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着手,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018-01-05缪云
缪云
想象力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纵观语文教材体系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学生阅读课文需要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再现作品中描绘的情景,才能理解课文意境,感悟课文内涵。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五个途径。
一、平淡的语言生动化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也就是说,要把作者用语言文字描述的生活情景或人物变成读者头脑里的画。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要用生动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引导学生对课本表达的意境或人物形象进行再现想象,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想象力。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水滴的旅行》时,笔者精心设计了导语:“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就是旅行家小水滴,别看他小,他走过了地球上许多地方。他像孙悟空一样会上天入地,有时还会变变变,可神奇了。你愿意跟小水滴交个朋友吗?小水滴要邀请你们跟他一起去旅行啦!他要带我们去哪旅行呢?别着急,答案就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里。让咱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文,跟着小水滴一起去旅行吧!”引入意境后,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起课文,饶有兴趣地沉浸在想象的旅行中。生动有趣的导语,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单一的解读多元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不同想法和意见。每一个学生都富有个性,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呵护学生的个性,实施民主教学,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如学习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小猴子种果树》一课,笔者问学生:“你喜欢故事中的这只小猴吗?”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小猴,因为小猴太三心二意了,总是不能坚持,这样怎能干好一件事呢?”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小猴,因为小猴太没有主见了,容易受别人影响,轻易动摇目标是办不成事的。”但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小猴很勤劳。你看,他种树之后,天天浇水、施肥,一点儿也不怕苦,所以我喜欢小猴。”有的学生说:“我也喜欢小猴,因为小猴愿意多听听别人的建议,寻找到能在最短时间内结果子的树,他有勇于尝试的精神啊!”在教学中,教师能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培养无限的想象力。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切不可一味为了培养想象力而随意化。
三、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栩栩如生、细腻传神的语言文字描绘、勾勒出人物形象,以生动的语言将事件和景象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通过暗示,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特别是中华古典诗词,意境深远,回味无穷,更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抽象的字词想象出形象的画面。例如,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学生对“千尺”这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就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1米=3尺,三千尺相當于1000米,一层楼房大概四米高,三千尺就相当于250层楼高呀!”这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想象庐山瀑布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壮观景象。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尽情想象“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情景,联想到瀑布像一条银河从天而降,雄奇瑰丽的画面。这样,通过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诗意,发展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对庐山瀑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笼统的描述具体化
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和场景往往给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想象的空间,作品中隐含着许多语言文字未淋漓尽致描述的“空白”。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捕捉教材中的这些“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填充作品中的艺术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必能产生出“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使文学形象较之艺术形象更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叶子的眼睛》描写山上的早晨很美,但具体美在哪,学生毕竟没见过,不易体会到它的美。教学中,只有将文字变成画面,即把“话”变“画”,引发学生想象,拉近大自然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才会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启发学生想象:阳光就是神奇的魔法师,变变变,小朋友们都变成大自然中的小叶子。可爱的叶子,能说说天亮了,你看到哪些奇妙的景象吗?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有的说:天亮了,我看到金色的阳光照着大地,暖暖的,真高兴!有的说:天亮了,我看到小鸟落在枝头唱歌,歌声悦耳动听,真高兴!……这样,抽象的语言变成了形象的画面,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记忆中。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头脑里的画面与说出来的画面往往有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积极引导、纠正、鼓励,不要因为学生说不清楚而挫伤其想象的积极性。
五、省略的情节明朗化
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一般需要读者凭借语言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化修养进行理解。这一过程需要读者发挥自由想象,丰富语言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更加真切的阅读感受。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精练,概括性较强,省略的情节也较多,这就为学生展开想象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掌声》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但省略了小英内在的心理变化。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悟描写人物外在表现的句子来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丰富想象,并通过让学生演一演小英,在表演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生表演后,教师进行采访:“小英,轮到你讲故事时,老师叫你,你却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你当时在想什么呢?后来,你犹豫了一下,才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你在犹豫什么?我发现你的眼圈红了,为什么眼圈红了?小英,听到同学们这么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为什么流泪了呢?读完故事,老师发现你又笑了,什么事让你这么开心?”通过角色扮演,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穆阳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