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科学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8-01-05宗若灿
宗若灿
【编者按】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那么,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希望本专辑的文章能给读者一些参考。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猜想与假设确立探究方案,然后利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展开研究,最后得出探究结论,验证自己的猜想。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探究能力都处在较低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借助信息技术,在“动”中发现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探究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活动,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真正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抓住探究内容,呈现动态信息,激活发现兴趣。
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探究材料感兴趣时,学生才会积极进行探究,才会产生持续的探究动力。然而课本上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常常无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教师应该抓住探究内容,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那些静态的文字动起来。立体化的学习情境,学生探究的热情自然被点燃,发现问题的意识也就萌发了。
例如,在教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时,教师利用flash课件创设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秋天到了,黄叶纷纷飘落而下,空中一排排大雁飞向南方。一位少年从远处来到苹果树下休息。过了一会儿,一个红红的苹果从树上缓缓地飞向了天空。少年十分惊诧,他看到此时苹果树开始快速生长,一直长到了月亮旁边。这时,有一个熟透的苹果晃动了几下,眼看就要落下来了。但这个苹果有些犯难了,是应该落到地球,还是月球呢?看了这个动画,学生发现了问题,觉得第一个苹果飞向天空有悖常理,于是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生提出,由于地球的引力,第一个苹果应该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可第二个长到月球旁边的苹果会落到哪呢?学生的观点出现了分歧。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探究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向深层次发展。
2. 设置认知矛盾,进行动手实验,启迪发现思维。
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可以设置认知矛盾,使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所探究的内容间产生冲突。此时,学生便会产生疑问,萌发深入进行探究的心理需求,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从而在矛盾冲突中发现问题所在。
例如,在教学《太阳钟》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竹签垂直插入纸板中间,然后每隔一时画下竹签的影子,这样简单的日晷便制作完成。经过连续几天的测试,日晷的计时非常准确。为了探究日晷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一个月后再进行测试。这次学生发现,日晷的计时与标准时间相差二十分钟。此时学生自然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日晷的计时不再准确?原因究竟在哪?怎样才能制作出计时准确的日晷?然后教师利用flash课件播放揭示日晷原理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日晷的晷面倾斜的原因。通过日晷两次计时的对比,制造了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发现的问题由呈现型问题向发现型问题转变,提高了问题的层次,学生的思维层次便深入到探究的本质。
二、借助信息技术,在“议”中提升问题
培根说过:“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发现的问题必然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从中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提升问题的价值。
1. 创设交流情境,自由表达观点,拓宽发现角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交流情境,引导小组展开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自由表达,不断释放科学学习的激情。在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他人的观点,拓宽自己发现问题的角度。
例如,在教学《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时,由于运动和静止都具有相对性,学生在理解这两个概念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利用flash课件创设认知矛盾冲突场景。静止的画面上有一条长长的公路,有黑白两辆轿车在公路上。教师先让学生记住画面上的场景,然后提出问题:图中的这两辆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由于没有参照物,自然无法做出判断。这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随后两辆轿车的位置发生变化。学生睁开眼,让他们再次做出判断:图中的这两辆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经过对比观察,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第一幅画面中白轿车在前,黑轿车在后,而这幅画面中白轿车在黑轿车的后面,因此黑轿车在动,白轿车是静止的;有的学生说,也可能是白轿车倒车后到了黑轿车的后面,所以黑轿车不动,白轿车在动;有的学生说,可能是黑轿车比白轿车开得快,开到了前面,所以两辆车都在动;还有的学生说,两辆车都在运动,不过黑轿车是向前运动,而白轿车是向后倒车。经过交流,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尽管这些发现并不一致,可为探究本课的重点找到了切入点。
2. 搭建讨论平台,引爆思维碰撞,提升发现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学生对发现的问题才会有清楚的认识,才会产生迫切寻求解决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发现的品质。
例如,在教学《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无法统一意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无法判断出两辆车的运动情况?怎样才能判断出它们的运动情况?经过讨论,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参照物上,这正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于是,教师点击flash课件,几棵大树便出现在画面上。学生以树为参照物,很快判断出两辆车的运动情况。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才是无穷的。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探究引向深入。
三、借助信息技术,在“放”中升华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成立科学探究小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以将探究活动拍摄成探究视频或写出探究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这样便能使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享受到探究的喜悦。
1. 借助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问题空间。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充分調动科学思维,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亲历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此时可以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或利用成员间成立的QQ群进行交流。
例如,在我们学校的绿化带有一片白蜡树,春天到来时,白蜡树发出了嫩芽,一派生机。几名细心的学生却发现有几棵白蜡树叶子稀疏,走近后发现那几棵白蜡树的枝干上披上了厚厚的一层“棉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决定以白蜡树上的“棉絮”为研究主题,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笔者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完成一个研究报告或科学小论文。经过三个多月连续的观察研究,学生经历了观察、讨论、走访调查、搜集资料、制作视频等活动,最终完成了《白蜡虫的成长日记》研究报告。
2. 开展STEM教育,实现问题发展。
通过STEM教育,学生可以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探究的问题,然后自己设计活动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会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建桥梁》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鸡蛋撞地球”的活动。从初期的方案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的结构设计、在草图的基础上完成成品包装,到最后经多次反复验证定下最完善的方案,整个设计活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不断地调整,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实验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