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
2018-01-05王静刘陶
王静++刘陶
摘 要: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是现阶段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通过研究梳理产业生态学有关文献资料,类比自然生态系统,从理论角度研究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化问题,有助于为实现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61-01
一、前言
从产业生态学的视角来说,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由相互影响,协调共生的多种群构成的企业群落。这个企业群落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而形成了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既是产业集群的现象,也是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在整个系统多层次的协同演化过程中,集群内部的企业种群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演化,并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稳定。通过对产业生态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借鉴。
产业生态学与产业生态系统研究在生态经济学、环境政策与管理领域是一个新兴的内容,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范畴领域。产业生态理论把传统产业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并运用系统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产业生态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共生关系及其进化,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流动的规律与方式,研究如何在产业生态系统内实现物质的封闭循环,提高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废物最小化,使产业系统与环境和谐发展。
二、国外有关理论研究
产业生态系统 (Industrial Ecosystem) 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探讨产业及其产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Hannan(1977)在综合了有关组织生态学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组织生态学概念和研究框架,建立了可以衡量企业个体发展、变迁和演替的数学模型。Frosch & Gallopoulos(1989)通过对生物新陈代谢和生态系统循环过程的模拟研究提出了产业生态学概念,他们指出传统的工业活动应该向产业生态系统转换。在这一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消费得以优化,废弃物的产出被最小化,一个工业流程的废料可作为另一个流程的原料。
Moore(1993)提出了企业生态系统协演化理论,认为在世界经济日益互融,以及环境变化日益加剧的当代,企业应该超越本企业的视角,而从一个企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角度来制定自己的演化战略。Baum(1994)等人从企业生态位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个体生态位的概念。Braden R. Allenby (1995)提出著名的产业生态系统进化理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线性流动、不完全循环和完全循环三个阶段进化历程模拟产业组织系统的演化轨迹,认为传统的线性产业发展模式应逐渐演化为自适应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
Suan(1996)发表了研究企业生态学的专论,将自然生态系统应用于企业活动,明确了企业生态位的定义,将企业生态位推向一个更具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1997年联合出版的学术期刊《产业生态学》使产业生态学成为真正的理论学科体系。Erkman(1997)指出,产业生态理论研究产业系统如何运作、规制以及与生物圈相互作用,并基于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决定如何进行产业调整以使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相协调。Carayannis & Alexander(1999)采用博弈论方法,提出了一个动态的、以学习驱动为主的框架来研究知识产生过程以及如何使组织价值最大化。
Korhonen等(2004)指出,产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当前的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路径,并且产业生态系统与组织間管理理论可以补充传统的组织内环境管理理论的不足,指导人类行为达到产业生态平衡的目标。在产业生态系统实际应用方面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如 Cabezas 等(2005)认为,产业生态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提出阶段,要在实践中予以实现,为此他们进行了模拟生态与技术实验,并进一步指出产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可持续系统,人类社会活动的工业、农业与自然生物之间构成复杂的“广义食物网”。Korhonen & Snakin(2005)通过建立各种资源利用、能量循环和产业多样化运行模型,科学地分析产业生态学在生态经济、环境规划和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并强调产业生态学及产业生态进化理论将在未来产业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Basu等(2006)还进一步把产业生态学理论与清洁生产理论结合在一起,指出清洁生产的程度依赖于产业生态化的程度。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产业生态学理论体系,对于新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三、国内有关理论研究
在国内,席酉民(1998)编著的《经济管理基础》将产业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新理论加以介绍,并与其他理论进行了比较。杨忠直(2003)在《企业生态学引论》一书中,对系统生态理论、企业行为、企业生态竞争、企业适应性与进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陈倩倩和王缉慈(2005)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厉无畏(2006)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进行了分析。徐晶(2006)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展开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
陆小成和罗新星 (2007)等人认为产业集群协同演化时企业间的捕食与竞争关系存在三种特征:新陈代谢作用、自适应作用和非线性突变,在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中要重视协同效应、防止过度竞争和注重竞合策略。蒙灼和严静(2007)利用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改进模型建立能源产业竞争系统模型,分析了产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胡远航(2007)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南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
任文凭和胡永军(2009)基于生态理论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生态链的基本框架。谭娜和高长春(2009)从组织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评价模型。张睿和钱省三(2009)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内不同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协同关系,通过构建成员竞合协同进化模型研究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演化进程和成员协同进化的内在机理。
向勇和陈娴颖(2010)提出,理想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应是建立在公共空间和创意生态理论等新理论基础上,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和多元的发展模式,形成集形象空间、功能空间和意象空间三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其关键要素包括环境、人物和活动,在三种因素的配合下,形成城市景观、产业园区和艺术空间的复合文化空间。谭丹(2010)通过对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的分析,提出“蚁窝式”和“丛林式”两种集群发展模式。张白玉(2010)将产业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中,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系统构成、生态环境、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等方面,从生态系统学角度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陈少峰(2011)在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构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中,提出了全产业链模式。王慧敏(2012)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分析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沿着1.0产业型—2.0 经济型—3.0 社会型的演进路径,并提出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级提升的政策创新体系和外部软环境。
四、研究评述
根据查阅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分析,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学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的重要性,并应用产业生态学这门交叉学科探讨了产业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具有与生物种群相似的特征,需要创新运用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较好的揭示出集群演进的内在机理,才能更好地指导文化产业集群生态化均衡发展。从当前国内外对文化产业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和实证,难以对各地推动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产业生态理论研究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出了一些对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有助于对新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将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更有效的理论参考。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属课题综合类一般项目《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ZHC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