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让律动贯穿小学音乐课堂
2018-01-05冯艳
冯艳
【摘要】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为小学音乐课堂增加色彩。
【关键词】小学音乐 律动 编创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希望音乐课能给孩子带来欢乐,让每个孩子喜欢上音乐课,让孩子们用心灵感受音符感受节奏,能用身体去表现音乐的韵律,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一、音乐课的导入体现律动
每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在新授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行为。教师导入新课的成功与否与后面教学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紧密相关。必须重视并且抓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对音乐、动画、视频比较感兴趣,选择与本课有关的视频或音乐进行导入,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律动。让他们在音乐节奏下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这种律动教学非常有效地调动了小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保持对音乐的自由欣赏和快乐体验,越是自由快乐,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便会越强。例如,学《母鸡叫咯咯》时,先让学生观看视频舞蹈《小鸡的一家》,然后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模仿舞蹈动作进行律动,即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让学生感受到小鸡的可爱。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联想。
二、教学歌曲中体现律动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中,孩子们好动,爱玩,所以在学习歌曲的时候他们不会总是老老实实的跟着老师设计的环节学习,甚至有的孩子在听歌曲范唱的时候,第一遍能够听,而第二遍都不会认真的听。类似这样的状况每节课、每个班级都会出现,结合低年级孩子们爱动的特征,把孩子们的爱动变成音乐课的帮手。
(一)按节奏读歌词
学唱歌曲先学会读歌词,了解歌曲的大概内容。然后再掌握节奏,也就是按节奏读歌词。让孩子理解歌曲都唱了什么,带着对了解歌曲内容的好奇心,学生都能认真地读完,遇到比较难的节奏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纠正。歌词读熟以后,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简单的动作,这个动作不用按舞蹈的动作要求,只要是学生觉得能够表现歌曲内容的就可以了,学生做出来的动作可能会没有节奏感,那么就需要老师在节奏有难点,或者是有特色的地方带着学生用有规律的身体律动表现出来。比如,四分音符的字拍手,一个二分音符的字,就可以用双臂打开来表现,然后告诉学生,“二分音符比四分音符的时值长,我们要用手画一个大圈来表示”。每个孩子都非常认真地用手臂画一个大圈,表现自如。当体会歌曲强弱规律的时候也可以用律动的方法,如2/4拍的歌曲强拍的时候拍手,弱拍的时候点手心,感受歌曲强弱的规律。3/4拍歌曲强拍的时候拍手,弱拍的时候拍腿或拍肩,感受强弱弱的规律。既有利于孩子记忆歌词,记忆节奏,掌握节奏,又让孩子们用身体感受音乐的元素,并表现出来。在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表现力的同时,又利用孩子天生爱动的特征,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习歌曲旋律
在正确的节奏下读熟歌词后就是旋律的进入,在整个的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不管是教唱、听唱,还是看视频,都让学生在学唱的同时,用身体来表现,这里老师也可以跟大家一起动起来。不用介意孩子们的动作不漂亮,也不用介意他们每一次的表演都不一样,更不用让他们所有人的动作都一样,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用身体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只要孩子们觉得这样的动作有利于帮助他自己记忆、表现、感受,这就足够了。
三、在编创环节中体现律动
音乐教学是创新的教学,灵性的教学,鼓励音乐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音乐课中的编创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编创歌词,编创舞蹈。例如,学习《小蜻蜓》时,学生对小蜻蜓这种动物比较熟悉,让学生分组为歌曲进行编创舞蹈动作,学生会模仿小蜻蜓飞的动作,捕捉蚊子的动作,这样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音乐的情感和歌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一年级学生对动作的积累很少,所以他们的表现形式基本就是“张牙舞爪”,面对这样的孩子,需要老师适当设计一些简单的律动帮助他们,动作不要太繁琐,而且不用强调他们学到的动作标准与否,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表达音乐的元素。年级稍稍高一点的学生,通过不断地积累和训练,大部分都能自己创编简单的律动。
音乐语言以其特殊的方式、极富情感的音乐形象,为小学生们提供了情感体验的意境。速度、力度、拍子、节奏等这些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法,就是律动教学的真谛,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出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美感,感受美,欣赏美,律动教学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事实证明,这样动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使小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从耳朵、身体和心灵等全方面获得音乐艺术体验,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