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区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战略转移

2018-01-05钱旭初沈悦

职教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钱旭初+沈悦

摘 要:2015-2016年的社区教育研究,在总体上较前两年取得了进步。首先,表现在成果数量的提升和研究范围的扩大;其次,表现在由概念辨析更多地转向于实践成果的总结与提升;其三,表现在社区教育研究范畴的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社区教育研究依托于对政策制度的响应和循规,致使研究路径和方位的明确而狭仄,创新突破不够。因此,更需注意在丰富性、多样性基础上的聚焦;在规范性、标准化基礎上的引领;在经验性、总结性基础上的提升。

关键词:社区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钱旭初(1962-),男,江苏常州人,江苏开放大学教授,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沈悦(1991-),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处,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3-0060-04

自社区教育理念进入到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呈现阶段性特征。1985-2000年的近十五年间,社区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最初的概念界定、性质、内容和功能等基础性介绍。21世纪以来,在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关联性研究上,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诸如社区学校的建设标准,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的整合等,以及社区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推广等一系列研究主题开始崭露头角。2015-2016年,社区教育研究更多的从概念探讨转向现实关怀,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向着多元、开放的大格局迈进。

从2015-2016年社区教育研究的整体态势看,其总体上较前几年取得了进步。首先表现在成果数量的提升。无论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还是课题的立项量,或是硕博士论文数,都全面超过了往年。说明社区教育越来越从边缘走向中心,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并参与到社区教育研究之中;其次,相当一批研究成果在探寻规律的同时,也不再纠结于概念的辨析,而更多转向于实践成果的总结与提升,从最初的理论探讨和概念界定,转向更多地关注实践模式和对策措施,“建设”、“策略”、“启示”等成为围绕社区教育理论的必要衍生和实践要求。基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在具体的社区教育工作实践中寻求方法论上的把握。表明了社区教育的实践已经超前于理论指导,研究者往往与实践者集于一身,边实践创新边总结提炼,这在操作层面上十分有利于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其三,社区教育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涉及到了社区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研究者通常又按照文件政策中划定的制度、体系、队伍、课程、资源、模式、经费等方面进行研究,既使得研究的路径和方位比较明确,也使得研究范畴的创新突破不够。因此,社区教育的研究,要注意在丰富性、多样性基础上的聚焦;在规范性、标准化基础上的引领;在经验性、总结性基础上的提升。

一、丰富性、多样性基础上的聚焦

2015-2016年度,社区教育研究在其所涉及到的主旨与范畴上,表现出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有整体的概貌和综述,有理论的分析与政策解读。如徐会作的《利用共词聚类分析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热点》、卢德生等的《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十年(2006-2015)现状与反思——基于CiteSpacce的知识图谱分析》;邵志华、陈乃林的《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略论》……这类宏观研究多以社区教育转型发展为主线,呈现了现代社区教育的前沿研究成果,彰显了我国社区教育的特色,探寻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涌现出一批侧重于队伍建设、课程与资源建设等内涵建设的研究成果。如《MOOC时代社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杨志平)、《生态学习观视域下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王梦云)、《城镇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镇街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研究》(冯国文)……这类内涵建设方面的文章,聚焦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建设,认为师资队伍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的中介和载体,应在进一步深入挖掘社区教育课程内涵的基础上,力争从整体上提升社区教育的课程品质,推动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有的谈制度建设和品牌打造。如《论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条件保障》(高峰)、《社区教育品牌生成路径与对策研究》(程仙平)……有关于教学模式、数字化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的论述,如《市级电大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张忻)、《社区教育平台运营策略研究》(范华)……从第三年龄段的老年教育到第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教育和第二年龄段的职工培训与技能教育,以及弱势人群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到海外社区教育……在社区教育融合传统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积极因素,比如“和谐中庸”、“家国同构”、“诚信待人”、“包容会通”等理念,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会更好的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的方方面面均给予了多维度的涉及。特别是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6〕74号)颁布以后,集中出现了一批政策思考、策略选择等方面的论文,表现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研究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方针保持一致、始终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相适应的“顶天立地”的特点。

但同时也暴露出了社区教育在研究过程中各自为战的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研究主题通常又按照文件政策中划定的制度、体系、队伍、课程、资源、模式、经费等方面进行研究,既使得研究的路径和方位比较明确,也使得研究范畴的创新突破不够。作为研究,其内在的关联性不强,系统性、系列性研究明显不足;学院派的研究尚未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引领性;虽然研究主题的丰富性、多样性特点已经呈现,但多数文章往往还停留在经验性和总结性的基础上,具有理论创新、具有突破性的文章较少,说明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感性体会开展立论和分析,无论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整体研究体系都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设计,因而影响了社区教育作为教育范畴的学科体系构建。由此,未来社区教育研究必须从整体性、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内涵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深化。endprint

在现有社区教育研究力量相对不足、研究团队还不能与其他领域的研究力量相匹敌的情况下,紧紧围绕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更多聚焦于居民需求、聚焦于社会、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集中若干核心和主要话题开展研究,是可行的策略。

第一,我国社区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政府主导型”,因此,将政策研究与社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相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社区教育的理论框架,是必然趋势,也是长期任务。当下,依然聚焦于宏觀的政策与社区教育规律的研究。关于社区教育研究,问题导向与策略性引领是重要的环节。关于社区教育的内涵、外延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同见解,关于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的社会化特征以及社区教育要更多依附于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与形式……等问题,依旧存在争议。正如王霞在《全面回归:社区教育的内涵解读》中所说:“若过多关注社区,则不免沦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中,而消弭了教育的意义,若过多强调教育,则社区的实体价值往往会被抽象化、概念化的理论所忽略,社区教育实践又易走向形式和空泛”;另外,各个部门对于社区教育管理的边界问题,依旧存在模糊的认识;对于社区教育的相关政策支持,依旧需要研究者从大量深入的研究中提供决策咨询;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研究、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基于政府目标考核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研究、我国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创新研究等等,依然是多方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还都没有形成一致,需要进一步反思、辨析、探讨。

第二,着力聚焦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模式探讨。应对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国家社会治理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核心战略举措,更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在目前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中,关键词的分布频次较多的是“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老年人”“开放大学”“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教育”等。业界普遍认识到老年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和关键环节,其中开放大学的领军作用得到突出和强化,而这其中又以农村老年教育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关于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的认识定位、路径选择、服务模式、老年培训等课题也在研究中得以强化。但是,如何针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特点,特别是针对经过特殊年代磨砺的老年群体的价值观差异,开展有效的教育?如何理顺老年教育“九龙治水”的体系?如何解决老年教育“贵族化”和“冷热不均”的困境?如何提升老年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水平和能力?如何进一步明确老年教育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基本原则、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在充分整合相关专业机构和组织、社区、养老机构和老年活动诸方面强化队伍、资源、经费、设施等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力度?都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三,依然聚焦于社区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如何建立和开展基于“大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在队伍建设、智库建设、课程与资源建设、社区教育基地与体验区建设等方面构建起有效的、有示范意义的工作机制的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大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如何搭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又如何构建科学的社区教育课程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从体制机制、问题对策等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在当下必然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话题。

二、从规范性、标准化到特色化、品牌化的引领

社区教育虽然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人不理解、不认识这类“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和特点,把社区教育非校本化的空间开放、时间开放、方便便捷、实用适用视为“随意”“随性”的教育活动。而社区教育虽然在内涵、形式以及载体上区别于学校教育或校本教育,但这种“非正规”依然需要有规范和标准。当中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进入到目前深化内涵建设的全新跃迁时期时,已经从全面探索、推动而进入到了规范发展和标准化建设时期。

社区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既是社区教育的重要抓手,又是社区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基本策略。邵志华、陈乃林在《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略论》中,就“创新社区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培养和发展社会组织、市场机制有效进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这种认知和判断是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学术眼光的。因此,把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攻关团队,加强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合作,将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重点关注社区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研究,是今后几年社区教育实践健康发展和理论研究创新突破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连续出现了关于社区教育规范性、标准化建设的相关论文,如《基于PCA的居民对社区教育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以南通市为例》(马素萍)、《基于SERVQUAL的社区教育服务质量评价工具开发及应用研究》(王润清,于天佑)……但相对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规范性制度和标准化制度建设的短板十分明显,社区教育好与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何形成社区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居民的满意度、知晓度、参与度怎样保障?如何建立和完善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适应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体系、基地、师资、管理者、志愿者、课程、模式等一系列标准、制度和规范性的要求,确实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课题。

另一方面,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从标准化走向品牌化。一味以标准化来规范社区教育的发展,以评估指标来规定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段时间内能促进社区教育的硬件配备,推动地方领导的重视与关心,有效拉动当地社区教育的发展,但一把尺子来衡量各地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除了硬件设施、经费数额等可以量化的数据外,是很难从内涵层面上凸显区域社区教育的实际绩效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与教育资源既有着共通性,但也有着天然的区别性。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应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对教育资源概念加以解构和重塑。近年来,关于如何体现社区教育的地域性和个性化特征,即因地制宜的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是个崭新的课题。因此,个性化、品牌化发展可能是社区教育发展提升到新阶段的重要思路。关于社区教育品牌化建设的思考,也已产生了一些论著,但总体上还停留在总结社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亮点”,并没有上升为发展趋势的高度,并从理论层面上加以探讨,值得深入研究。endprint

三、经验性、总结性基础上的提升

从现有大量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看,有相当部分是经验性和总结性的论文。如《地方特色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广州社区教育为案例》(张介凡)、《电大开放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以湖州电大为例》(叶美芬)……采用的都是“XXXX——以xxxx为例”的论述模式。这种“案例分析法”模式,直接将各地社区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特点和经验加以总结,作为案例性介绍,意在以实践为落脚点,力图达到以点带面的展示,从而得出某些研究的结论。

绝大多数在一线直接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教师、管理者往往比较热衷于这种写法,它的优势是接地气,可以直接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和问题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案例鲜活生动,但不足之处是依然有一部分论文还是停留在经验介绍、工作总结层面,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理性辨析,缺乏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而视角往往局限于本地与个案,侧重经验性事实的叙写,宏观视野不够、研究层次还有待提高,一般性规律的探讨缺失,所以碎片化、零散化的论文难以组合成具有冲击力的成果。

因而,社区教育研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主体的实践作为感性经验的积累,要在原有一定的指导理论的轨迹上进而扩展出新的行动路线,在直观的实践经验层面上,寻求出社区教育的内在规律,深入研判社区教育实践的路径和规律性问题,从而为引领研究提供实现依据,为进一步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它不仅仅是证明理论的意义,更在于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与经验总结中发现理论的盲区,在创新性、突破性方面形成引领。

参考文献:

[1]徐会作.利用共词聚类分析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热点[J].中国远程教育,2015(3):50-54.

[2]卢德生,赖长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十年(2006-2015)现状与反思——基于CiteSpacce的知识图谱分析[J].职教论坛,2016(12):64-71.

[3]邵志华,陈乃林.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略论[J].职教论坛,2016(12):72-76.

[4]杨志平.MOOC时代社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7):27-30.

[5]王梦云.生态学习观视域下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4):154-156.

[6]冯国文.城镇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镇街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4):123-126.

[7]高峰.论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条件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8-10.

[8]程仙平.社区教育品牌生成路径与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6(9):27-30.

[9]张忻.市级电大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15(10):34-36.

[10]范華.社区教育平台运营策略研究[J].软件,2016(4):46-50.

[11]王霞.全面回归:社区教育的内涵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7):12-15.

[12]邵志华,陈乃林.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略论[J].职教论坛,2016(12):72-76.

[13]马素萍.基于PCA的居民对社区教育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以南通市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155-157.

[14]王润清,于天佑.基于SERVQUAL的社区教育服务质量评价工具开发及应用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3):70-75.

[15]张介凡.地方特色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广州社区教育为案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6(4):47-53.

[16]叶美芬.电大开放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以湖州电大为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4.

责任编辑 王国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