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悦读”郎
2018-01-05沈亚萍
沈亚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应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小学高年级处在一个关键的位置,所以让孩子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周围有许许多多的诱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科技、新产品,如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新产品相较于单调的纸质书本来说,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人们不通过阅读书本也能获得知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没有了阅读的习惯,更不要说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了。所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只有小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而大部分学生已经被现代媒体所吸引。
2.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接触到的也是最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还是千篇一律,很多老师还是只会让孩子死读书,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重视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而且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很差的,他们面对外面五光十色的世界,再来面对枯燥乏味的课堂,相信很多学生会抵制不住诱惑而走神的。所以如果说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很低,且不把精力放在课堂上,那么必将会影响他们的阅读能力,所以老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3.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上课前,许多老师不会告诉学生本次教学的阅读目标是什么,也不会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与本次阅读课程有关的资料,更不会让学生勾连之前所学的内容。这样只会导致学生盲目地学习,而且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4.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教师虽然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但是他们缺少实践的机会。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现在很多老师只注重课内的学习,忽略了课外阅读,所以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记答案,而不会把他在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上。同时,很多老师也不关注孩子们是否真的掌握了阅读方法。
5.课堂学习的气氛沉闷。到了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懒”得举手,所以课堂气氛可以说是很单调乏味的,只有老师一个人在上面唱单簧,一个问题抛下去,无人应答。这样的课堂学习气氛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也会让老师失去进一步教学的兴趣。
二、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策略
阅读教学的路径就是让孩子与这一篇课文有连接点或链接通道。阅读教学是基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一味的“教”。我们要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现状和发展看,在传统的授课环境中,可以通过以下四种路径让学生从被动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的“悦读”。
1.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唤起和补充。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产生偏差,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生活经验不足以支撑他理解这篇课文。教师要对孩子的生活经验进行唤起和增补,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看起来是生活经验的问题转换为阅读方法的问题。《师恩难忘》这篇课文中有个词语,许多孩子对此不理解——“炊烟”。这个词语80后、90后应该还都能理解,但是现在的00后能理解的人很少。为什么?因为他们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事物都已经进化,从前随处可见的烟囱,现在几乎见不着,所以现在的00后很难理解什么是“炊烟”。再有,文章的一开始说道“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常识问题。读懂这句话就需要孩子们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想象,去补白作者路途的遥远和漫长。文学理论中强调文本需要留白。這个“留白”讲的就是阅读的方法——阅读需要孩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文本中留下的空白。如果说,一个没有遇到过“鼠标”的人,遇到“鼠标”一词会怎么理解?他们绝对猜不出来。在教学中将生活经验的问题转换为阅读方法以及语文能力的问题,能充分体现出语文老师的专业性。
2.对学生进行新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目标方面应该能够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测出文中相关字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所以要求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每篇作品都是有重点、有关键词句的,只要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地方就能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彭德怀既然这么爱他的大黑骡子又为什么要杀了它?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从“饥寒交迫”“昏倒”等一系列词语中得知,彭德怀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杀的,又从“抚摸”等词看出他很爱大黑骡子却更爱战士们的这种思想情感。所以只要孩子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就能读懂文本。
3.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语文经验就是阅读方法,也就是语文能力。学生通过交换自己的想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与他人的分享中掌握新的阅读方法。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组织好孩子们进行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在《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陶校长的四问时,让学生进行讨论,陶校长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这样,就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提供学生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机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章之间有很多的共性,我们可以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是一堂课教一篇文章,而是可以一堂课勾连某一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掌握阅读能力。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它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讲的是“我”美好的童年生活。那么我们在《呼兰河传》中找出与文章主题一致的课文,如《火烧云》这个故事,让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来阅读《火烧云》这个故事,从而在故事与故事中找出两者之间的共性,让学生理解作者萧红想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之情。教学《神奇的克隆》这篇文章时,有一个主题就是 “能不能克隆人”,围绕着这个主题我展开了一次辩论赛。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把课文中的知识加入到了辩论中,还在课后进行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方法的积累,有了良好的习惯,有了实践的机会,孩子就会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这样孩子也就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无论拿到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孩子们都可以感知文章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健康成长。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地从被动“阅读”转变到主动“悦读”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