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壮语特点 促进汉语教学
2018-01-05梁起
梁起
在风光旖旎、美丽富饶的广西百色地区,壮族是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本地区的中学生,以壮族学生居多。
笔者在百色地区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已达三十年,在工作期间,发现壮族学生的母语是壮语,使用壮语思维。壮族虽有壮文,但使用范围有限,日常生活中的书面用语多用汉语汉字,而家居生活则用壮语,用壮语思维。形成了口头表达使用壮语、书面交流使用汉语的奇特现象,这无疑会给壮族学生学习汉语造成诸多不便,因而笔者认为壮语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研究一些壮语特点,用以促进汉语教学,会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作探讨。
一、百色壮族的语言特点
1.壮语中大量引进音译词。壮语对许多事物的叙述均用本民族语言,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生活中涌现了大批新词,如“冰箱、彩电、手机、电脑”等等。壮语对这些新出现的事物,无法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表述,只能用汉语的音译词来表达。比如“买手机”,壮语表达中“买”用壮语,“手机”则完全引用汉语,“买手机”语音为“诗(壮语‘买的谐音)手机。”总之,壮语中引用了大量的汉语音译词。
2.部分词句语序颠倒。壮语中,语序颠倒的现象较常见:①修饰性语素颠倒。词语中修饰性语素后置。如“红衣”壮语把修饰性语素“红”后置,叫“卜(壮语‘衣的谐音)红”,“公鸡”叫“鸡公”,“猪菜”叫“菜猪”。②定语后置。如“我们的学校”壮语表述为“学校我们”,“我们班”壮语表述为“班我们”,把定语“我们”后置。③没有“了”,多用“过”。汉语中“吃过了”“去过了”“见过了”,壮语表述为“肯挂(吃过)”“北挂(去过)”“很挂(见过了)”,省略了助词“了”。④没有结构助词“的”。在壮语中,“我”与“我的”是同一种表述,这种说法省略了助词“的”。而汉语中用“的”之处,有许多是不能省略的。特别是“的”字短语,如“补鞋的”,只是表述从事一种职业的人,属名词性短语,如省掉“的”,变成“补鞋”,则变成表述某种行为,是动词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壮语与汉语的差异。语文教师如能在汉语教学中巧借这些特点用以辅助教学,无疑水涨船高。
二、壮语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①单纯词教学。在单纯词教学时,如有学生学习单纯词感到吃力,老师就可以借用壮语中音译的汉语词汇作比,告诉学生,汉语对外国语的译音与壮语借用汉语道理是一样的,且壮语中借用汉语的音译词中有许多就是单纯词。教师作此解释,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来理解音译现象,学生易于理解,也能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②合成词教学。在合成词的教学中,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对偏正结构的理解。如汉语“红花”,壮族学生可能会依据壮语思维理解为“花红”。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汉语的偏正结构,在壮语里变为主谓结构,要注意区分,切不可等同视之。
2.语法教学中的辅助教学。①辅助偏正短语的教学。如在讲偏正短语“我们的学校”时,要提醒学生,壮语表述是“学校我们”,其中定语部分“我们”之后没有结构助词“的”而转为汉语表述时要带“的”。②辅助文言句式中定语后置句的教学。高中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句式中定语后置句时,常常混淆定语后置与壮语后置,弄不清两者的区别。此时教师可巧借壮语的特点进行提示:文言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句,就与用壮语讲“我们的学校”的句式相似。即“学校(我们的)”结构相似,括号的部分“(我们的)”就是后置的定语。而状语后置句如“战于长勺”“将有事于西畴”“问征夫以前路”等往往用介词“于”“以”作标志,译作“在……(地方)”“用……(方式或工具)”。教师如此讲解,学生通过对比,定能加深理解,提高分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③辅助文言文判断句式的教学。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句,它无明显的判断动词“是”,但译成现代汉语必须加判断动词“是”。这个“是”就相当于壮语里的“特”,整句话用壮语来说,就是“陈涉‘特阳城‘魂”。凡是古汉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必须加判断动词“是”的,则是判断句式。也就是说,句中必须有“是”——壮语读为“特”的则为判断句。如此解說,壮语学生可轻松掌握古汉语判断句型的教学内容。④辅助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教学。宾语前置句也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之一,更是文言文学习中,令学生头痛之句型。如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里的句子“沛公安在?”疑问代词是“安”,哪里之意,它本应在谓语动词“在”之后,作宾语。如今却置于“在”之前,这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它译在动词“在”之后,译为“沛公(现在)在哪里?”。用壮语讲解为“沛公(屋)阶楼?”教师如此解说,相信壮族籍的学生定会更易于理解,更易于掌握文言句式特点,更有助于学好文言句式的知识。⑤辅助文言文主谓倒装句的教学。文言文主谓倒装句,特点是谓语在前,主宾置后,如《愚公移山》中智叟老头责怪老愚公不明智的语句“甚矣,汝之不惠”,此句中的谓语是形容词短语“甚矣”作谓语,译作“太厉害了”,壮语读为“带哑楼”。主语是“汝之不惠”译作“你的不明智”,它属于偏正式的名词短语,用壮语解说为“蒙梯荒”,其特点是强调“荒,糊涂,愚蠢”的程度,责怪愚公的不明智。此句式与壮语的“荒莱洛,阶蒙捏”的句式极为相似,如此解说,相信大部分壮籍同学更心领神会,印象深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略不尽述。
3.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在动笔作文之前,要用语言思维,用本族语言打腹稿,然后用汉文表述。而壮族学生大多使用壮语进行思维活动,笔者曾作过调查,百分之九十多的壮族学生习惯于用壮语思维,然后再译成汉语,写成文句。因而作文中由于受壮语思维的干扰,写出的病句并不少见。例如笔者就曾从学生作文中发现这样的病句,“放学后,妈妈我叫我去要菜猪”,这个病句,主要是受到壮语的颠倒语序的影响而产生的。教师在作文讲评时,可将此句与汉语的正确表述“放学后我的妈妈叫我去要猪菜”作板书,让学生比较其不同之处,并提醒学生,作文造句要注意将壮语的颠倒语序改过来。如上句要将“妈妈我”改为“我的妈妈”,“菜猪”改为“猪菜”,使之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如此一来,学生对受壮语思维的干扰产生的病句便有了戒心,作文时多了一个心眼,时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语序,少写病句,作文成绩自然会芝麻开花,节节拔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巧借壮语特点,以促进汉语教学,必然会花开并蒂,成效显著。
作者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