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际法角度浅析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
2018-01-05王芸
【摘要】语言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第二语言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播。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们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交际法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既体现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又融合了跨文化交际。以交际法为视角,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难分难舍的关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交际法;第二语言教学
【作者简介】王芸,四川大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第二语言教学不应该只是语言的教学,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推進,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从生疏走向紧密。总的来说二者是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二者深刻结合的实例就是交际法,它既是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一种,又深刻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在此我们将以交际法为视角,去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从交际法诞生的背景来看,二者相互需要
1.交际法诞生的社会背景。交际法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战后,欧洲共同体被建立起来。随着欧共体的发展,他们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语言障碍。在语言障碍面前,各种活动都受到了阻碍。因此,为打破这堵“语言之墙”,西欧各国提出了要培养能熟练掌握英语进行交际的人才的要求。
2.交际法诞生的研究背景。虽然第二语言教学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很多新鲜而有活力的教学法,例如当时盛行的情景法和听说法,这两种教学法都拥有各自的优势,且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们都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单纯的加强口语仍然无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无法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自如地应对。在这种背景下,交际法在60年代晚期英国教学法的改革中起源,并在70年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3.交际法的诞生背景反映出二者相互需要。首先,从交际法的诞生背景来看,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之一;其次,跨文化交际也需要在二语教学中培养出更多良好地掌握该技能的二语学习者;最后,社会现实不断推动着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向着更紧密的关系发展。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交际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也与目前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和各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明确地提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只学会一种语言,只懂一种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地推广英语教育,还是在大学里开设小语种课程,抑或汉语借由孔子学院走向全世界,都反映了各个国家、各种文化间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跨文化交际,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这一切,与第二语言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由此观之,无论是交际法诞生之初,抑或是当下的现实社会,都反映了跨文化交际和第二语言教学是相互需要的关系。
二、从交际法的理论基础来看,二者相互促进
1.交际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语言学的革新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往往会促进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的诞生。例如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主要的教学法是语法翻译法;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催生了视听法和听说法;在认知语言学时期,诞生了认知法;而在功能主义语言学出现后,也影响到了交际法。
交际法的主要语言学理论是社会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等对交际法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并指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对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充分了解和掌握。”即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既要从语言上加以训练,也要从文化、社会等方面加以传播。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则是在弗斯的研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理论,从功能的角度来详细地研究语言。无论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还是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都可以简单总结为三个词:“语言”、“交际”、“社会”。
2.交际法理论基础中的跨文化交际性。事实上,“语言”、“交际”、“社会”这三个词与跨文化交际有着深刻的联系。首先,从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来看,“交际”是它的核心。其次,从跨文化交际的特征来看,它具有“交互性”、“系统性”与“社会性”的特征。“交互性”反映出交际发生的方向是双向的,跨文化交际必然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际;“系统性”反映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体必然带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特色,既是个体的交际,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交际;“社会性”反映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发生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与调节。这三点特征反应出“社会”对于跨文化交际而言就好比一个容纳不同文化的容器。最后,跨文化交际由两部分组成——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即“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之一。因此,交际法的理论基础中具有很深的跨文化交际性。
3.交际法的理论基础反应出二者相互促进。就第二语言教学而言,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只有“学生”与“老师”这种关系,还有两个甚至多个代表了不同文化群体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主体。交际法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的理论基础里蕴含着跨文化交际的身影。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发展也有着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子。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许多的研究者不仅会研究第二语言教学该如何改进,更会通过文化对比,寻找二者间文化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导致的偏误,以此来指导教学的发展。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三、从交际法的特点来看,二者相互渗透
1.交际法的特点。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根据交际法的教学目标以及各项理论,前人总结了许多交际法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用真实、自然的语料,在课堂中引入交际手段,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以交际法的经典教材《跟我学》为例。首先,单元的标题多是日常会话中具有交际性的句子,如第一单元是“Whats your name”,第二单元是“How are you”,等,每个单元的主题与日常交际有密切的联系;其次,单元中所给的重要句式也集中于交际中常用的句式,如第一单元里给出的几个很基本的交际句子“come in”“excuse me”“good afternoon”等都是英语初学者在接触这门语言时优先且较易学会的几个基本句式。再者,从书中各部分安排的先后顺序来看,大致是从基本的交际单词、句式到交际性的会话,配合每课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进行语法讲解。会话的内容多是自然交际的场景,语料大部分选自BBC英语等真实、自然的语料。最后,除了单词、会话和一般的语法外,书中还伴随每单元的内容展示了一些文化方面的知识。
2.交際法的特点反映出二者相互渗透。交际法的特点反映出,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中,有意识的引入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无论是每一堂课教学的主题,还是每一堂课需要深入讲解的教学内容,以及在课堂上有意或无意地向学生传授的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都可以反映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即跨文化交际不再只是一个理论或者概念,而是课堂学习中的一部分。而每个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也可以在课堂的实训中得到强化,有助于他们形成如何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基本交往的整体理念,尽可能减轻他们所受的文化冲击。可以说,在交际法的课堂上,跨文化交际和第二语言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各自都成了对方最重要的一部分。
四、结论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更多语言学习者、研究者的参与进会让它们结合得更加紧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志愿者而言,我们首先应注意训练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了解赴任国的相关国情及礼仪习惯,提高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其次我们在课堂讲授中也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最后,我们不仅需要做一个语言文化传播者,更应该做一个观察者,要时时留心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所出现的问题,尽可能了解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更好地为理论的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戚雨村,胡文仲.语言·文化·对比.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7-19.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75-273.
[3]张雪,韩清,李松岩.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9.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