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关键是一个“度”字
2018-01-05黄承荣
黄承荣
[摘 要]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井然有序的管理,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与施教环境,让教师安心工作,让学生获得成长,让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上一个台阶。教师应针对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从体系规划的角度出发,就密度、精度和深度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具体实践案例的含义与作用。
[关键词]学校管理;体系建设;系统把握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70-02
学校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参与主体多、涉及范围广,从分管校长到一线教师,从常规动作到自选动作,可以说无一不渗透着学校管理者的能力与智慧。而越是广泛和庞杂的体系,就越需要管理者根据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进行“度”的制定与衡量,然后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的教育体系,保障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一、无缝对接,讲究密度
任何一个学校的管理模式都有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它们的行政机构是竖长的层级形。校长主抓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性工作,各个副校长分管学校不同方面的具体工作,下设的主任主要负责工作的执行情况,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的密度,就是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网”在组建的过程中形成的关联级别。很多學校的管理之所以比较混乱,是因为在“管理网”的规划和建设阶段,就没有厘清各个层级具体的工作内容,从属关系和叠加关系的性质也没有分清楚,从而造成具体工作中的尺度把握不准确,常常出现过度或不及的现象。这就使得学校从人事关系到具体执行形成两个极端:第一,一部分人消极怠工,一部分人过分承担;第二,管理工作的执行不断重复,令出多头,让基层无所适从。无论出现哪种情况,最终都会导致校内的工作人员矛盾激发,有的甚至形成派别,最终影响学校的日常工作。从笔者的管理实践来看,学校管理的密度要严要密,可以出现交叉但是不能出现重叠,管理网内的每个成员在意识和行动上都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并且有力地执行,实现管理的“无缝对接”。
以学校的纪律管理为例,这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指标。在学校的日常运行中,纪律管理和安全管理的交叉及重叠之处非常多,但是这并不代表两者是同一个工作属性,它们有着不同的分工,不能够完全混为一谈。在实际的学校管理工作中,纪律和安全应该是分别派给不同的主管领导,而在落实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情况的出现,纪律和安全工作常常会出现重合,领导们都想把自己的工作放到第一位解决,自然就会产生矛盾。另有一些领导为了避免出现矛盾,就把纪律和安全的工作全部派给同一个主管领导,这时又会出现注重纪律、忽视安全的情况。因为纪律是显而易见的工作,而安全却是意识理念中的工作。这种做法使得学校管理出现了漏洞,潜在的问题和危险日益凸显,一旦爆发了安全问题,则对学校的工作一票否决。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将纪律与安全“绑定”,由政教处牵头,在学生违反的纪律中涉及安全知识时,对学生进行纪律和安全的“双教育”,学生在意识到自身所犯的错误后,还能够丰富安全知识。
密度的设置和安排上,很多时候都需要学校管理层的细致分析,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校园管理模式,针对学校实际,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校园管理方案。对于照搬照抄的管理,很多时候都会起到反效果,使学校的管理更加混乱。因此可以说,学校的管理密度是学校管理的框架和骨骼,必须要重视。
二、细致深入,凸显精度
学校管理的意义重大,在密度的基础上,管理者也要对人员落实的精度进行统筹和协调。现在很多学校中,制定的管理规定往往和执行的具体力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无论是上级检查还是同级自检,我们常可以看到方案的制定非常完整也非常细致,关于人员的分工也比较合理。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屡屡出现问题,这就是因为落实过程中没有设置追查体系,职工思想上存在的误区把控不准确,从而使学校的管理精度明显达不到要求。笔者认为,只要是涉及校园管理的内容,一定要不厌其烦、不厌其精,能把工作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微,就不容许有百分之一的疏漏。只有学校将方案的制定、方案的执行和方案的监督统一在一起的时候,才会真正实现管理的精细化。
以本校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情况为例,像大部分学校一样制定的是“双管制”,即学校的政教处对学生进行检查,每个年级的班主任也实行“轮岗制”,为了保证轮岗的质量,会安排轮值交叉。一年级的班主任检查二年级的学生,二年级的班主任检查三年级的学生,以此类推,每个人值周一周。这个看似比较合理的检查规定,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总是屡屡出现问题。大部分教师抱着“老好人”“你好我好大家好”“没必要因为公家的事情得罪私人关系”的思想,在执行的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学校的管理松散,导致学校的课间操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领导班子在进行讨论和研究后,决定采用“定点定位”的方式,将规定进行细化。教师在进行值周时,要写明自己的时间和位置,学校将根据监控画面进行抽查,如果发现教师没有履行责任或者发生任何的纪律和安全事件,学校查明属教师失责的,会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的制度一旦出台,学校课间操的情况就会明显得到改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管理中,管理者常常注重大的方向,注重显而易见的政绩,但却忽略了一些细小的地方。可偏偏就是这些细小的地方、这些不经意的做法,导致学校管理处于“似有却无”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学校的领导,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反省,把学校的工作逐级逐项地进行考察调研,深入细致地对学校管理进行精化和细化,保障学校管理的正常运行。
三、不断创新,力求深度
创新一直是学校管理不变的话题。近些年来,很多学校都从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这些创新有很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而有些则不尽如人意。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国内外的创新校园管理模式对自身的模式进行改善。笔者认为,创新要有持续性和深度,要抓住学校管理的这根主线,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究,将学校管理模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例如,在学校管理中,教师是最具体、最基本的单元,针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我们应该更多地进行探索和更新,常变常新,让教师体会到职业的新鲜感,不产生职业倦怠,对教学和教研工作也能有动力探索下去。在教师队伍的经验管理上,可以仿照很多创新的方式方法,“一带一”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模式下,我们可以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让各科教师相互间进行交流,深刻地挖掘其他学科与本学科的共通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施学科交叉工作,借力助力,抓住每个学科的核心与异同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展。组织教师进行反思和讨论会议,将学生的日常表现摆在会议的“台面上”,大家进行分析和讨论,制定一些能够改变现状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这些方式都可以在深度上不断更新,为学校管理体系的健全注入新鲜的血液。
“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校管理的创新需要集合大家的智慧,制定的管理条例要真正经得起推敲和深探。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哪一种创新形式,都必须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的实际水平。如果发现创新带来了一些弊端,也要通过讨论和探索,不断地进行修正,不要遇难就放弃,这样的话,学校的管理创新则迟迟不能实现了。
管理的本质与对象都是人,学校的管理需要面对的人的层级就更多了,所以在管理的原则制定和过程实施中,要顺应教育的发展,在改革中不断寻找适合学校发展的道路。同时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融入学校的管理、创新中,使学校成为每一位校内工作人员、每一名学生的家。
(特约编辑 斯 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