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课外史料,提高学生史料解读能力

2018-01-05鲁艳

师道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国粹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鲁艳

2017年历史课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要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历史学科能力是历史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本文将基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从史料选择和策略研究即教和学两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借助课外史料,提高学生史料解读能力。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

历史学学科的特点即要从史料研究入手,厘清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历史教学又有自己的特点,从内容容量和时间上都要求精选史料,如何精选史料?

1. 确定史料选择的标准。首先史料选择基于由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而定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的新文化运动这一部分为例,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在反对孔教,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的解放,促进独立人格的形成。选择的史料应促进上述目标的达成。其次史料的选择围绕学情,高二文科班学生对历史细节感兴趣,但理性分析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手史料和转手史料中寻求平衡。一手史料有助于走进历史,转手史料有助于形成认识。

2. 收集有效史料。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每日工作繁重,收集有效史料成为教学准备中的一大难题。简洁有效的办法是借助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第五部分资料与注释。在此选取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的一段:“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用其来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其次阅读公信度高的历史专业书籍,如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选取其中的一段: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索,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段话来说明辛亥革命后继续进行思想革命的原因。最后可查阅期刊论文,了解最新学术观点,尤其适合在导言或结尾升华时引入。

本课前言选取袁伟时和王元化先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观点:袁伟时认为新文化运动扫除了过时的思想桎梏,点燃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火炬,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学术的罕见的繁荣期,一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文化史,严格点说是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的。王元化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激进主义、庸俗进化观、功利主义和意图伦理等四大缺失,是后来极左思潮长期盛行的思想根源。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课史料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策略

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高低依托于自身完善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日里進行解题策略上的指导,以上文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这段史料的解读为例说明提高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策略。

1. 审清问题,有的放矢

带着问题去读材料可以增强阅读的目的性,从而提取有效信息。一般来讲,问题包括答题依据、能力要求、核心内容和答题角度。如上述一段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的问题是“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析”,其中“根据材料二”就是答题依据,“概括”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陈独秀的主要观点”是问题的核心内容。

2.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快速理清史料中的基本事实,获取外显信息。首先确定时空,在此基于史料来源,联想到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新授课时空明确,但在考试时确定时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应有之意。其次解读历史概念,和学生一起讨论历史概念的涵义,如上述引自陈独秀的一段材料,学生很好回答“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孔教”指传统儒家思想,“旧文学”制文言文,但“旧宗教”和“国粹”的解读就会有些吃力。需要教师讲解“旧宗教”开始指中国传统的道教、佛教、孔教,这里的宗教后来指上海灵学会建立后日嚣尘上的鬼神迷信思想。“国粹”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包括中医、戏曲、《道德经》等。“准确解读历史概念,解释和解剖潜藏在历史隐蔽处的理性,升华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概括史实或观点。关键是要分层概括,以句号、分号和省略号为界限,将史料概括为五个层次,再分别找出每层意思中的主谓宾。

3. 批判理解,论从史出

历史是过去的真实,史料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主观的书写,“学生应认识到史料反映了某种观点或立场”。每则史料一定程度受到作者的基本立场、时代背景和个人素养的影响。判断史料作者的意图和基本立场可以深入理解材料,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意识,独立精神。引导学生上述分析史料中陈独秀在当时的背景下,写作的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批判中国的国粹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解释,组织语言,和学生一起概括出史料中的观点:民主与礼教对立;科学与迷信对立;拥护民主与科学必须从形式上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弘扬民主和科学必然要流血牺牲;民主和科学可以救中国。得出认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不免含有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和全面否定中国文化的局限,但在当时是一种打破顺民思维、培养独立人格的不得已的办法。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国粹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梨园戏韵 国粹生香
中医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京 剧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