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16-01-29孙恒
孙恒
摘 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使高等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日益显现。同时,传统的高等教育功能观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职能日益显现,科学研究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基地,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成为创新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功能;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3-0003-02
高等教育的功能,通俗地说,就是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如何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就像诸多教育理论问题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而且各自都有其成立的依据。薛天祥先生在其《高等教育学》一书中将近年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归纳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的价值外化为教育的功效和目的,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教育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又有三种看法:第一,一维价值选择模式观,认为高等教育只具有对“社会”或对“人”或对“知识”某一主体的价值,仅有单一的功能。第二,二维价值选择模式观,认为高等教育具有对社会、人或对社会、知识或对人、知识的价值,具有三种类型的双主体的功能。第三,三维价值选择模式观,认为高等教育具有对人、社会和知识的价值。
其二,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功能可分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即培养人才,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功能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又细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上述两类结论,基本上概括了当今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
一、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功能的转型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也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本质上要求经济知识化,且指向高新科技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高新科技知识,要求高校调整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培养掌握现代高精尖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以及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在与现代社会经济互动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其中有些变化也值得我们深思。第一,在积极倡导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学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学校越来越有兴趣提供各种有偿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各种短期培训或成人学历教育,承担各种技术开发,提供各类咨询,合资兴办企业,以及向社会出租各种场馆、设备等等。大学成为教师们创收的工具,大学也越来越像一个大型企业。第二,对大学科研功能的强调,使得大学逐步偏离培养人才的基本使命。大学科研职能在最初被提出时曾有“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研究不仅要为教学服务,还要承担各项国家的科研任务,以及在利益目的驱使下,大学还参与大量的企业技术开发项目,这样研究与教学的纽带在减弱,科研功能逐步与教育功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了教育功能。第三,“培养人才”成为“培养工具”“全人”教育萎缩成“半人”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实用性倾向愈加明显,大学专业设置越来越细,教育内容越来越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等教育在功能实现中出现的偏差,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大学积极而未加区分地响应了社会对它的要求,使得大学的诸项行为逐步偏离其作为培养人与传播知识的这一最本原的价值,而涌动的社会需求和大学自身追逐利益的倾向又不断强化了这种偏差。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重视,对拥有知识的人的重视,对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学校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深化与转型,这种转型既包括对新的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也包含对已有缺陷的修复和调整。这种转型可概括为:实施“全人”教育,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拔尖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高校成为知识生产、技术创新与孵化的基地,科研更多的为发现知识和人才培养而做贡献;高校主动参与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大学承担的服务职能更加紧密地围绕大学的学术内涵而展开。
这种转型还包括,在价值观中,“培养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初和固有功能更受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知识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拥有信息、受过教育、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成为关键性的资源,大学通过培养人才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其产生的作用比大学通过自身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要广泛与深远得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立足社会的根本理由在于大学能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有知识和创造力的人才,因此,“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职能都将在“培养人才”这一基本任务的统领下积极发挥作用,三种功能将协调有序,共同发展。高等教育的这种功能转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被视为高等教育功能的再次回归。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功能转型的关键着力点
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初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使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不仅是高等教育对“知识经济”的积极反映,也是对人性的全面尊重。人类正是依靠着创造活动不断推动社会前进,而且也是通过创造来不断完善自身。创造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入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全面发展的核心则是使人类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得到解放,使得人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功能转型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高等教育功能转型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所以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为创新人才培养而实施的各项变革也在影响着高校的具体行为,从而对高等教育的功能转型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有助于明确高等教育功能转型的目标。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厘清创新人才的概念,要清晰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要反思高校在过去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革的方案,要在高校办学实践中分析改革的效果,并不断修正行动方案。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高校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领域中都将有许多革新的措施出台,目标的明确也保证了改革方向的正确。
第二,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有助于消除高等教育三大功能间各自的张力所形成的相互侵害。高等教育三大功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类型的高校中所受关注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当某一种功能被过于强调时,投入的时间、金钱、智力都会大大增加。由于高校自身资源是有限性,某一职能的过度扩张会影响其他职能的发挥。现阶段最明显的例子是高校强调科研与社会服务而冷落了学生培养的工作。当我们提出高等教育功能转型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时,这将十分有利于明确三大功能间彼此的从属关系,使得“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或扩张更加有利“培养人才”功能的实现。
第三,高等教育三大功能转型应形成合力才能保障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效果不佳,效率不高,其关键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远离生活实际、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内部有机联系的教学内容,推崇记忆力的学生评价方式,教师绝对权威的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掣肘因素。人才培养模式要改革,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入更多书本外的知识,课堂外的经历,和专业外的能力。这些资源恰好是“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够提供的。让本科生有机会参与科研,让学生能够真题真做、工学结合,这系列改革措施扩充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二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变革,三是高校为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服务。这三方面的改革举措也进一步深化了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功能转型。
第一,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当前高校招生以单一的笔试成绩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以一张试卷来为所有高校挑选学生服务,以一次考试分数作为高校录取依据,这三个“一”都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选择性、灵活性、开放性的要求相去甚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形成一个适合不同类型学生,以及适合不同能力学生的高等教育体系,有不同类型的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因为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所以今后高校招生必然形成一个多元化趋势。同时,可在公开公正的基础上对优异学生、特殊才能学生启动特别招生机制,在选择专业上给予更多的灵活性,让优秀学生有更加切合的学习成长环境。高等教育改革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和先行,同时,高等教育的其他改革也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呈现了更多新的课题,进人新世纪以后,高校招生改革将伴随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
第二,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变革。我国高校可充分利用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来优化人才培养,可以扩充更新教学内容,传递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把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校企合作,或者充分利用校办企业的资源形成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边学边干,工学结合,快速提升综合能力。另外,还可让优异学生参与大型科研课题。高校可以把研究、服务、合作项目都转化为生机勃勃的教育资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
第三,高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教育是教育者在特定环境下对学习者持续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人的部分个性特征和品质在基础教育学段已经形成,在高等教育学段中很难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的最终形成关系也十分密切。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很有必要依赖自身具有的学术优势,与中小学联手开展各类改革与创新,利用自身资源为中小学开设形式内容丰富的各类选修课、先修课和讲座,还可以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为中小学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咨询、诊断和方案设计。当然这个过程本身又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和实践的机会。所有这些活动既可以视为高校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也是高校直接或间接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付八军.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相关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03).
[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张劲英.“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思想与理论述评[D].厦门大学,2005.
[5]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