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与实施

2018-01-05陈红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化学学科

陈红

[摘 要]

适应新高考下“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素养要求的不同需要,探索有学校特色的化学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三类课程的设置策略,形成以“素养为本”,重视“教—学—评”一体化的化学课程实施路径。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程建设;课程评价

一、新高考对化学课程建设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秋作为试点的上海和浙江分别推出了“6选3”和“7选3”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浙江省还进一步完善了“三位一体”招生改革。

高校招生考试模式的改变,通过“6选3”或“7选3”以及“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促进了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有个性特长地发展。但同时也倒逼高中学校必须进行配套的课程建设,以适应招生考试制度的改变。课程建设作为教育目标达成的主要路径,是办学的核心内容。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已经引起几乎所有高中学校的重视。

二、适应新高考的高中化学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导向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学科,化学课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要使高中化学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形成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改变“千校一面”的课程设置状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化学课程的顶层设计

浙江省在2012年8月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分别对应“学考”和“选考”要求,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难度要求等方面,是通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来规范的,学校在课程开设过程中的自主权比较小,但是操作性很强,有利于高中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在面向不同学习者群体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层次还是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二次(校本化)开发,使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新高考改革以来,学校对化学选修课程的开设有了非常大的自主权,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在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下,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思路、学校的学生特点、国家和地方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家长和学生本人的意愿、学校和周边企事业单位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等综合考虑,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化学选修课程,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构建“结构多元、尊重选择”有系统性、层次性、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天台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层次结构如图1:

(三)课程开设及实施流程

化学学科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校以及周边企事业单位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情况,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流程进行开发和开设。课程开设及实施流程如图2:

(四)選修课程设置的探索

选修课程可设置“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等系列课程群。同一课程群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针对化学特长学生开设一些研究型课程,通过项目研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高。选修课程也可以跨系列进行开设,旨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学生在必修课程或者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均可以结合兴趣选择相同系列或不同系列选修课程进行学习。天台中学已经开设的部分化学选修课程如表1:

选修课程中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不但能够使学生提前感受大学化学学习,而且在学生参加“三位一体”招生和自主招生的综合测试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化工原理、汽车中的化学、理化测控等课程,是由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百威英博(台州)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学生开设的,有利于学生形成职业倾向,以优秀的企业文化熏陶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为“7选3”选课提供帮助。校园环境保护的研究、碳钢油冷器腐蚀原因分析等项目研究课程,为培养研究型学生而开设。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参与等跨学科或学科内的素养和能力。

三、新高考下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策略

(一)完善课程实施的制度

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学科课程的实施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要重视课程制度建设,让全体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开设过程中去。让教师在“做中学”,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成长。要完善《课程开发制度》《选修课程设置及教材审定办法》《选课制度》《学分认定办法》《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规章制度,把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绩效纳入教师的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中,同时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改变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教育就会呈现新的面貌。

(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

新高考改革需要学校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在建设好适应化学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需要的实验设施基础上,要创造条件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建设对应的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学校新建的部分专用教室和创新实验室与选修课程对应关系如表2:

除了学校自身建设实验室,有一些课程可以和企业共用实验室,例如:汽车中的化学、汽车部件防锈研究、汽车漆面保护研究、碳钢油冷器腐蚀原因分析、食品中的化学、二氧化碳在啤酒中的作用等课程,就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借用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皇药业、百威英博(台州)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实验室和检测仪器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资源除了立足本校外,可以广泛利用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学的师资,例如大学先修课程,就可使用“中国大学MOOC”中的课程,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上百所大学的课程可供选择。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本学科的辅导员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

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为教学创造优良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教学信息化条件。例如,为教师提供移动智能网络终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三)改进课程的评价机制

化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树立“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分析清楚学生需要学什么、学什么最有价值、学生最想学什么等,推广“教—学—评”一体化,通过评价驱动教学。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表现的完善;通过评价任务与评价标准的介入与干预,使教与学双方形成良性的“反馈与改进”循环。注重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合理使用表现性评价、纸笔测验、档案袋评价等各种形式。例如: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大学先修课程等,在兼顾学习表现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纸笔测试进行评价。汽车尾气净化研究、始丰溪水质调查等课程,主要通过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所有课程的教学评价都应该综合考量“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 的结果。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的表现评价,需要考虑评价体系的“三角形”模型[2]和“四基石”模型[3]阐述的各个要素和步骤,以学生发展和反馈教学作为基本理念。主要步骤有:1.建构学科能力表现的指标体系,即心理构造体系;2.开发测试题和相应的评分标准;3.选取样本实施测试,阅卷收集数据;4.利用项目反应理论测量模型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学生表现的水平层级,描述诊断学生发展的现状[4]。评价体系的“三角形”模型和“四基石”模型之间的关系如图3:

新高考改革“7选3”或“6选3”选课后, “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各个教学班的学生,在男女比例、职业倾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毅力以及学习内驱力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甚至所学化学选修课程的内容也不一致,如果延用原来平行班的平均分、优秀率等评价指标衡量教师的教学业绩,是不公平和不可信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以“素养为本”的发展性评价,主要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先对课程实施前的学生原有基础进行测试,然后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阶段测试。比较不同阶段的测试情况,就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发展增量。利用发展增量的不同,对师生的教与学进行评价。将“教—学—评”过程融合在一起,通過评价使师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教学,从而打造“高效课堂”。让师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活师生发展的内驱力。

四、总结和反思

从2012年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近6年时间来,参与这一过程的老师,都充分意识到了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和课程执行力的重要性。在全身心投入(下转第43页)(上接第15页)课改的过程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一路走来,一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执行力,对所有参与课程实施教师的培训至关重要。

课程建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化学选修课程开设要有利于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有利于高校招生考试成绩的提高。

要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选课走班” 教学的管理力度,打造“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环境。做好资源保障工作,建设好化学学科教室。充分挖掘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课程资源,为我所用。

化学项目研究类课程,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研究型学生。

[参 考 文 献]

[1]施方良.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Systems for state science assessment(2006)[EB/OL].http://www.nap.edu/catalog/11312.html.

[3]Wilson Mark,Constructing Measures:An Item Response Modeling Approach[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2005.

[4]王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化学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探索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奇妙的化学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