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藏腑调理“欲病”的作用*
2018-01-05武燕静牛婷立陈畑宇高璐佼张毓晋马良宵杨学智
武燕静,牛婷立,芦 煜,陈畑宇,高璐佼,张毓晋,杨 洋,马良宵,杨学智,牛 欣**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 100078)
“欲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这样谈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一般指于病情初起时,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和不适,处于未病和已病之间的“游移状态”,依据现代医学认识,欲病人群是构成现在通常所见的“亚健康”的主体[1]。临床上虽然给不出明确的疾病诊断,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因此研究“欲病”的防治,促使其向“未病”方向转化,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欲病”受试者以观察该方法对“欲病”的调理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9月,根据纳入标准在某公司选择“欲病”受试者3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28.97±6.22)岁。
1.2 调理设备
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是以中医的循经、调理藏腑经络原理和拔罐疗法为基础,充分整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集拔罐、推拿、刮痧为一体的新型中医调理诊疗保健设备[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是国家唯一通过审批并经CFDA2次注册的中医诊疗系统产品,注册证编号YZB/晋0019-2014,该诊疗仪将望、闻、问、切诊断信息的提取与识别集于一体,实现了数字化、量化的主客观联合辨证,丰富了中医药“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实践模式[3,4]。
图1 罐斑显色量化分级图
1.3 纳入标准
1.3.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制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结合相关文献[5],拟定亚健康状态或欲病的诊断标准:①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实验室指标正常,或仅有略微改变;②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③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1.3.2 受试者纳入的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上述关于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②无器质性病变;③年龄25-55岁;④没有拔罐调理的禁忌;⑤自愿参与且自愿合作者。
1.3.3 排除的标准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②所患疾病虽不严重,但需用进行长期的药物维持着;③受试者不能配合四诊资料的收集及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的干预。
若各注水站管压达到设计压力16.00 MPa,通过软件计算可得,深度注水管网在选取的典型注水井处压力[3]如表3中所示。由于典型注水井注入压力要求高于其他注水井,因此杏B、杏C、杏D注水站出站压力即管压达到16.00 MPa,即可满足注入压力需求[4]。
1.4 调理方案
调理方案为使用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进行调理。具体的操作如下:俯卧位操作,针对辨证结果选取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穴、肾俞穴,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经穴定位》[6],每次调理时间为10 min。疗程为4周,每周1次,共4次。
1.5 调理方法
医者清洁负压罐罐体和金属电极片,同时用75%酒精对医者双手和受试者调理部位的皮肤消毒。接通电源,按下电源按钮,将设备打开,功率旋钮与频率旋钮调整至最低,然后将负压罐放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穴、肾俞穴上,等待几秒钟,使隔膜泵进行负压抽吸,当负压罐吸附在体表上之后,根据治疗需要进行吸附功率调节,调整基础负压,功率大小以舒适感为好。打开频率旋钮,选择最低的频率,实现压力振动的传递。调理时间设定为10 min,10 min后调理自动结束。调理过程中运用带有摄像头的负压罐实时监测调理穴位的皮肤颜色的变化,并且不间断的截图,每调理5-6 min进行一次数据反馈,调理结束后对罐斑进行拍照留存。调理前、后分别运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受试者的四诊合参信息。
1.6 疗效判定指标
1.6.1 罐斑的观察:
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在调理过程中每5-6 min进行一次数据反馈,以对“欲病”受试者的罐斑显色进行量化记录,判断调理效果,观察其变化趋势。
罐斑显色量化分级:Ⅰ级(L0、L1):罐斑不明显:设定为1-2分;Ⅱ级(L2、L3):罐斑为淡红色:设定为3-4分;Ⅲ级(L4、L5):罐斑为红色:设定为5-6分;Ⅳ级(L6、L7):罐斑为紫色:设定为7-8分。(见图1)
1.6.2 四诊合参的观察:
1.7 数据统计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正态分布数据用±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M(Q1,Q3)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中医症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四诊合参辨证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运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准确、高效的获取受试者的四诊信息并进行主客观联合辨证的四诊合参[7]。34例“欲病”受试者证型:肝气郁结证(35.29%)、心脾两虚证(23.52%)、气虚血瘀证(20.59%)、肾阳虚证(11.77%)、肺气虚证(8.83%)。
2.2 脉诊参数特征
在脉诊参数上,对“欲病”受试者调理后与调理前进行比较,可见弦紧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压、脉率、变异系数、流利度、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舌诊信息特征
在舌诊参数上,对“欲病”受试者调理后与调理前进行比较,可见调理后舌质主要以淡红为主,舌苔白的比例升高,苔质以薄为主,调理前、后的舌质、苔色、苔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瘀斑舌较调理前减少(P<0.05);调理前、后的舌苔润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闻诊信息特征
闻诊主要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在闻(声)诊参数上,“欲病”受试者调理后与调理前五行体质不变,水型体质(47.06%)、土型体质(23.53%)、金型体质(11.77%)、木型体质(8.82%)、火型体质(8.82%)。由此可见,以水型、土型体质多见。在嗅气味参数上,采集“欲病”受试者口腔呼气,从整体上把握气味信息,结果显示受试者与健康者的气味特征比较不存在差异,“欲病”受试者调理后与调理前无气味的变化。
2.5 问诊信息特征
调理前,在问诊过程中,对34例出现频率高于30%的症状条目进行了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结果表明,以背痛、颈项强痛、焦虑、易怒为其核心症状;以腰痛、失眠、多梦、汗多、周身酸楚、四肢沉重、腹胀、大便溏薄为常见的伴随症状或相关症状。(见表3)调理后,核心症状及伴随症状不同程度的减轻或者消失。
2.6 罐斑的量化分析
T1时点的罐斑显色评分最高且为4.47±1.56分,T2时点为3.28±1.29分,与T1时点相比显著降低(P<0.01);T3时点较T2时点显著降低为2.12±0.70分(P<0.01);T4时点较T3时点显著降低为1.41±0.31分(P<0.01)。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罐斑显色评分从T1时点到T4时点表现为下降的趋势(P<0.01)。(见图2)
2.7 不良反应分析
在调理“欲病”状态的整个过程中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这说明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表1 脉诊信息量化比较
表2 调理前后自身舌诊信息比较(例)
表3 34例“欲病”状态受试者症状聚类结果
图2 罐斑显色评分走势图
本研究通过观察对比调理前后“欲病”受试者罐斑显色变化情况,发现,“欲病”受试者调理后罐斑显色较调理前明显减轻,说明病邪由深到浅,逐渐趋于恢复[8],表明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具有疏通经络,达邪外出的作用;调理前“欲病”受试者可见绛舌,黄苔,瘀斑舌;调理后,舌质以淡红为主,舌苔白的比例升高,苔质以薄为主,瘀斑舌减少;表明该调理仪能够促进“欲病”病态舌象的恢复;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背痛、颈项强痛、焦虑、易怒”,为“欲病”受试者的核心症状,此认识与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人群疼痛的发生和人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同时“欲病”受试者脉象提示弦紧度增高[9],故由此推断“欲病”总的病机为肝失条达,疏泄不及,脉气因此紧张出现弦脉,导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而发生疼痛诸证;与调理前相比,调理后“欲病”受试者背痛、颈项强痛,焦虑、易怒明显改善,弦紧度降低,表明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在改善“欲病”受试者精神症状,缓解疼痛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同时我们注意到,“欲病”受试者五行体质以水行人,土行人最为多见,间接提示“欲病”在临床上应重视水(肾),土(脾)脏,也就是先后天之本的调理[10]。
3.2 “欲病”与经络的关系
从主客观联合辨证的四诊合参的诊断结果来看,“欲病”受试者症候群所表现出来的临床证型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的本虚标实为主,因此中医调理“欲病”状态的关键是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若血气不和,经络闭塞,则五脏六腑不能得到气旺、血营、阴濡、阳润。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将经络的整体功能概括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五脏六腑之经气皆上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俞穴。故本研究选取足太阳膀胱经作为“欲病”受试者的调理经脉。
3.3 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与经络,穴位关系的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经络的主体结构是人体组织液的低阻力通道[11];穴位可能是具有多重理化特性的功能复合体穴位[12];穴位点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和钙元素的富集,剪切刺激肥大细胞会促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增大,从而使得肥大细胞脱颗粒。细胞通过脱颗粒时释放组胺等物质,可以改变活体组织周围的渗透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从而激发局部的循经感传[13]。
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可以通过变化的外界压力在穴位处产生局部负压并形成由表皮向深部组织的压力梯度,形成组织和细胞的剪切变形,促使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使得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甚至发生破裂,其中少量的血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淤血,而红细胞破裂,出现自身溶血现象,对人体造成良性刺激,一方面使局部组织的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明显增加,从而使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有助于新陈代谢的改善;另一方面,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刺激机体释放阿片肽、5-羟色胺等镇痛物质,改善局部内环境,减少或削弱了致痛物质的刺激作用,从而使疼痛减轻。与此同时,该调理仪向穴位深处并通过经络以远程循经联系的作用方式来传递低频振动能量,提高向组织内输送氧气、吞噬细胞、免疫球蛋白等能力,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达到恢复疲劳、健壮体魄的目的[14]。
3.4 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的作用特色
现代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各种组织与器官都有其自身的本振频率并且大部分都在1-20 Hz之间[15]。它们之间通过一定的“共振”方式联系和调节着各自的生理功能。低频振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通过能量的共振累加效应,在一定的时间内用很微弱的震动能够引发相应频率的组织器官的物理振动,产生较强的调理作用[16]。
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采用可控调频调压的运行模式,根据机体经络的气血状态施以不同的调理强度、频率,从而引起病灶器官发生共振,促使机体五脏六腑之间矛盾的相互转换,使脏腑气血阴阳达到整体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动态负压刺激使组织液在变化的负压驱动下在经络中反复流动,促进局部瘀滞的祛除,加速体液循环和物质运输,最终调理细胞内环境。此外,由于拔罐局部的负压刺激可以引起罐区皮肤血流量的变化[17]。本调理仪的负压罐口部位设置有金属供电电极及检测电极,实时对负压区的血流阻抗信息进行检测反馈,根据局部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判断调理效果,达到同步化调理与诊断分析[18]。
4 结语
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在继承传统藏腑经络调理原理和拔罐疗法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集成了低频振动、循经调理的独特优势,更有效的利用了气压变化引起的局部负压梯度,实现了能量的靶向传递。并通过生物信息反馈调节达到同步化调理与诊断分析。其所采取的调理理念是以中医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理论指导下的调理,通过体表-经络-脏腑的联系,以激发人体经络系统为主,实现祛邪扶正、“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为准则,从而使机体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将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或接近于最佳(无病)状态。在此基础上,今后还将研究不同负压,不同频率的低频振动对经络脏腑气血的影响,从而探索循经调理脏腑生理、病理功能的新方法。
1 杨东山.中医调整亚健康状态探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6):27-28.
2 牛欣,马良宵,芦煜,牛婷立,杨学智.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仪.103519980,2014-01-22.
3 牛欣,杨学智,朱庆文,等.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断关键技术的数字化、量化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64-69.
4 陈凯先.精准医学和中医药创新发展.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1):7-18.
5 朱嵘.《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79-80.
6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经穴定位.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20.
7 王晶,杨学智,朱庆文,等.健康及体质辨识的四诊合参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70-73.
8 杨洁.拔罐常见瘀斑与体质的关系.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2):104.
9 董晓英,牛欣,高蔚,田凌.亚健康状态脉弦客观化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2):271-274
10吴长汶,陈淑娇,杨小婷,等.五行人的形态特征与体质分类的临床意义.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12(07):2725-2727.
11张维波.经络是什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2赵敬军,李少源,荣培晶,等.针灸穴位的作用及功能机制探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0):2076-2082.
13魏斐.剪切力作用下的肥大细胞内钙信号和脱颗粒研究.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王晶,马良宵,杨学智,等.荷尔蒙调理仪对性激素调节及性腺功能改善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国生理学会第23界全国会员代表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2010.
15王西明.针刺次声能量治病机制的分析.中国针灸,2009,29(3):223-226.
16牛欣.荷尔蒙调理仪对性腺功能影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0.
17刘葳,朴盛爱,孟向文,魏连海,LIU Zhao.拔罐对健康人体背部皮肤血流量的影响.世界针灸杂志,2013,23(3):50-52.
18杨玉星,束美霞,罗洁,周黎明.基于小型电极的新型阻抗血流图测量系统的研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19(3):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