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老中药的药性特征及其分类模式研究*
2018-01-05贾聪敏余文康
张 倩,贾聪敏,余文康,郑 娆,王 耘**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 100102;2.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北京 100029)
衰老是一种多环节的生物学过程,是机体在退化时期功能下降和紊乱的综合表现。研究发现人到达一定年龄时,体内器官及生理机能会逐渐衰退,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寻求延缓衰老提高生命活力的需求更加强烈,如今在生物医学和药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下,研究者发现部分中药可以延缓衰老[2]。虽然如此,但不同的药所适应的衰老人群不同,缺乏对抗衰老适用人群的了解,易造成抗衰老中药的误用,结果非但无益健康,反而有害。本文在抗衰老中药药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抗衰老中药的药性特征与分类模式,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别的抗衰老中药辨证配伍使用提供参考,有望达到更好的效果。
1 方法
四气、五味、归经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气、味、归经分别由5个(寒、热、温、凉、平)、7个(酸、苦、甘、辛、咸、涩、淡)、12个(肝、心、脾、肺、肾、心包、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基本元素组成,本文基于Orange软件中的离差平方合(ward)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抗衰老中药的药性特征与分类模式。
1.1 抗衰老中药以及药性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抗衰老中药来源于中国知网中相关抗衰老中药研究文献[3-35],药性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版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2 中药药性的处理
将选取的抗衰老中药用x1,x2,x3,…,xm表示,药性用Y表示,任选一味中药xi,若包含该药性Y,则赋值为1,不包含该药性Y,则赋值为0,其中i在1-m之间。
1.3 离差平方合聚类分析法
本文使用的是聚类分析分裂层次法中的离差平方合算法,又称Ward法。分裂层次法是起初将全部数据对象放在一个组中,每次迭代,逐步将分裂成越来越小的组,直到每个数据对象都在一个单独的组里或满足某个终止条件[36]。Ward法效仿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即合理的分类使得类内离差平方和较小,而类间离差平方和较大,此法只适用于于样品的聚类分析。
图1 离差平方和(ward)聚类分析法基于药性数据对51味抗衰老中药的分类
2 结果与讨论
离差平方合聚类分析法以药性数据为基础将51味抗衰老中药分为十类(图1)。第一类为性寒味苦归肝经类药,包括白芍、丹参、虎杖、菊花4味,白芍、丹参、虎杖可以活血散瘀,菊花可以明目,此类药均具有清肝火的作用;第二类为性寒味苦归脾大肠经类药,包括大黄、黄芩2味,黄芩可以清热燥湿,大黄可以清热泻火,此类药均具有泻火解毒清脾热的作用;第三类为性寒味甘类药,药性组合有寒甘肺、寒甘肝和寒甘肾,包括百合、玉竹、南沙参、麦冬、天花粉、天冬、蒲公英和石斛8味,蒲公英可以清利湿热,石斛可以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其余六味药可以补肺阴清肺热,此类药均具有滋阴的作用;第四类为性平归肝经类药,药性组合有平甘肝和平苦肝,包括天麻、枸杞子、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酸枣仁6味,天麻可以平抑肝阳,枸杞子、菟丝子可以滋肝肾之阴平补肾精肝血,桑寄生、槲寄生可以祛风湿补肝肾,酸枣仁可以养心阴益肝血,此类药均具有平补肝的作用;第五类为性平味甘归肺经类药,包括灵芝、阿胶、冬虫夏草、白果4味,灵芝可以补气安神止咳定喘,阿胶可以补血滋阴润肺止血,虫草可以平补肺肾止咳平喘化痰,白果可以敛肺定喘化痰,此类药均具有平补肺的作用;第六类为性平味甘归脾经类药,包括山药、黄精、黑豆、茯苓、甘草、党参、太子参、蜂蜜8味,黄精可以补脾益气,茯苓可以健脾安神,黑豆可以养血祛风,党参、太子参可以补气生津,山药可以益气养阴,甘草、蜂蜜可以益气补中,此类药均具有平补脾的作用;第七类为味甘归肾经类药,药性组合有温甘肾和凉甘肾,包括何首乌、刺五加、人参、西洋参4味,刺五加可以温助阳气强健筋骨,何首乌可以固精益肾健筋骨,西洋参可以补气养阴,人参可以补益元气,此类药均具有补肾气的作用;第八类为性温归脾经类药,药性组合包括温甘脾和温辛脾,包括白术、黄芪、苍术、当归4味,黄芪可以补气升阳、白术可以补气健脾,苍术可以燥湿行气健脾,当归可以补血行血,此类药均具有温脾补脾的作用;第九类为性温味辛归肾经类药,包括花椒、益智、蛇床子、细辛4味,花椒可以补肾阳,益智可以暖肾固精,蛇床子可以温肾壮阳,细辛可以散肾阴之寒邪补肾阳,此类药均具有散寒补肾阳的作用;第十类为性温味甘归肾经类药,包括肉苁蓉、海马、鹿茸、紫河车、杜仲、沙苑子、锁阳7味,鹿茸、紫河车、肉苁蓉、锁阳可以补肾阳益精血,杜仲可以补肝肾强筋骨,沙苑子、海马可以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此类药均具有补肾阳的作用。见图2,这些药多味甘,部分味辛、苦,少数味酸咸,除西洋参性凉外其余药性寒、温或平,主要归肝、脾、肺、肾经,部分归心、胃经,少数归大肠、胆、心包经。
总结发现十类抗衰老中药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衰老患者,其中第一类药用于肝火旺者;第二类药用于脾湿热者;第三类药用于阴虚者,多作用于清热滋阴;第四、五、六类药分别平补肝、肺、脾,这三类药作用缓和,用于肝、肺、脾脏出现病变的轻证、慢性疾病者或小儿;第七类药用于肾气虚者;第八类药多用于脾失健运者;第九、十类药均可用于肾阳虚者,但第九类药味辛可以发散风寒,可治疗寒湿兼肾虚者。
图2 十类抗衰老中药的药性组合
中医学对衰老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深入,主要从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虚与实方面入手,提出体质说、五脏虚损致衰说、阴阳虚损致衰说等,其中五脏虚损包括心虚致衰、肝虚致衰、脾虚致衰、肺虚致衰和肾虚致衰被认为是衰老的主要原因[37-40]。阴阳调和是寿命的根本,正常条件下阴阳相对平衡,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时,人体机能会发生紊乱,导致疾病、衰老甚至死亡[38]。而这十类抗衰老中药分别具清肝火,清脾热,滋阴,平补肝、肺、脾,补肾气,补脾气,补肾散寒,补肾阳的作用,与五脏虚损致衰学说中的肝虚致衰、脾虚致衰、肺虚致衰和肾虚致衰以及阴阳虚损致衰学说相对应。
近年来,聚类分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相关研究中[41],且对中药的分类研究大多基于中药功效的分类[42]。本文主要针对中药药性的分类研究,经过聚类分析,51味抗衰老中药被分为十类,体现了不同的药性特征,分别适用不同的衰老人群。此外,对抗衰老中药药性的分类也有助于辨证和配伍使用,达到辅助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针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医多以益气养阴和治肾法为主要治则[43],多采用具有清热生津、滋阴补肾药味的中药配伍治疗。基于本文总结的十类药性特征可知,这些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多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清热药,第三类滋阴药,第九类和第十类的补肾药中选择,通过对这几类药的合理配伍达到辅助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如陈士铎、喻昌等自制的以消渴治肾为本的合治汤[44],它由熟地、山茱萸、麦冬、车前子、玄参五味中药配伍而成,其中麦冬、玄参、车前子滋阴清热,熟地、山茱萸补肾阳,这些药均可以延缓衰老[45-49]属于第三类滋阴药和第十类补肾阳药。此外,有研究者对52首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分析发现中医常用药以补气药、补阴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50],而本文划分的十类药中第一类和第二类药具有清热的作用,第三类药具有滋阴的作用,第七类和第八类药具有补气的作用,我们可以针对不同脏腑的虚损进行药物配伍治疗糖尿病。因此明确每类中药的药性特征,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配伍治疗疾病,同时也减少了研究的盲目性。
3 结论
本文发现了51味抗衰老中药的药性规律和分类模式。十类抗衰老中药分别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延缓衰老,对应了五脏虚损致衰学说和阴阳虚损致衰学说,体现了抗衰老的药性特征,表明本文使用的ward聚类分析方法可信度较好。我们可以针对衰老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这十类抗衰老中药进行合理的配伍使用,同时也可以基于这些药性特征,寻找新的单味中药或配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些发现可以为抗衰老中药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姜一平,李宁,邓锡岳.抗衰老中药的药理分析.当代医学,2014,20(17):153-154.
2 孙建,董小萍,程永现.抗衰老中药研究进展.亚太传统医药,2011,7(5):165.
3 顾维戎,王德俊,孙云,等.银杏外种皮的抗疲劳和抗衰老作用.江苏中医,1989(8):32-33.
4 贾敏,杨铁虹,姚秀娟,等.当归多糖硫酸酯的抗氧化作用研究.中药材,2007,30(2):185-188.
5 张伟,孙涛,夏世金.部分抗衰老药物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8):5294-5297.
6 何慧芳.常用6味抗衰老中药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48-249.
7 杨朝晔.何首乌抗衰老作用研究近况.时珍国医国药,1999,10(5):390.
8 王岚,梁日欣,杨滨,等.黄芩及红花水提物对快速老化模型小鼠的抗衰老作用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3):159-162.
9 邹俊华,梁红业,闵凌峰,等.枸杞子的抗衰老功效及增强DNA修复能力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32-133.
10邵华强,卢连华.灵芝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5):385-386.
11王相美,纪丽娜.天麻的监定与药理研究分析.亚太传统医药,2012,8(11):39-40.
12谢燕,李国文.大黄多糖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10,19(9):755-757.
13耿广琴,杨雅丽.党参水提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肝肾SOD活性、MDA含量及超微结构的影响.中国研究,2014,27(7):70-74.
14丁连明,周海明,邢彬.冬虫夏草提取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河北中医,2014,36(9):1427-1428.
15 Metori K,Tanimoto S Y,Takahashi S.Promotive Effect of Eucommia Leaf Extract on Collagen Synthesis in Rats.Nat Med,1998,52(6):465-69.
16李怀荆,赵锦程,张明远,等.白芍水煎液对老龄小鼠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7,20(4):1-2.
17曹朵,翁志洁,李建其,等.槲寄生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中草药,2015,46(10):1562-1570.
18常富业,李云,宋昕,等.花椒抗衰老、养生与美容作用浅析.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38-40.
19郭井魏,王鑫.黄精的药理研究进展.科技论坛,2013:95.
20黎明.太子参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亚太传统医药,2010,6(6):35-36.
21刘步芹,黄丽.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内蒙古中医药,2012:49-50.22杜素娟,郭晓恒,高雪琴.中药延缓衰老的研究进展.科技创新导报,2009(12):236-238.
23沈启良.抗衰老中药的药理分析与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4):40.
24吴菲菲,金礼吉,李晓宇,等.鹿茸活性成分及其药理功能的研究进展.《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2(2):32-33.
25于晓文,杜鸿志,等.麦冬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药学进展,2014,38(4):279-284.
26魏巍,吴疆,郭章华.南沙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药物评价研究,2011,34(4):298-300.
27常富业,李云,万继峰.肉苁蓉抗衰、养生与美容作用浅析.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3):472-473.
28韦翠萍,周德华.沙苑子黄铜对衰老模型小鼠的自由基代谢及免疫力的影响.CGP,2010,13(1B):160-162.
29郑素玲,吉玉英.山药对老龄小鼠游泳耐力和免疫器官形态结构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0):1401-1402.
30谭晓虹,田嘉铭,赵江垒,等.蛇床子素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中成药,2013,35(5):1070-1072.
31刁燕春.试论菊花在中药制剂中的临床药理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6):219-220.
32王业秋,陈巧云,祁永华,等.中药玉竹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4):12-13.
33刘琪,任梦露,张腾娇,等.中药刺五加抗衰老作用的研究进展.黑龙江医药,2013,26(3):389-391.
34于舒燕,刘会丽,苗明三.锁阳的现代研究及展望.中医学报,2012,27(1):79-80.
35戎龄勤.细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海峡药学,2011,23(2):94-95.36王卓滂.基于Web服务的数据挖掘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原型设计.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7宋翼.衰老与抗衰老的中医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3031-3032.
38李佳佳.中医衰老理论与抗衰老的实验研究进展.中医学报,2013,2(28):213-216.
39关徐涛,詹向红.“五脏致衰”理论探讨.时珍国医国药,2015,26(5):1181-1182.
40郑先贞.中医衰老机理的五脏相关性研究.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45.
41程江雪,肖诗鹰,刘铜华.基于中药药性的中药提取物组合相关有效专利中菊科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中国药房,2016,27(16):2221-2224.
42丁维,蒋永光,宋姚屏,等.基于中药药性和功效对清热解毒类药的聚类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1):3-5.
43樊敬波,王纯,张中申.中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28(5):493.
44任晓亮,王萌,刘虹,等.复方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辽宁中医杂志,2010,37(9):1848-1850.
45姚振宇.熟地黄提取物对衰老小鼠行为学及大脑退行性病变的影响及机制.武汉:湖北中医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9.
46刘秀娟,欧芹,朱贵明,等.车前子多糖对衰老模型大鼠脑氧化-非酶糖基化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4):424-427.
47杨柳,王明艳,蔡宝昌.山茱萸抗衰老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507-509.
48王珲.玄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武汉:武汉工业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8.
49武晓群.沙参麦冬汤和麦冬皂苷D延缓衰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2.
50李晋宏.52首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用药规律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