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
2018-01-05赵丽恒
赵丽恒
摘 要:山水诗和田园诗在晋宋之交先后兴起,是源于同一种哲学思潮——玄学。玄学对自然之道的彻悟,以及用艺术形象再现自然之道,使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的美中,寻觅着人与自然的“同构”。
关键词:山水诗;田园诗;自然之道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007-01
“山水以形媚道”观念的流行, 表现在山水诗、田园诗中便是二者都共同的把文学引向自然,让人在对自然的审美中得到美的感受,回归自然。谢灵运开启的山水诗开始实现了向自然的回归。但彻底在审美世界中回归自然的是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的田园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生于自然、热爱自然、融于自然的天性。不论是田园诗中对自然风光所做的平淡而有思致的描写,还是山水诗中浓墨重彩、泻与笔端的山水铺排,都是大自然无限风光的各种情态之展现。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所引领的共同潮流是对自然的发现和热爱。南朝人对自然的热爱是一种普遍的风气。翻检史书,王僧达、王弘之、袁粲、何胤、王钧、萧子显等,都是乐游山水的著名人物。性爱山水的梁代文学家萧子显,曾在其文集自序中写到“追寻平生,颇好词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 自是一番心归自然的表白。
自然景物同时又唤醒了人内心的激情,正如黑格尔在谈到自然美时所说的,自然界的万象呈现出一种引人入胜的美,同时“例如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在这里,唤醒的就是人性的自由和超越。两晋南北朝文人基本上传承了阮籍、嵇康叛逆精神中崇尚自然、顺情任性的合理内核。曹道衡先生在评价陶渊明和谢灵运时说过:“晋、宋之交的两大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思想、经历、作品、风格都迥不相同,然而作品中所反映的适性顺情、崇真斥伪,却殊途而同归。”具体说,在陶渊明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①的性情之自然;在谢灵运则为“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述祖德诗》)的诗性之自然。
陶渊明的天性中,较世俗常人更多一些自然的趣味:“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也正如《晋书》所说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陶渊明率性自然的情怀,使他很快地融入到了田园自然当中。他的“自然”涵盖面很广,正如当代学者木斋所说的:“陶渊明其人生行为与诗文作品,无一不在自然之中:‘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隐逸的自然,‘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是适意及士人傲岸品格的自然,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田园的自然,‘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三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三首》其三)是生死观念的自然,甚至盛夏的一阵凉风,都会引来惬意的惊喜:‘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是适意大自然的自然。”②
总之,陶渊明的自然之情多是以一种恬淡的心境顺应自然化迁、人事物变,时时流露着“衡门之外,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答庞参军》)的安适自得心境。这与谢灵运“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的怡然自适心境,以及江淹《自序传》中的以适性为乐的人生追求,从本质上说都是相通的,都是任情、任性的自然之情的勃发。
山水诗人虽然做不到如田園诗人那般恬淡,但他们在主观上也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力图融于自然,逍遥于世。他们多精雕细琢,用工笔刻画山水之美,展现出一年四季中不同景物的勃勃生机,向读者展示出内心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诗人心中倾注最大热情的山水游历,更多也是为了寻求人与自然内在生命的息息相通的赏悟。在山水大家谢灵运诗中,“赏心”一词是频频出现,如“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石室山诗》),“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为伐”(《石门岩上宿》)等多达十余次,表明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生命等值的默契与交流,人与自然在生命存在上的相似性与一致性。当谢灵运从仕途失意中,从疾病折磨中走向无限生机的大自然时,自然秀色诱发了他内心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如同胡大雷所说的,“自然山水的四季景物之中所蕴含着的永远搏动的生命活动恰好与谢灵运心中奔腾着的强烈进取精神相契合了”,这也意味着“它具有自然山水所具有的意味,……又是谢灵运内心冲动的观照。”③诗人以自身之性情精神与自然之性情精神相通相契,给山水诗注入了灵动的生气。孤傲的谢灵运山水诗中生机勃发的自然情感,发展到谢脁为代表的齐梁山水诗人那里已经趋向缓和、平稳。如谢脁的《观朝雨》诗,在对“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的雨雾柔和的情态感受中,人与大自然和谐地交融着:“耳目暂无忧,怀古信悠哉”,其心境是何等的平和、安宁,颇有陶渊明恬淡自然的风姿。
不论山水诗人还是田园诗人,都深受传统儒、道文化的浸染。它们所倡导的乐山乐水就是乐道,就是与自然造化的冥合、与大化流行的相亲相随。超越俗累,顺乎天性,逍遥自适地赏玩人生,赏玩山水,这不仅是玄言诗揭示的核心道理,也是山水诗、田园诗所再三咏唱的高歌。
注释:
①(晋)陶潜.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②木斋.《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之一[J].天中学刊,2004(01).
③胡大雷.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M].北京:中华书局,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