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单背压凝汽器结构分析

2018-01-05张道丽李家富张春秀

东方汽轮机 2017年4期
关键词:冷却管喉部管束

张道丽,李家富,张春秀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四川 德阳,618000)

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单背压凝汽器结构分析

张道丽,李家富,张春秀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四川 德阳,618000)

文章分析了海门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采用单背压凝汽器的设计难点。通过对单背压凝汽器的结构特点分析,对单双流程的管束布置进行比较,优化凝汽器喉部结构并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为单壳体、双流程、表面式结构的凝汽器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凝汽器,超超临界,单背压,结构,分析,设计,特点

1 概述

国际上600 MW、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主要为三缸四排汽汽轮机,所配凝汽器有单背压和双背压两种型式。在国内,较多电站项目出于经济性考虑,采用双背压凝汽器,该方案具有较大优势,但初期投资成本较高,同时东方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配套双背压凝汽器循环水管为凝汽器底部布置,负挖较多。海门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经过论证,最终采用单背压凝汽器半地下布置,将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汽机房运转层标高由常规17 m优化至15.5 m,降低基建投资和运行成本。

常规凝汽器采用双壳体双背压,2个汽轮机低压缸连接2台凝汽器,如图1所示,凝汽器的管束为双流程型式。冷却水从A列水室进入凝汽器,经过壳体内冷却水管冷却蒸汽后,通过循环水联通管道进入B列另一侧凝汽器冷却蒸汽,最终从另一侧凝汽器A列水室排出。凝汽器循环水管为凝汽器底部布置。

图1 三缸四排汽汽轮机双背压凝汽器结构示意图

海门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单背压凝汽器如图2所示,凝汽器管束为双流程型式。 冷却水从A列左水室进入凝汽器,经过壳体内冷却水管冷却蒸汽后,通过B列水室转向,从A列右水室排出。汽侧通过凝汽器喉部联通管联通。水侧通过B列水室之间联通管转向,无需设置冗长循环水联通管。

图2 三缸四排汽汽轮机单背压凝汽器结构示意图

2 设计难点

海门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单背压凝汽器最大的设计难点在于管束的布置、双壳体之间加装汽联通管、后水室之间加水联通管 (用于冷却水转向)、凝汽器喉部开孔后结构强度削弱等。

根据HEI计算可知,相同条件 (如排汽量,进口水温,背压等)下,凝汽器采用单背压比双背压面积增加约10%,增加管束面积,只有调整冷却管长度和加大管束密度,这将在管束布置时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在不改动管束长度情况下,所布置的管束非常密集。管束太密,将增大汽阻,使凝汽器过冷度提高,影响机组效率。其次,由于凝汽器壳体在宽度方向受到汽轮机平台支撑立柱的限制 (两个立柱的中心间净空间为10 m,如图3所示),同时钛复合板的宽度在制造上也不能随意加宽,因此管束布置在宽度方向上受到限制。再次,壳体在长度方向上受到凝汽器扩散角的限制,角度太大将引起脱流。所以管束也不能设计得太长。在高度方向上,管束的布置统一受到限制,管束的顶部要保证低于汽轮机中间平台层横梁 (此工程汽机厂房是国内首台1 000 MW运行层由17 m降至15.5 m机组)。经与业主和设计院沟通,管束底部排管可在0 m以下。因此,适当加高冷却管管束高度和密度是可行的。

图3 汽轮发电机组剖面简图

3 结构分析

3.1 管束的单、双流程分析

凝汽器的流程型式有单流程和双流程之分。在相同的循环水量、蒸汽流量、冷却水温、蒸汽压力等条件下:若单背压凝汽器采用单流程方案,冷却管根数相对较少,但冷却管长度相对较长;若采用双流程方案,冷却管根数相对较多,但冷却管长度相对较短。管束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箭头所指为水流动方向。根据厂房布置的限制条件,凝汽器循环水进出水管只能布置在同侧 (A列,B列为除氧器等设备布置空间)。因此,只能采用单背压双流程方案,在保证凝汽器喉部扩散角为40°的情况下,根据汽机房的宽度10 m,运行层15.5 m等限制条件,选择最佳的凝汽器冷却管长度和数量,为了避免管束密集对凝汽器汽阻造成的影响,合理布置凝汽器管束成了关键问题。

图4 背压流程分析图

3.2 管束布置

公司管束布置,引进国外公司的先进技术。分别用Φ22 mm、Φ25 mm、Φ28 mm冷却管进行了管束布置,如图5所示。

通过分析发现,在现有的条件下合理布置管束,无论采取何种规格冷却管,管束高度均需增加,如表1所示。而汽轮机运转层15.5 m的标高是不能改变的,只能采取凝汽器管束往地下布置,造成凝汽器半地下布置。分别采用Φ22 mm、Φ25 mm、Φ28 mm冷却管管束布置进行流程分析并比较,最终选取冷却管直径为Φ25 mm。

图5 各种规格管束布置图

表1 不同管径冷却水管排管高度

取凝汽器两组管束进行流程分析,分别计算管束壳侧流线、壳侧压力分布、管束空气浓度场、管束换热系数场。计算结果见图6,冷却管管束具有汽阻小、不凝结气体分布收敛、流场分布均匀等特点,布置合理。

图6 凝汽器冷却管采用Φ25 mm布置管束流场分析图

3.3 联通管

在工程运用上,机组投运后常常由于各种原因 (如堵管数量不同)造成两侧冷却面积并不一致,同时需保证凝汽器具有半侧运行功能。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需在两侧凝汽器之间加装蒸汽联通管 (如图7所示)。其作用是保证凝汽器两侧背压相同,当冷却管脏污、损坏等需要半侧清洗或需要进行堵管操作时,凝汽器可半侧运行。此时停运侧蒸汽通过蒸汽联通管引至另一侧冷却,避免停运侧凝汽器 “干烧”。根据已知数据和半侧运行热平衡图计算,确定联通管的直径,最终采用3个直径为2.8 m的联通管。蒸汽联通管直径选定后,建模分析凝汽器喉部强度,保证凝汽器整体的刚度和强度。

本机组凝汽器底部未设置冗长循环水管道,循环水B列转向依靠后水室之间的联通管。此联通管大小与进水室循环水接管面积相等即可 (如图7所示)。根据水室结构,最终确定如图7所示循环水联通管。

图7 凝汽器蒸汽联通管及水室联通管

3.4 凝汽器喉部强度及刚度分析

公司600 MW系列凝汽器结构为斜垳架支撑结构,当喉部高度显著增加时布置困难,且在真空载荷作用下外围壳板应力偏大,垳架群在高度方向受力分布不均。1 000 MW凝汽器喉部较600 MW凝汽器喉部无论在外形尺寸及内部结构的布置上,均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喉部设计经验很难提供可靠的设计保证。因此1 000 MW凝汽器喉部采用了井架支撑结构,海门工程凝汽器需在两喉部之间增加 3个直径 2.8 m的联通管,削弱了凝汽器喉部整体强度、刚度,需进行凝汽器喉部的强度及刚度分析,优化凝汽器喉部井架群各支撑杆的布置位置、截面形状以及部分连接约束方式,尽量避免 “细长杆”,提高结构的受力稳定性。

凝汽器喉部结构优化后,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优化前后结构如图8所示,沿低加轴线增加连接板之间的轴向支撑,从而在纵、横两向获得相等或接近相等受力稳定性。

另对凝汽器喉部联通管开孔的高应力区域,通过合理的肋板及支撑杆布置提高其承压能力,如图9所示。

图9 喉部联通管开孔加强

有限元应力分析云图如图10所示。

图10 喉部有限元分析云图

有限元建模分析结论如下:优化后喉部整体刚度提高,位移变形减小;联通管开孔区域应力值满足强度要求;内部支撑杆轴力降低到失稳临界压力值以下。

4 结语

海门电厂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采用单背压凝汽器,因大大减少负挖、无循环水联通管布置、减小循环水泵容量及造价,可称为国内市场新的发展方向。海门电厂投运至今,未出现任何内凹现象、凝汽器各项参数优良。而此机组的设计也将对公司新产品如600 MW超超临界机组单壳体、双流程、表面式结构的凝汽器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1]张卓澄.大型电站凝汽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旷仲和.1 000 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汽机运行层标高的设计优化[J].电力建设,2008,29(1):74-77.

[3]张水桃.核电汽轮机凝汽器冷却管避免振动碰磨的预防措施[J].东方汽轮机,2014,(3):1-4,10.

[4]张道丽.1 000 MW超超临界凝汽式汽轮机组凝汽器循环水管布置方式探讨[J].东方汽轮机,2013,(4):4-7.

Structure Analysis of Single Back Pressure Condenser of 1 000 MW Ultra-supercritical Turbine

Zhang Daoli, Li Jiafu, Zhang Chunxiu

(Dongfang Turbine Co.,Ltd.,Deyang Sichuan,618000)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difficulties of single back pressure condenser of Haimen 1 000 MW ultra-supercritical unit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 pressure condenser,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ingle and double bundle set-up,optimization of the throat structure is analyzed by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o provide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sign of the single shell,double flow,surface structure condenser.

condenser,ultra-supercritical,single back pressure,structure,analyze,design,characteristic

TK262

B

1674-9987(2017)04-0001-04

10.13808/j.cnki.issn1674-9987.2017.04.001

张道丽 (1978-),女,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机械电子专业,现主要从事汽轮机技术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冷却管喉部管束
新型堆芯捕集器竖直冷却管内间歇沸腾现象研究
轴排凝汽器喉部设计
核电站凝汽器冷却管防碰摩优化设计
低压内缸落地凝汽器喉部结构设计
有机硅流化床换热管束的吊架装置设计
电子喉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喉部早期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讨
放开管束孩子的手
1000 MW核电汽轮机组凝汽器冷却管漏水原因分析及设计改进
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拆卸问题与建议
加氢精制U形管式换热器管束泄漏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