APP下载

激发传播动能绽放梨园新声

2018-01-05金鑫

新闻爱好者 2018年10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传统戏曲受众

金鑫

【摘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栏目《梨园春》受到空前挑战。电视荧屏丰富的节目类型、激烈的行业竞争与媒介传播方式的多元化都要求《梨园春》在节目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电视节目高品质的内容是核心竞争力,成熟、多元的宣传推广也是增强节目吸引力,增加受众关注度的必要手段。《梨园春》通过对栏目自身内容和传播方式的融合创新,使得戏曲的声音没有淹没在大量的信号中,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梨园春;融合传播;传统戏曲;内容;受众

2018年6月24日,《梨园春》千期盛典在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演播大厅精彩亮相。作为河南卫视一档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栏目,《梨园春》已经开播24年,成为全球电视黄金档持续播出最久的传统戏曲栏目。24年来,《梨园春》在媒体相互博弈、竞争的大潮中,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化内容,及时调整传播战略,不仅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更为广泛地传播,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普及和传承,还探索出一条融合传播之路,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成功地赢得了市场和口碑,在中国传媒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在媒体融合、媒介发展形式变化中,《梨园春》打好“内容”这张王牌

多年来,《梨园春》一直坚守着向节目本身要质量的宗旨,靠着不断的坚持和创新,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稳中求变、固本求新、调整突破,提升了栏目的品位,扩大了栏目知名度,以“内容为王”来应对新媒体冲击和媒体融合的挑战,并成功突围,赢得了观众。

(一)做好节目内容,弘扬传统戏曲文化

《梨园春》从开播以来,在节目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培养了受众的文化传承意识。在追求时尚文化的潮流中逆势而上,树起了一面宣扬传统文化的大旗,成为中国电视戏曲节目的常青树。

作为河南的文化名片,豫剧因为地域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这也是所有地方剧种面临的问题。《梨园春》的出现,让豫剧这个传统剧种搭上了现代传媒的快车,让全国电视观众通过现代传播手段体味到了豫剧之美。在《梨园春》的舞台上,不仅有名家名曲名角,更有业余选手带来的精彩唱段。不仅有豫剧,也有京剧、黄梅戏、越剧、秦腔、晋剧、评剧等剧种,多个地方剧种也让《梨园春》的传播地域多点开花,受众遍布天南海北。开播24年来,全国共有20万人参加了《梨园春》戏迷擂台赛海选,数千人次成功登上擂台,实现梦想。戏迷擂台赛不仅挖掘了戏曲后备人才,扩大了戏迷基础,也活跃了戏曲市场,让传统戏曲在市场条件下良性发展。

此外,《梨园春》还举办了乌鲁木齐戏曲周、北京戏曲周等活动,并到美国、澳大利亚、南美等地巡演,成为外国人了解河南、了解中国文化的使者。为培养更多的年轻戏曲人才,《梨园春》还举办了“薪火相传梨园情拜师大典”,众多年轻戏曲演员向戏曲名家拜师学艺,投身戏曲传承事业。2017年6月,《梨园春》响应河南省“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出“校园练戏生”活动季,闪耀了全国荧屏,把文化传承带到了新的高度。

在《梨园春》千期盛典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评价“《梨园春》是坚守传承的一面旗帜”。在传统戏曲遭遇发展困境的情况下,它以豫剧为核心,站在大戏曲观的角度,践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中国传统戏曲提供了现代化的展示平台。

(二)做好细节体现,呈现戏曲视觉盛宴

传统艺术结合现代视听技术,诞生了电视戏曲节目。媒体融合时代,做好内容与细节的展现,对节目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梨园春》的录制现场综合运用了音乐、文学、影视等各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段,以丰富多彩的内容,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增强自身的感染力。从舞台到观众,从灯光到音效,从主持人的服装到评委的眼神,无不处处体现了精心二字,在镜头语言的组织切换上实现了全面丰富的立体呈现:视觉上契合戏曲的起承转合,既有大气磅礴的画面,也有小桥流水的婉约,由表及里由内向外充盈丰满。

第一,借助细节渲染气氛。比如在张晓英、程诚、赵靓、关枫表演的由豫剧《花打朝》改编的豫剧小品《吃鱼》里,导播用近景和特写抓取演员的面部表情动作,用中景、大景体现演员夸张丰富的肢体动作,并在表演过程中及时抓取观众不同的细节反应,如:张泽群下意识的吐舌忍俊不禁、小香玉指着台上开怀大笑,现场观众或捂嘴浅笑、或捧腹大笑、或交头接耳后的会心一笑,这些对现场观众每一瞬的细节捕捉,配合着台上演员卖力的表演,把现场欢乐的氛围完整而又丰满地呈现出来。

第二,借助细节表达情感。《梨园春》804期“20年擂主争霸赛”节目现场,77岁老人曲跃星时隔14年再度登上舞台打擂,从曲跃星张嘴演唱开始,镜头就运用大量的特写来铺陈观众以及评委的反应,潘长江惊讶地张开嘴巴流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继而眉头紧锁被老人的情绪感染;虎美玲时而眉头微皱、时而眼含热泪,时而情难自抑地手抵下巴;小香玉歪着头眼睛湿润,时而单手打着节拍,时而双手竖起大拇指……评委们所有细微的情绪都被捕捉,此时曲跃星的演唱被渲染得五味杂陈,让观众的情绪也随之波动。当曲跃星曲终鞠躬的那一刻,主持人庞晓戈带着哭红的双眼和颤抖的声音上台,此时镜头依旧以近景、特写为主,老人紧锁的眉、主持人颤抖的手、难以自制的抽泣以及两人两次深深的拥抱,无一不透露出温情与感慨,也让观众沉浸在这浓浓的情感中无法自拔。

第三,借助细节升华主题。《梨园春》的舞美曾经获得“中广协电视美术创优设计一等奖”。古朴戏楼、小桥流水、露台回廊……让演员在这样一个情景里更好地融入。在电视荧屏上,画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这些细节呈现在电视屏幕中,不但彰显了《梨园春》的审美品位,也更为深刻地升华了戏曲主题,显示了《梨园春》戏曲节目更强大的文化引领。

(三)做好价值引领,体现媒体社会担当

传统和现代是两個价值判断的坐标轴,而时代的主旋律与正能量则是内容的价值引导方向。《梨园春》开播以来,组织的赈灾义演、爱心帮扶公益主题活动持续不断,如“百名擂主爱心在行动”系列晚会、“心连心”慰问演出等,均体现了栏目的社会担当。《梨园春》利用戏曲名家和明星擂主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让公益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变得更有分量。

在“戏迷擂台赛”板块中,各个阶层不同的受众在擂台面前聚集,这些人不仅爱好戏曲,而且都是有故事的人。第696期,25岁的鹤壁煤矿工人周雷达成功守擂赢得“三连冠”,而他在生活中是一个每天在地下千余米深处作业的挖煤工人。在艰辛枯燥的工作之余,学习戏曲成为周雷达唯一的乐趣。在《梨园春》的舞台上,这个普通的基层劳动者用坚持和热爱实现了自我价值。煤矿工人周雷达、农村大叔曲跃星、一线民警孙帅、酒店经理李新武、抗癌明星刘凤彩、大学在校生韩鹏飞……这些普通人的奋斗经历与境遇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通过“戏迷擂台赛”,《梨园春》将传统戏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融为一体,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为时代放歌。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年,《梨园春》栏目推出了名为《中国真有戏》的系列节目展演。节目以“访谈”的形式,对豫剧《焦裕禄》《尧山情》《王屋山的女人》《全家福》等一大批弘扬时代主旋律、反映改革开放40年人民生活变化的优秀剧目进行了回顾,让观众在戏曲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中国,真的有戏”。

多年以来,《梨园春》的节目内容凸显了价值引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得《梨园春》在电视娱乐流俗中显示了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而在融媒体的复合传播过程中,更是实现了栏目品牌的溢价。

二、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梨园春》做好融合传播的动势

简单地说,融合传播就是多样化传播。其特点是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适配多终端,兼容多渠道。在融合传播过程中,其核心是资源的多维度开发和高度共享,通过独特的加工方式和品牌运作,满足用户的精准需求,提升媒体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融合传播为《梨园春》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其传播力和影响力都被重新定义。

(一)《梨园春》互动的双向传播,提高了受众的黏合度

融媒体时代,媒体逐渐趋于社交属性,传播方式由点对面改为多点对多点传播。受众开始主动接收信息,参与互动,并成为节目的传播者。《梨园春》通过各种方式板块加大受众面的同时,积极与受众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和节目之間的吸附性和黏合度不断加强,节目传播范围更加宽泛。

《一起唱戏吧》让普通的草根戏迷能够无门槛地参与节目,共享舞台,让他们和自己的偶像零距离接触,圆了同台飙戏的梦想。《校园练戏生》携手戏曲名家、文化学者,与全省各级各地各学校的师生展开交流互动,通过经典剧目展演、戏曲知识普及、戏曲表演体验、学生擂台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引导青少年学生“看戏、懂戏、爱戏、唱戏”,向他们传递戏曲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第999期的《梨园春》更是以“真情久久久相随,千期梨园正青春”为主题,举办了粉丝节特别节目。节目开播以来,《梨园春》的受众忠诚度始终居于高位,受众黏合度不断增强。

(二)《梨园春》终端的碎片化传播,增加了受众的共鸣点

移动互联时代,受众的收视习惯更趋向于多屏互动、快速收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受众接收信息的时间呈现了“碎片化”,所以短视频和微视频的“碎片化”传播便可以使受众随时随地更精准地被某一环节吸引,产生共鸣,进行再次传播,这种碎片式的传播可以把内容从“专业生产到用户再造”,进而整合所有资源,带热新媒体传播。

《梨园春》每年平均举办30场定制活动,覆盖省内和国内多个地市,影响广泛。海选不仅让观众满意称道,还选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戏迷选手。而碎片化传播在海选过程中的作用是重大的,选手的个人简介视频,比赛精彩片花以及场外花絮,这些时长短小、内容精练的视频被受众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个性化以及分众化传播,受众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无意识地对这些内容进行“议程设置”,这些内容也会随着受众的喜好进入他们的“朋友圈”,被不同的受众群体接收。

(三)《梨园春》台网一体的线上线下传播,扩大了在受众中的影响力

每年下半年,《梨园春》都会全力打造本年度的“擂响中国”全国戏迷擂台赛。从2016年起,《梨园春》首次将节目APP和比赛融合在一起,开启了《梨园春》互联网全民参与时代。海选所到之处现场有上万人参与,通过直播观看的观众每场有两万多人次,线上线下,扩大了节目影响。

2016年,《梨园春》举办了“中国豫剧百团争霸”青年演员电视大赛总决赛。这项大赛共吸引全国百余家专业院团的一千多名青年演员参与。播出季通过现场直播、场外客户端投票和微信“摇一摇”等方式,同步互动来提升节目的推广和受众的深度参与。这种传播方式不但让豫剧在全国最高的舞台获得全国观众关注,更是影响了一代豫剧的新生力量,同时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受众关注戏曲。2018年,在《梨园春》千期盛典开播之前,《梨园春》和河南卫视官方微信在新媒体上发起了“说说你与《梨园春》的故事”征集活动,近万名观众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留言、书信等方式,写下了他们和《梨园春》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梨园春》栏目同名客户端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粉丝规模达到50万,融合传播充分扩展了栏目的受众范围,提高了栏目在年轻受众中的影响力。

(四)《梨园春》打造自己的品牌明星,引起裂变式传播

一直以来,《梨园春》都致力于培养年轻受众。精品赛事“少儿戏迷擂台赛”,推出了秦梦瑶、张玟、孔莹、牛欣欣、邓鸣贺、张楚怡等全国知名的戏曲小明星。这些戏曲明星拥有大量粉丝,他们的优异表现影响了无数少年儿童投身戏曲,储备了戏曲后续人才资源。而对于一个电视栏目来说,主持人也是影响栏目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梨园春》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戏曲明星,更是打造了自己的明星主持人。主持人倪宝铎和庞晓戈在戏迷中拥有大量的拥趸,他们的影响力不亚于戏曲明星。以主持人庞晓戈为例,从1999年登上《梨园春》舞台至今,她以端庄大气、清新自然的主持风格和靓丽的外表成为《梨园春》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并多次代表河南主持人参加央视重大直播活动。如今,她已成为《梨园春》的代言人,河南戏曲的代言人。而在之后参与主持的关枫、程诚、赵靓等,也都是“自带流量”的知名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主持人和戏曲明星不但拥有现实的支持者,同时在社交媒体上也拥有大量粉丝,他们之间相互关注,在融合传播的平台中产生了聚合效应,并发展为裂变式的传播,极大地扩展了节目的影响范围。

2017年,河南电视台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并成立新的河南广播电视台。2018年6月,《梨园春》举办的“千期梨园正青春”千期开播盛典通过广播和电视并机播出,节目进行当中还邀请参与节目的名家和粉丝走进电台的直播间,这也是河南广播电视台成立后,首次进行节目融合制作与传播。未来,随着传播手段的不断变化和媒体融合深度的不断加强,《梨园春》必将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作为一档融合传播栏目的成功案例,我们期待着《梨园春》继续深耕细作,坚持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化,推动节目创作向时代化和现代化提升,为受众提供精准化服务,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传播内容,在竞争激烈的多屏时代永葆青春!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传统戏曲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舞台装置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从推选到竞演
从歌曲《梅兰芳》探析中国民族声乐的戏曲元素
谈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