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小觑的弄人

2018-01-05杜茂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

杜茂超

摘 要:弄人,是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角色,虽然不是主角,却非常重要,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弄人的角色定位,悲剧色彩的补充,以及弄人对整个戏剧的平衡等方面,阐释弄人在《李尔王》中的作用与存在价值。

关键词:角色定位;悲剧补充;戏剧平衡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07-02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整部戏剧情节紧凑,叙事宏大,气势磅礴,节奏张弛有致,人物形象鲜明。而弄人正是《李尔王》中最具特色的一个人物形象,著名莎学评论家布雷德利说:“设想没有弄人,读者或观众就很难理解整部戏剧;取掉弄人这一形象将破坏全剧的和諧,就如同一种颜色被弃而不用,一幅画的和谐美就会被破坏掉一样。”文章下面将尝试详细解读弄人这一独特角色。

一、弄人的角色定位

弄人只是《李尔王》一个小角色,全局共五幕26场,他只出现过6场,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小角色,却让人津津乐道,印象十分深刻?这是因为剧中的弄人,已经不只是一个插科打诨的小丑,他不仅有弄人本身的荒诞,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能激浊扬清的角色,他是剧中李尔王愚蠢行为的提醒者和评论员,也是作者莎士比亚这个“剧外人”的代言人。

(一)插科打诨的小丑

在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中,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相应的性格色彩和表演程式系统。国外虽没有相同的说法,但是大致上也有同样的程式化分类,弄人就是其中的一个类型。弄人作为一个专为贵族逗乐的角色,在舞台上插科打诨是他的角色特征,《李尔王》中的弄人自然也不例外,他滑稽不受约束,一言一行都能够让人捧腹大笑,他被允许厚颜无耻,能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动作上,他们在舞台上跳上窜下,和其他角色的沉稳毫无关联,他们滑稽的表演动作是逗人欢笑的手段。另一个是语言上,弄人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他们的语言平实、直白,经常运用民间小调,合辙押韵的同时,又不失几分调皮和搞笑。比如第一幕第四场中,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后,弄人说李尔王“听了他人话,土地全丧失;我傻你更傻,两杀相并立:一个傻瓜甜,一个傻瓜酸:一个穿花衣,一个戴王冠。”不仅凸显了弄人这个角色调皮的特征,还说出了其中真意。此外,弄人对李尔王的称呼,从“孩子”,“傻瓜”,“叔叔”到“老伯伯”等等,也体现了他嬉皮笑脸、插科打诨的角色特征。

(二)提醒者和评论员

《李尔王》中的弄人不是一个低级的,仅仅会损人的小丑,他的身份完全可以提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即李尔王愚蠢行为的提醒者和评论员。“我宁愿做任何人也不要做一个小丑,但是我更不要做你,叔叔”,“我现在比你好,我是小丑,而你呢,什么都不是。”这是弄人在李尔王分割王国,让度国土等一系列愚蠢行为后,对其进行的尖锐批评。而第一幕第五场中弄人对李尔王说:“在你老去之前,你应该学会做个聪明人。”这又是对李尔王一个忠贞的提醒。

我们可以发现,《李尔王》中的弄人不仅会插科打诨,他还具有独特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作为李尔王的提醒者和评论员,他的角色扮演就是衡量李尔王的心智是否健全,并且随着李尔王心智的发展不断变化。对于刚开始那个刚愎自用、顽固不化的李尔,弄人是尖锐的批评和刺骨的提醒,弄人经常向李尔王叫嚣:“你很愚蠢,一直都是”,“我要教你”……感觉李尔王反而成了弄人的小丑,是弄人的娱乐对象。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李尔王的心智不断成熟,弄人的语气和态度也随着发生了一些改变。在荒野中,李尔王开始反思自己,深省一些关于人性的东西,弄人的态度也有了变化,从批评和提醒转为了关心,在暴雨来临前他关心的说道“老伯伯,请你安静点儿,这样危险的夜里是不能游泳的……”到了最后,李尔王一切幡然醒悟时,弄人没有再出现,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他的角色任务,他的提醒和评论已经让李尔王得到复苏。

(三)作者的代言人

每一部作品都会包含作者的思想意识,或者当时的社会意识。在《李尔王》中,弄人是一个代言人,是莎士比亚发表自己对社会看法的一个载体。弄人不傻,他被赋予一个傻的外表,却也因此得到了保护自己说真话的外衣,在他的语言中,虽然有很多插科打诨,但是我们明显感觉到的是超脱说话形式的真理,是作者内心的告白,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提醒和批判。弄人疯傻的外表下,是莎士比亚所追求的世界,弄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他让作者在大愚若智中表达了自己对权贵束缚的厌弃,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二、弄人对剧作悲剧色彩的补充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悲剧元素覆盖十分广泛,很多人从李尔王性格来分析其悲剧,亦有人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悲剧性,但很少有人关注,弄人这一角色对整部剧作悲剧色彩的补充,弄人的真话,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李尔王》的时代,心智“健全”的人,即使是女儿对父亲,都充斥着谎言。李尔王大女儿说“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事物……”;二女儿说“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无上的幸福。”然而这时真话吗?不是的,结局正如弄人所说“那些女儿们会教你做一个孝顺的父亲”。伦理上本应该是女儿孝顺父亲,这儿却说成父亲孝顺女儿,这不是弄人颠倒是非,而是因为他们身处一个“父不父,子不子”伦理颠倒的悲剧社会。说真话的小女儿被断绝了父女关系,被剥夺了本应有的一切;说真话的肯特被李尔王逐出国土……说真话的都没有好结果,大家开始不敢说真话,只有小丑利用他们自身的滑稽、愚蠢或者疯癫作为护身符,说出那些“正常人”不敢或不愿说出来的真话,这是社会的悲哀,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在荒野上的一幕中,肯特乔扮,爱德伽装疯卖傻,他们一个是尊贵的伯爵,另一个是伯爵之子,他们本是理性的代表,正义的化身,但如果不去掉原有的装饰,乔扮成下贱的乞丐、傻子,就没有他们发表自己看法,贡献自己忠心的余地。于是我们看到,在雷鸣闪电中,几个“疯子”、“傻子”在那里理直气壮,无拘无束的述说纯正的贞言。似乎大家都变成了弄人,只有弄人对李尔王不弃不离,这是何等的悲哀。endprint

三、弄人角色对整个戏剧的平衡

戏剧需要平衡,或是强弱角色的平衡,内容伦理的平衡,或是各种戏剧元素的平衡……只有平衡,才能构筑出整个戏剧不倒的框架,才能促成情节的不断发展,如果两种势力根本谈不上相对的平衡对立,就不可能有戏剧发展。《李尔王》中,弄人正是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平衡元素,

剧作前部分,李尔王是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角色,他顽固极端,听不进意见,断绝小女儿关系,驱逐了忠臣肯特。这时候的李尔王是一个强者,在他的威严下没人敢说真话,强弱角色第一次出现失衡,此刻弄人站了出来,利用弄人角色可以嬉笑怒骂的“特权”,对李尔王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提醒,从而达到一种强弱角色的平衡。随着故事的发展,李尔的两个大女兒高纳里尔和里根掌握权力,她们不惜颠覆伦理的禁忌,让父亲李尔失去了一切。强弱发生了对调,两个大女儿代表了强势的一面,而李尔王突然变得弱小,甚至连自己身边的骑兵都保护不了,只能是被无情的女儿剥夺去。这是第二次强弱角色失衡,特别是两个女儿的联合,更是扩大了这种不平衡,李尔王变得孤零,这时候弄人又担负起了调剂平衡的使命,他一直跟随在弱者李尔王身边,不离不弃。直到李尔王所代表的正义方即将取得正义的胜利,弄人从剧作中消失,因为此时双方已经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已经不需要他这个平衡角色。

另一方面,除了强弱角色的平衡,弄人还是当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一个平衡调节器。李尔王所处社会,是一个伦理颠覆,人性泯灭的社会,充斥着谎言和自私。而头脑理智,敢于说真话的弄人,正是这种极端社会的一个平衡。自私的女儿驱逐了父亲,是弄人一直心向李尔,忠心不变。在道德沦丧的黑暗里,点亮一盏人性之光。

此外,弄人还是悲、喜两种喜剧色彩的平衡。《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在整个悲剧氛围中,弄人作为一个逗乐他人的傻瓜,一个职业小丑,平添了几抹喜剧的色彩,从而达到悲喜的平衡。并且不仅仅是单纯的喜剧色彩,更是嬉笑怒骂,嬉皮笑脸中骂出社会存在的问题,人性存在的流失。这种喜剧色彩,给人带来的不是一时欢笑,而是剧作背后强大的卡塔西斯。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孙家绣.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3]张燕,罗燕子.谈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

[4]孙媛,刘晓华.浅析《李尔王》中弄人的语言特征[J].皖西学院学报,2006(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电视台编辑角色定位及转变研究
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人民法院普法定位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探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