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展宏图的俄罗斯军用系留气球系统
2018-01-05姜永伟
姜永伟
在俄罗斯发展军用系留气球系统的历史长河中,既品尝过辉煌灿烂的喜悦,也经受过欲火重生的磨难。今天,俄罗斯试图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迈入世界军用系留气球发展强国之列。
曾经辉煌
如果20世纪20-40年是苏联军用系留气球系统探索发展阶段的话,那么,20世纪50-80年则成为苏联军用系留气球系统发展的成熟时期,为其推波助澜的恰恰是二战后的苏美两大军事集团冷战对峙。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正式成立。为加强对苏联领空的军事侦察,在对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使用军用自由气球系统作战经验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决定在北约军事基地部署军用侦察自由气球系统。
在二战期间,世界上只有日军装备了军用自由气球系统,将燃烧弹和爆破弹运抵美国和加拿大,对其军事目标实施打击,但收效甚微。1956—1977年,苏联国土防空军雷达部队共计发现了4 000部侵入的自由气球系统,其中800部被国土防空军歼击机部队击落。
1956年1月,为了应对北约军事挑衅,苏联决定建立军用浮空器地面科研基地,同时,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由设计局、科研所、国防部高等军事院校组成的浮空器系统研制协调委员会。部长会议还决定赋予第424设计局研制军民两用浮空器系统的职能。随后,第424设计局易名为多尔戈鲁基自动化设计局,成为苏联独一无二的浮空器系统研制企业。
1957年7月15日,根据苏联部长会议的命令,苏联国防部以萨拉托夫州沃利斯克市第2军事航空机械师学校为基础,正式组建了空军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负责研制、生产和试验军用浮空器。
1957年12月,苏联空军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率先研制出了第一部AG-1型國产宣传自由气球系统。1958—1961年,多尔戈鲁基设计局研制出了战后第一代军用气球系统,包括电子干扰自由气球、近距和远距作战气球、军用气象侦察气球、高空试验气球和军用系留气球系统。
在试验第一代军用气球系统的同时,电子干扰气球在预定空域的电子干扰效率成为研究的重点。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参加了苏联国土防空军组织的防空演习,以便实战检验电子干扰自由气球系统的效果。
1961年4月,苏联部长会议向多尔戈鲁基设计局下达了研制第二代军用气球系统的命令。第二代军用气球的试飞航线范围有所扩大:东部拓展到东经120度,西部拓展到北纬60度,西部和南部分别拓展到苏联边境线。由于气球系统有可能降落于蒙古,苏联国防部决定在赤塔州斯捷皮镇和蒙古乌兰巴托火车站附近,各建立了一个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分中心,均由空军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指挥。1962年6月,在苏联空军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浮空器试验营基础上,组建了第262浮空器独立营(39206部队),以便为组建其它浮空器部队积累经验。
1960年6月至1965年10月,苏联空军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和分中心开始高强度的试验第二代军用气球系统。期间,苏联空军浮空器部队装备了AN-V、AN-S、AF-3B、AT-S、MR-2、VAL-120和AG-6型第二代军用自由气球系统,其中,AF-3B气球系统可以按照“回旋飞镖”的原理,释放后自行返回原地。
20世纪60年代,多尔戈鲁基设计局和苏联空军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联合完成了“伏尔加”平流层试验气球系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该系统的主要进行生态医学研究,以及对遇难的平流层飞行器和航天器机组人员实施救援。苏联空军伞降试飞员多尔戈夫上校和安德烈耶夫大尉,搭乘“伏尔加”气球,分别从25 350米和25 180米的高空跳伞,创造了两项世界跳伞记录。由于严重缺氧,多尔戈夫上校落地后壮烈牺牲,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当时,此消息曾轰动了整个世界。
1965年10月23日,苏联空军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易名为苏联空军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归属苏联空军参谋部浮空器局指挥。1968—1970年,多尔戈鲁基设计局和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与法国合作研制和试验平流层气球系统。为了确保试飞工作的顺利完成,平流层气球的试飞空域拓展到了整个苏联境内,还包括蒙古、北冰洋、北极和太平洋。同时,位于赤塔州斯捷皮镇的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分中心,迁往远东勘察加州克留奇镇。第262浮空器独立营也由萨拉托夫州沃利斯克市,迁往勘察加半岛州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卡。
20世纪70年代,在试验和研究浮空器的同时,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参加了苏联空军“第聂伯河”军事演习。演习期间,向空中释放了60部电子战自由气球系统,构成了长170千米、宽20千米和高12千米的电子干扰屏障,充分证明了自由气球用于电子战的优势。在“气球-70”防空演习中,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制定出《歼灭国外军用自由气球战法》。7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初期,该研究试验中心制定出了《歼灭2 000~4 000米高空敌小型自由气球系统的战法》。
1978年,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在沃利斯克基地组织了由四个军区空军集团军浮空器部队和米格-17、图-16、安-26、米-8等军用飞机和直升机,以及国土防空军雷达部队参加的联合防空军事演习。根据军事演习的结果,制定了《苏联军队浮空器部队战斗条令》和《苏联军队浮空器技术勤务教程》。
80年代初期,多尔戈鲁基设计局研制出AN-S1 和AN-V1B 军用运输系留气球、“麻鸭-AM”和“麻鸭-PM”中继通信系留气球等第三代军用气球系统,全部装备了苏联空军浮空器部队。随后,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的专家,携带军用中继通信系留气球,参加了在阿富汗山区为武装直升机提供中继通信保障的作战行动。1986年,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和多尔戈鲁基设计局的专家,共同使用照明系留气球,参加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救援,以及核反应堆的掩埋工作。
80年代后期,多尔戈鲁基设计局与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合作,对自由气球系统的释放方法进行了完善和改进。还研制出了多用途自由气球释放设备、“天鹅”中继通信自由气球。随着“紫菀”超长波通信系留气球的试验开始,多尔戈鲁基设计局与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合作,开始重点研制和试飞“舍尔斯加科”超短波系留气球和“天文望远镜”防空预警系留气球。这两种型号的系留气球系统,为后续研制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欲火重生
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于前苏联解体后出现的严重经济危机,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和多尔戈鲁基设计局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此同时,俄国内第二大研制浮空器的大型企业——“阿夫古里-俄航空系统”公司应运而生。
当时,俄军事专家对于新组建的“阿夫古里-俄航空系统”公司的前景并不看好。但是,该公司总裁格纳季·韦尔巴却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尽管俄罗斯面临严重经济危机,但是,20世纪初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为军用系留气球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种契机主要源自:一是用于军用系留气球气囊的新型坚固耐用和雷达吸波材料应运而生,從而为制造大型隐身军用系留气球创造了条件。二是最新开发的副气囊气压自动调节系统,提高了军用系留气球的升限,拓宽了温度调节的范围并增强了抵御极限风速的能力。三是研制出了系留缆索系统,包括供电电缆和数控信号传输电缆等。四是研制出了高效率的电子光学系统和情报传输设备,从而提高了军用系留气球的防空预警能力。五是采用了中性不燃不爆气体——氦。
1999年1月,由于军费严重短缺,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宣布解散。虽然2000年1月恢复重建,但科研人员从原先的600人缩减到100余人,同时,试验中心不再担负浮空器系统的研制和试飞任务,只担负对基地浮空器系统试验设备和从被解散浮空器部队回收的浮空器系统实施维护。2001—2008年,在军费严重短缺和军事科研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的条件下,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与多尔戈鲁基设计局合作,完成了“眉心”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的研制和试飞。
为了实施俄政府关于“军工企业军转民计划”,多尔戈鲁基设计局和刚组建的“阿夫古里-俄航空系统”公司,都经历了严峻考验。这两家企业被迫自筹研制资金,负债累累。2002年,“阿夫古里-俄航空系统”公司,曾向俄“基金服务银行”贷款,为莫斯科特种部队开发和生产了总价值1.88亿卢布的军用系留气球系统。随后,莫斯科市新任市长擅自解除了采购合同,致使公司差一点破产。尽管遭遇严重的财政危机,但该公司仍研制出了“美洲豹”和“美洲虎”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
“美洲豹”是世界上最大的系留气球系统之一,可全天候飞行,装备所有现代空中侦察系统,包括大功率雷达、可以昼夜监视380千米范围的目标、识别和跟踪各种目标,既可以担负防空作战任务,也可以担负作战半径内的空中指挥任务。该系留气球系统有效载荷可以安装在气囊下方的挂架上,球体采用流线型设计,由3组单独的尾翼组成,其中1组为上垂直尾翼、2组为下垂直尾翼。整个系统体积12 000立方米、长61米、高35.8米,抗风强度46米/秒、工作温度-45℃~+50℃、最大升限4 400米。留空时间30昼夜,使用氦气,有效载荷2 250千克。最低升降速度100米/分、最大升降速度180米/分、通过地面缆索供电、地面供电设备最大输出功率约40千瓦、球上总供电功率6千瓦。
“美洲虎”系统主要担负发现、识别和跟踪地面、海上和空中目标,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无线电通信和中继通信,以及保卫边境领空和重要军事目标。气球体积6 000立方米、长47.2米、留空15~30天、最大升限3 500米、有效载荷200千克,雷达发现目标距离240千米。
2002年7月,这两款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在范堡罗国际航展刚一亮相,便赢得了中国等5个国家客户的高度关注。最终,“阿夫古里-俄航空系统”公司依靠大批出口“美洲豹”和“美洲虎”气球系统,还清了拖欠债务,拯救了濒临破产的企业。
再展宏图
2010年9月,基于美国大力发展防空预警系留气球系统和加快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步伐,俄国防部出台了《2015年前俄军发展浮空器构想方案》。根据该方案,俄国防部组织了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的招标。多尔戈鲁基设计局和“阿夫古里-俄航空系统”公司参加了招标。它们参加招标的产品分别是PA1-720D“佩列斯韦特”和“虎”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
2010年12月,多尔戈鲁基设计局在俄空天军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完成了PA1-720D“佩列斯韦特”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该型防空预警系留气球体积3 000立方米、最大升限3 500米、长32米、高13米、自身重量1 000千克、有效载荷300公斤、抗风强度25米/秒、通过地面缆索供电、球上总供电功率4.5千瓦、系统工作人员8~12人。
该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留空时间长。系统采用双站运行方式,即1个系统处于空中工作状态,另外一个系统就地待命,随时处于升空状态,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确保平台的不间断运行。二是机动性能强。该型系留气球系统体积紧凑,运输方便,可以在任何地区迅速展开和释放。三是隐身性能好。由于气囊采用聚合物混合材料,有一定的隐身能力。四是采用了高频焊接工艺,摒弃以往传统粘接工艺。该工艺既提高了气囊的耐用性,将气囊的使用寿命延长了5年,又减少了球体自重,增加了有效载荷重量。五是使用和维护简便。由于设计紧凑和简便,该型系留气球系统运输、维修也十分方便。
但是,“佩列斯韦特”系统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按照俄国防部招标书规定,气球气囊材料应全部国产,但该型气球气囊抗压薄膜由德国鲍威尔公司提供。二是该公司刚刚使用高频焊接工艺,其气球气囊的焊接质量和可靠性不确定。
“阿夫古里-俄航空系统”公司是首次参加俄国防部组织的招标。为了与尔戈鲁基设计局展开竞争, 2010年9月,该公司推出了“虎”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2010—2011年,该公司首先在所辖的基尔扎奇浮空器试验场,完成了“虎”式系统的试飞。随后,该系统在俄空天军第13浮空器科学研究试验中心接受了试飞。
“虎”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主要担负防空预警、向地面或空中指挥所传递情报,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保卫边境领空等任务。该系统的最显著特点:一是有全天候防空预警能力,其抗风强度达到42米/秒。二是机动性强和使用简便。三是焊接工艺安全可靠,该公司的气球气囊高频焊接工艺已经使用了15年。四是气球气囊材料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虎” 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装备了雷达系统、光学电子系统、电子侦察系统,以及通信和中继通信系统,可以全天候和昼夜发现距离230千米范围内目标。系统采用了家族式设计,分别由“虎-27”、“虎-30”和“虎-40”三种系统组成。
“虎-27”系统,体积2 700立方米、长36米、留空时间15昼夜、最大升限1 500米、有效载荷100~350千克、通过地面缆索供电、球上总供电功率5千瓦、雷达发现目标距离160千米。“虎-30”系统,体积3 000立方米、长39米、留空时间15昼夜、最大升限2 800米、有效载荷150~400千克、通过地面缆索供电,球上总供电功率5千瓦、雷达发现目标距离210千米。“虎-40”系统体积4 000立方米、长42米、留空时间15昼夜、最大升限3 000米、有效载荷200~500千克、通过地面缆索供电,球上总供电功率7千瓦、雷达发现目标距离230千米。
2014年4月和2015年5月,多尔戈鲁基设计局和“阿夫古里-俄航空系统”公司,分别推出了“马科思”和“猎豹” 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马科思”系统主要担负海上防空预警任务。该型系留气球系统体积80立方米、长10.8米、球体重量不超过42千克、350米高空最大有效载荷20千克、展开时间不超过1.5小时、留空时间10昼夜。同年7月,“马科思”系统曾经在喀朗施塔得海军基地进行试飞。俄海军对其给予高度评价,但由于价格和经费问题,该系统谈判暂被搁置。
“猎豹”系留气球系统采用了家族式设计方案,分别由“猎豹-12”、“猎豹-15”和“猎豹-18” 组成。
“猎豹-12”体积1 200立方米、长27.9米、留空时间20昼夜、最大升限1 000米、有效载荷100~300千克、通过地面缆索供电,球上总供电功率4千瓦、雷达发现目标120千米。“猎豹-15”系统体积1 500立方米、长30米、留空时间30昼夜、最大升限1 100米、有效过载100~400千克、最大供电量4千瓦、雷达发现目标距离130千米。“猎豹-18”系统体积1 800立方米、长32米、留空时间20昼夜、最大升限1 700米、有效过载100~500千克、通过地面缆索供电,球上总供电功率5千瓦、雷达发现目标距离170千米。俄国家近卫军边防部队已经打算采购该系留气球系统。
2015年2月,俄私营企业“扎拉”公司在莫斯科郊区完成了ZART-180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的试飞。该系统体积45~60立方米。系统最大特点是,球体内部充有氦气的主气室和充有空气的副气囊,一次充气后的使用时间由3昼夜增加到3个月,引发俄国防部关注。
2016年6月,俄国防部出台《2025年前俄军浮空器系统发展构想》。根据该构想,俄国防部将重新组建空天军浮空器局,计划用第四代军用气球系统,全部替换20世纪50年代研制装备的军用气球系统。此外,率先在叙利亚战场试验第四代军用气球系统。
2016年8月28日,俄空天军驻叙利亚赫梅明空军基地首次使用了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据俄军事专家分析,该型防空预警系留气球系统的外形,与“阿夫古里-俄航空系统”公司研制的“雪豹”系统十分相似。“雪豹”系统体积110立方米、长12米、最大抗风强度20米/秒、留空时间1昼夜、最大升限900米,300米高度有效载荷25千克、摄像头发现目标距离60千米。“雪豹”系统主要担负赫梅明基地的安全保障任务,系留气球摄像头能实时将基地周边地面和空中的安全动态情报传递给基地指挥所和俄联邦国家防御指挥中心。除担负防空预警任务外,该型系留气球系统还可以担负军事中继通信和军事气象侦察任务,可实时将风速、湿度和气压传递给战机飞行员。由于使用可靠和维护简便,“雪豹”系统深受驻赫梅明空军基地官兵的好评。
根据《2018—2025年俄国家武器发展规划》,俄军拟斥资17万亿卢布,重点研制和装备新型空天防御武器,其中,第四代大型和超大型军用系留气球系统,将成为俄空天军未来装备的主要空天防御浮空器系统之一。据多尔戈鲁基设计局总设计师维亚切斯拉夫·科特利亚洛夫向媒体透露,俄国防部已经将采购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纳入《2018-2025年俄国家武器发展规划》。在经总统普京审批后,该规划将于2017年底出台。
尽管俄国防部组织的第四代军用系留气球系统招标活动尚未结束,但是,随着《2018—2025年俄国家武器發展规划》的颁布和实施,以及俄国内多家国营和私营气球生产企业的加入,俄军用系留气球系统将步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并将继续成为该领域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