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观楼法帖》研究(上)
2018-01-05盛诗澜
盛诗澜
《澄观楼法帖》研究(上)
盛诗澜
一段令人羡慕的文化交流史。
《澄观楼法帖》共四卷,系清代无锡荡口华氏所刻家族私帖。帖中主角为明代无锡华氏通四支第十六世华世祯(1482—1566),字善卿,号西楼,人称湖桥生。少从王鏊学经,补博士弟子,以才藻见推。刻帖原石已残损不全,现藏无锡荡口华氏老义庄。无锡博物院藏《澄观楼法帖》拓本四册,为周道振先生1987年所捐献。根据第一册所存原帖第一、二卷目录,与拓本中的实际内容微有不同,说明此帖曾经散失,现存四卷已不完整。
《澄观楼法帖》并非由一人一时刻成,而是华氏几代人共同辑刻的成果。清康熙年间,华氏通四支第十九世华庆远将其先祖华世祯所得吴中文人学士题赠《群贤余韵》及华世祯手抄《湖桥题咏》两卷摹刻上石。卷后有严绳孙书于康熙五年(1666)的跋,以此推断,华庆远刻此二卷也当在是年。后来华庆远又搜集到文徵明父子写给华世祯的手札数通,附刻于第二卷后。清乾隆戊申五十三年(1788),华氏后人华瑞清又集得文徵明父子数札,与华庆远所刻手札并成第三卷;另刻苏东坡诗成第四卷,集成《澄观楼法帖》。刻工为吴郡谭芳洲。该帖《丛帖目》《中国书法大辞典》均未收录,因为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吴门诸贤所留墨迹较多,本帖所集一行、数行不足为奇;而华世祯本人既未入仕,也不是什么著名书家,其墨迹也不受人重视。事实上,华氏后人刻《澄观楼法帖》的目的本来也确实与书法艺术无关。而不论这个目的是帖中华庆远所说的“以表高王父老耄而惓惓于师友如是”,还是华瑞清所称“犹想见先人之遗泽”①,客观上都通过对当时先贤名流所书诗作、题识和手札的收集和集中展示,为我们清楚再现了明代中期无锡华世祯与苏州等地名辈雅士之间往来酬唱的交游之盛,并成为今人研究明代中期苏锡两地文化活动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澄观楼法帖》的主要内容
据周道振先生所捐赠拓本四册,《澄观楼法帖》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册《群贤余韵》,以吴中士人为华世祯所题诗跋摹勒上石。根据诗作的内容来看,主要为观赏华氏家藏《芝石图》有感,以及庆贺华世祯六十、八十大寿而作。明成化壬寅(1482),隐士濮桓为华世祯的祖父东郊先生绘《芝石图》,祝贺其四十岁得孙。册中濮桓行书七古一首亦作于是年,即华世祯出生之年。其后依次有徐祯卿行书七绝并识、邹炫行书七绝、唐寅行书七绝、都穆行书湖桥诗七绝寄善卿、文徵明行书七绝致善卿、祝允明草书七律赠西楼、张寰行书偕友过湖桥访西楼七律、文徵明隶书善卿病起过叙赋赠七律、王穀祥行书寿西楼七律、许初行书答西楼五律、文徵明草书西楼六十生子七绝、文徵明行书赠西楼七律、彭年楷书寿西楼七律、许闰楷书寿西楼七律、文彭草书题《芝石图》五古、文嘉楷书题《芝石图》七绝二首、吴子孝行书答西楼七律、文震孟楷书题《芝石图》七绝二首并跋(书于天启甲子1624年,此时华世祯早已去世,文震孟显然与华世祯的后人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末有华庆远隶书题识。
图1
第二册《湖桥题咏》,以华世祯本人所抄录当时名士访赠倡和诸作上石,小行草书,共九十八行。其中除祝允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等吴中四才子诗作以外,另有陈白阳、朱存理等名士诗作。卷后有文柟小楷跋、顾苓隶书跋、孙竑禾楷书跋、严绳孙小楷题(书于康熙五年1666年)、华渚行楷跋、华庆远楷书跋、华廷器小楷冒雨寻菊序以及华庆远小楷两跋。
图2
第三册以华庆远、华瑞清所集文氏父子手札上石,包括文徵明行书惠茶帖、仙棹帖、南还帖、承惠新税帖(上述几札均款致善卿),文徵明行书迟局帖、举小儿殡帖(均款致西楼),文彭行草凉薄帖、履任帖(均款致西楼),文嘉行书疽发帖(致西楼)。后有华瑞清小楷跋(书于乾隆戊申1788年)、李曜行书跋、华汾行书跋、吴文瀚小楷跋。
第四册刻苏东坡诗帖,包括《秋牡丹诗》十六首及《夜坐》《西山玩月》《朔风》数首。后有柯九思隶书跋及王守仁行书题识。书与跋皆伪。
图3
二、《群贤余韵》集中展示吴门士人风采
《澄观楼法帖》并非专门的书法刻帖,刻帖者也并无展示书法艺术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刻帖确实完好保存并集中展示了众多前人的书法墨迹。如第一册《群贤余韵》中所收,皆当时吴门士人作品。华世祯从王鏊(1450—1524)受经,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他以一介布衣与吴门士人游,其主要活动之一即是醉吟山水,诗文唱和。故华世祯所藏吴门士人作品,实际上就是他们之间往来唱和的诗作。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彼时文人的诗艺文采,另一方面也可视之为抒写心灵的书法作品。这些唱和诗文于书写者而言,只是不经意的日常书写,但却忠实反应了文人们彼此之间的情谊和一时一地的创作状态,体现出其他墨迹本所无法替代的意味。
(一)文氏一门作品
收入《群贤余韵》的吴门书画家作品,尤以文徵明一门为最多,这些诗文是文、华两大望族世家数代文化交流的见证,其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都不可小视。其中,文徵明抄写诗作六篇,释文如下:
图4
了知无喜到贫家,何事寒灯夜夜花?万一故人明日至,小窗汲井预煎茶。徵明上善卿契家。(行书,图1)
相逢相别岁更新,白发依然旧日人。会晤阔疏缘病困,交游沦落转情亲。共谈往事如春梦,幸已投闲谢世尘。老大花前能几醉,十分无厌酒行频。善卿病起过叙赋赠。徵明。(隶书,图2、图3)
眉宇依然发有丝,风流只是少年时。金兰结好已再世,玉树相看又一枝。西楼六十生子,喜而赋之,徵明。(草书,作于1541年,时文徵明七十二岁,图4)
喜君今及古稀年,我老仍居十载前。白发交游今有几,青山行乐且随缘。好抛世事浮尘外,仅有光阴杖履边。莫把穷愁消病骨,人生强健即神仙。徵明肃拜祝西楼尊契。(行书,作于1550年,时文徵明八十一岁,图5)
图5
家贫仍好客,湖上每相留。犬吠柴门静,鸟啼花径幽。斋心惟沦茗,纵目且登楼。万物都无累,萧然一白头。写似西楼老兄。(行书,图5、图6)
总角周旋到白颠,一回见面一欣然。祖孙继好兼三世,道谊相看重百年。岁月吟踪书卷里,江湖燕笑酒尊前。喜修故事烦□□,为写新诗续旧编。徵明似西楼贤友契家。(行书,图6、图7)
文徵明长华世祯12岁,在吴门书家群中,以他与华世祯交往的时间最长。文、华去世后,两家的后裔仍继续交往,有通家之谊。华世祯虽出身富饶,但因其好客,至中岁已转困顿。文徵明所写诗中“莫把穷愁消病骨,人生强健即神仙”“家贫仍好客”等句,亦透露了这一信息,而两人的情谊依旧。文徵明所书诗作并不完全都是他本人的作品,如“家贫仍好客”五律,就是抄录华察的诗作。此诗收入华察《岩居稿》卷三,原题《过善卿兄宅》。②六篇诗作中,“相逢相别岁更新”一诗用隶书写就,值得一提。文徵明各体皆能,其隶书在三十岁左右已很成熟,但存世的隶书作品并不是很多。《中国书法全集(50)》文徵明卷中收其楷书和行草书作品最多,隶书只收一件,乃其三十一岁时所作《康里子山书李白诗卷隶书跋》。《澄观堂法帖》所收这件隶书作品是小幅,用笔结体都老到精美。从刻帖来看,其隶书似取法《礼器》《曹全》为多,温润雅致。结体端雅优美,波挑之笔态势优美,横势鲜明,竖笔则稍乏筋骨。文徵明的另外几首诗均用行草,篇幅不大,信手挥洒,不计工拙,很见书写时的放松和随意。恐怕原作是写在日常交往笺札之上,并无一点拘谨和巧饰,放在文徵明的作品集中,也可算得上佳作。
图6
文彭(1498—1573)年纪比华世祯小,而所书却十分随意,说明两人关系不一般。帖中收其行书三段,释文如下:
湖桥西去满园花,八十年来乐未涯。道谊交游已三世,长情谁得似君家。奉寿西楼世契长兄先生,通家弟文彭拜。(行书,作于1561年,时文彭六十四岁,图7)
图7
高阳已索鄙言,兹同石帆更赋二十八字,想兄不厌重复也。彭又拜。(行书,图8)
惟兄少旷达,八十今尚存。五十未有子,今也抱诸孙。天地本无私,此心时一拟。与君三世交,知君道义敦。再睹芝石图,文献珍玙璠。愿兹纵云仍,世世期无谖。文彭。(行书,作于1561年,时文彭六十四岁,图9)
从诗句口吻来看,文彭与华世祯关系亲密,交往随便。关于文彭书法,普遍认为才情甚高,詹景凤云:“篆分真行草并佳,体体有法,并自成家。不蹈父迹,才似胜之,工力远不及父。”《快雨堂跋》云:“精熟不如父,而萧散之气则远过之。”③观帖中作品,其放纵萧散之处确实胜过其父。如首诗中“家”“寿”两字,墨色浓重,“寿”的字形大大夸张,落款则草草为之,殊不讲究,而极具个性。
文嘉(1501—1583)比华世祯小二十余岁,而仍交好,以兄弟相称。其寿诗亦有特色,释文如下:
图8
奕世通家义□亲,相思愧我来闲身。风流作达黄金尽,湖海交情白发新。老去尚余三亩宅,朝来已是八旬人。春风好进长生酒,世事悠悠莫更论。奉寿大老西楼长兄,弟嘉。(行书,作于1561年,时文嘉六十一岁,图8、图10)
岁在壬寅(1542)贺得孙,再经辛酉(1561)画仍存。还将此画□□□,不独身尊道亦尊。松柏凌寒饱霜雪,芝兰□□□璆琨。莫惊世瑞能归璧,和顺从来聚德门。通家弟茂苑文嘉。(楷书,作于1561年,时文嘉六十一岁,图11)
文彭和文嘉两人的寿诗都是贺华西楼八十岁所作,即书于1561年。文氏父子三人中,以文嘉书法最为细弱,但王世懋云:“休承晚年书奇进,几不减京兆。”④1561年文嘉已六十出头,可算晚年。其“奕世通家”七律行书,用笔劲爽明快、老练潇洒,早年那种纤细的笔道已不见。其中不少笔画还有枯笔,“馀”字的右边尤其写得苍涩有力,不亚于文彭之书。
图9
天启甲子(1624),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再次题《芝石图》,云:“白斋年兄家传《芝石图》,家二祖俱有题咏,若伯虎、昌穀诸公,亦皆一时名流也。此图在他人犹为奇珍,况于华氏为兑戈和弓者乎!文章翰墨能使人清,能使人重,所谓故家望族,正不徒以簪缨奕叶而已。天启甲子端午,文震孟敬题。”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号湘南,为天启二年(1622)状元。官至东阁大学士,与温体仁不协,被劾落职。文震孟书法典雅温润,清遒流畅,在当时就极受推崇,书名不下其曾祖。帖中所收这件作品为小楷,笔法精严,确乎清雅端丽,气息流贯。
(二)其他吴门名家作品
徐祯卿(1479—1511),字昌穀,一字昌国,吴县人,与唐寅友善,荐于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以貌寝不与,授大理寺左寺副,会失囚,贬国子监博士,卒于京师,年仅三十三岁。徐祯卿与唐寅、文徵明、祝允明号“吴中四才子”,工诗,论者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为警句。《列朝诗集小传》评其诗:“标格清妍,摛词婉约,绝不染中原伧父槎牙奡兀之习,江左风流,故自在也。”⑤徐祯卿逝世较早,存世书迹极罕,明人王世贞说:“徐博士祯卿以诗甲海内,而书极少,不多见……行笔遒雅,一时在文、蔡间。”⑥《中国书法全集》(59)明代名家二卷仅收其诗札一件。在《澄观楼法帖》首册《群贤余韵》中,收徐祯卿诗一首并跋:“秀土茂灵草,高门多隽才。焚香对纨障,芳气袭人来。此幅乃濮隐士为东郊华君赠者,盖东郊始生孙时也。孙名世祯,生二十余年予始获通交,而二翁之亡久矣。偶览图绘,为之怆然。世祯积学好古,信伟器也。今观濮君之作,则其头角之征,盖自初生而已然乎?正德改元(1506)五月望,祯卿。”徐祯卿比华世祯大三岁,题诗时刚考中进士不久,而华世祯则功名全无。此时两人相交不久,徐即称赞华“积学好古,信伟器也”,可见两人一见如故,情谊不错。徐书为小行楷,用笔精致圆润,俊雅蕴藉,文人书写意味很浓。
图10
图11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后更字子畏,中年以后皈心佛乘,自号六如,吴县人。题诗云:“谢庭摇曳满春风,相见贤孙想阿公。今日赠言吾自愧,立身已了孝之终。”唐寅诗作以通俗畅晓而著称,王世贞说“如乞儿唱莲花落”,又“如父老谈农,事事实际”。⑦这首诗完全符合唐寅一贯的风格,用语通俗易懂,“阿公”两字尤见亲切。这一年唐寅三十六岁,父亲已殁十余年,故末句道“已了孝之终”。此诗的书写风格是唐寅三四十岁时的典型书风,用笔法度周全,结字稍扁,结体优美,撇捺横向取势,行笔潇洒多姿,婉有风致。
都穆(1458—1525),字玄敬,人称南濠先生,吴县人。弘治己未(1499)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礼部主客郎中。少与唐寅交好,后涉唐氏科举案,“伯虎誓不与相见,而吴中诸公皆薄之。玄敬晚年深自悔恨”⑧。其题诗是:“肝胆相看我共君,江东斜日几停云。数年契阔酬知己,一席清言夜欲书。湖桥似善卿贤契,都穆。”据诗意看,都穆与华世祯交情很深,是“肝胆相看”的“知己”。都穆大华世祯二十四岁,当为其长辈,如此相称,可知关系亲厚。都穆的这件书法也是二王、赵书风格,行中带草,笔法娴熟,很有文人气。
周道振题跋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长洲人。题七律一首:“门前湖水澹悠悠,照我须眉是旧游。寒雪远依残腊树,碧云西映夕阳楼。悬知采葛三年共,谁解占星一夜留。翘鹭舞鸥同适性,幽怀从此结沧洲。过西楼契兄,弟拙句奉赠,枝山允明。”从诗句看,祝允明曾在华家留宿,情谊甚好;末句表达了寄身山水、不乐仕进的意愿,可谓知己。祝允明比华世祯大二十二岁,称之为“西楼契兄”,十分客气。写此诗时,允明四十多岁,正值盛年,虽然没有中过进士,文名却已很大。沈周在1494年《谢祝希哲诗卷》中就称他:“君今文名将盖代,踪迹所至人争迎。”吴宽《跋祝书琴赋》也说他“弱冠即负诗书之名,继而远播海内,人争重之,笔下实尽古人之致”⑨。祝允明书法功力极深,所学广泛。《澄观楼法帖》所收这首七律为行草,字字独立,略带草意,偶有连笔牵丝,用笔沉着稳健,线条质量很高,不少字带有枯笔,苍劲有力。祝氏行草书法王献之、褚河南、智永等,能融会贯通,自出机杼。此幅书写十分随意流畅,一气呵成,极有个性,称得上是祝枝山的佳作。
张寰(1486—1561),字允清,号石川,昆山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著名藏书家,书法亦很好,故宫博物院藏其《行书自诗卷》《行书自诗册》书迹两件,均书于嘉靖庚戌(1550)。《澄观楼法帖》收其诗如下:“共倚兰桡夜涉湖,坐深灯火暖生炉。纵谈聊复忘宾主,冲雨时应闵仆夫。问字欲寻杨子宅,志游合绘辋川图。相逢岁晏情俱剧,一醉真拼倒百壶。偕友过湖桥访西楼征君契兄,用韵求正,石川张寰顿首。”(图2)此诗将二人游览、剧饮的情景描绘得生动具体,人物性格毕现。从刻帖书法看,张寰书取法晋人,得钟繇笔意,用笔含蓄蕴藉,线条圆润而不张扬,诗境与书境结合得很和谐。
王穀祥(1501—1568),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与陆师道俱有清望。工诗,冲淡不尚绮靡,亦擅画。帖中收有王穀祥致西楼六十寿诗:“甲第夸形胜,楼居在郭西。一帘迎雨卷,百尺与云齐。玩月争先得,看山觉尽低。初辰启华晏,仙侣共登跻。西楼世兄六十奉寿,弟王穀祥。”系行书,用笔沉稳、凝练,线条圆韧有篆籀气,诚如皇甫汸所云:“穀祥书仿晋人,不坠右军、大令之风,篆籀八体并臻妙品。”⑩其字法规矩,结体姿态舒展,颇有文人气息,可称精品。
彭年(1505—1566),字孔嘉,长洲人。少磊落,嗜读书,从文徵明游。以词翰名,家徒壁立,卒以贫死。彭年擅楷书,《艺苑卮言》云:“年小楷师率更,精工之甚。大则鲁公、诚悬,方整遒劲。”他写给华世祯的正是小楷作品:“青云衢路满交亲,早谢浮名学治身。南国溪山旧游遍,西楼风月壮怀新。八旬强健真难老,四海逍遥得几人。好进流霞听金缕,不妨诗律社中论。次文水韵为西楼仙翁契丈寿祝,彭年顿首。”(图10)这首诗当作于1561年,此时彭年五十七岁。全篇用笔精湛,筋骨颇健,血肉丰茂,但在气质上并不太像欧阳询,去掉了率更书之风棱,多了一些自己的温润。章法变化不多,每个字大小相同,端整有余而潇洒不足。从诗作内容看,两人平时的诗律交流也不少,可能因为都不走仕途,有相近的生活趣尚。
从以上吴中士人的阵容来看,都已是当时的名家。华世祯收藏当时名人的作品,多半是出于往来交情,他看重的是与这些人交往的人生体验,而并非与书画名家的金钱交易。在明代书画市场,远古名家的作品很值钱,如王敬美买大令《送梨帖》,“十字而费五十金,且损五六”。而当代人的作品,即使是文徵明的字,也并不值钱。王世贞跋《文太史三首》中说:“衡山翁书绝有古法,笔力甚苍劲,以不经意出之乃更妙。在日名绝重,卿相无不折节,下至妇人童子皆知之。乃今殁四十年来,人遂不购其书,此皆肉眼以目皮相耳。”殁后不久即“不购其书”,无人问津,文徵明尚且如此,普通文人更不必说。所以,华世祯的收藏与华夏的收藏在动机上完全不同,前者收藏的是友情,后者收藏的是剧迹。华世祯因好客而穷困,至其晚年,吴中书家们也并未因其穷困而抛弃他,《群贤余韵》也因之收藏了一段令人羡慕的文化交流史。
注释:
①本文所涉跋文均出自无锡博物院藏《澄观楼法帖》,以下不一一注出。
②明华察《岩居稿》,嘉靖三十五年(1556)王懋明刻本,无锡博物院藏。
③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79页。
④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79页。
⑤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1页。
⑥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六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⑦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附录四评论诗话,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页。
⑧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2页。
⑨葛鸿桢《祝允明书法评传》,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49)祝允明卷,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⑩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