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继传统提升素养促发展

2018-01-05王霞

师道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弟子规中华师生

王霞

2016年3月,在央视少儿频道开展的“大手拉小手”关爱孤残儿童活动中,威海市实验小学师生合唱团演唱的《三德歌》成功入选。同月,央视《朝闻天下》也对此进行相关报道。《三德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及充满正能量的歌词,字字句句向大家传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深受学校师生青睐,在学校广为传唱。

这是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践行核心价值观活动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围绕“核心素养”“德育课程一体化”这两方面,积极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先祖的美德,以课程为依托,完善了传统文化学养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了“弟子规养正课”“学科融合课”“晨诵午读暮省微课”“传统文化特色课”“传统文化力行课”等系列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培养“文雅、儒雅、高雅”的少年君子。

一、弟子规养正课

尽管近年来关于《弟子规》是否属于中华文化经典这一问题的争议较大,但不可否认,传统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在《弟子规》中都有体现,而这些内容是植根于民族心灵的“常识”,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泽。

我校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每周都会有两节国学弟子规诵读力行课,师生给这节课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养正课”。学校整理开发了《弟子规读本》《弟子规成长手册》《弟子规成长台历》等系列学材,利用校本课、班会课、地方课等对学生进行“养正”训练,从“诵读—感悟—践行”三个阶段,先诵读经典,达到人人熟记,教会孩子通达事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后解读实践,与习惯养成教育深度融合,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纵向深入指导学生明理修身,雅言雅行,逐步领会孝亲敬长、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礼仪与智慧,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年级一班的阿会老师注重言传身教,她看到孩子衣服敞开着,会蹲下身,把孩子的衣领衣袖整理好,教他学会拉链,拉到舒服的高度,同时说“冠必正,纽必结”,并让孩子重复几次“冠必正,纽必结”,孩子觉得很有趣,在边说边做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好习惯。

二、学科融合课

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贯穿于各个学段、融于各个学科,有机地穿插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语文课上,学校自编的《中华经典素读》有效补充了传统经典范文、诗词,增强学生对文化经典的接触和吸收;音乐课堂,老师用至真纯善的德音雅乐,配以深情的手语表演,净化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孝心、爱心、感恩心和恭敬心;美术课上,学生饶有兴趣地绘制京剧脸谱,体验中华传统剪纸;体育课上,打太极、练少年拳、推手等中华传统武术项目让学生意犹未尽……学生从博大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道德养料,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近日,学校还诚邀威海市梦海演艺公司、威海市京剧团到校演出,目的就是弘扬国粹、传播传统文化。此次演出分为“互动讲解”“京剧清唱”“现场示范”三部分。首先,著名旦角演员王志军老师为大家讲解京剧来源、行当、服装等。随后,花脸、小生、青衣、老生分别为学生们带来《铡美案》《小宴》《贵妃醉酒》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戏曲表演。最后环节,著名青衣演员王艳艳现场指导学生如何向父亲、母亲、其他长辈作揖,以及作揖时眼神要到位。演员教得认真,学生们学得有模有样。此次活动,进一步激励师生学京剧、唱京剧的热情。

三、晨诵午读暮省微课

晨诵午读暮省是我校师生的校园生活间奏。伴随朝阳,每个教室里都传来朗朗书声,师生们用优美的晨诵开启一天的学习之旅。各年级晨诵内容各有不同,指读《弟子规》,素读经典名篇、吟唱《诗经》,老师们则默读《晨起自勉文》……优美的天籁之音,让校园的每一处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午读时间,观看《中华美德故事》,或阅读老师每月推荐的经典好书,学生在好书的浸润下,懂得了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孩子心灵深处那些与生俱来的真、善、美的种子,由此得到充分滋养,悄然萌芽。

暮省时间到了,伴随着“吾日三省吾身”的提示音乐,师生们盘点一天的收获,我日行一善了吗?我做事学习尽力了吗?我对朋友诚信了吗?提起笔来,在小小的《成长卡》上写上自己的感悟,让反思成为师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在认错、自省、赞美中涵养自己的品格,扎下德行的根基。

四、传统文化特色课

学校开设传统文化特色体验课。翰墨书法、古琴、古筝、吟诵、京剧等选修特色校本课程,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传承文明、滋养心灵,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学校围绕中华传统佳节,开设“习俗体验课”。文化的认同,不仅仅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中,更关键的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当现在的孩子最记得圣诞节那个拉雪橇的白胡子老头儿时,我们教育者尤其要警惕:可怕的不是洋节入侵,而是遗忘自己所植根的文化传统。让我们的孩子记得自己的传统节日,记得我们的传统习俗,这代表着民族的认同与文明的传承。在学校开展的“中秋赏月”“重阳敬老”“迎春纳福”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动手做月饼、包粽子、做花灯等,让孩子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重拾自己的节日。

五、传统文化力行课

传统文化的学习重在力行,而力行的阵地又离不开家庭。我校家长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中,弘扬好家风。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技能”课程。每周的“习劳知感恩”生活技能训练,从系红领巾、整理书包,到做饭打扫、收拾家务,再到为父母捶背、沏茶倒水,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感受父母的辛劳,从而长养学生的孝心和爱心。每学期开展“假日礼仪体验”,学生与家人共同体验餐桌礼仪、待客礼仪、节日传统礼仪,参观礼仪等,在实践中累积生活礼仪经验,遵守社会公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真善美的感召下,实验小学校园处处充满正能量。萦绕着正能量,师生、生生之間传递的是理解和包容,收获着喜悦和幸福。五年级四班的初家伊同学,在山东省中小学“国学达人”挑战赛中,通过层层选拔,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全省前八强的好成绩。我始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是一种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重要的是让文化深入心灵。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仅是让学生诵读一些经典、引进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项目进课堂,更要让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真正触及师生的灵魂,以此涵养心灵、塑造灵魂、坚定信念、培养意志。

经典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我们相信,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滋养下,每个孩子都能以好习惯铸就好品质,以好品质成就好未来,成就幸福人生,谱写更辉煌的乐章!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弟子规中华师生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弟子规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弟子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麻辣师生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