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月下的思念与乡愁

2018-01-05赵长征

大观(书画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思念月光月亮

赵长征

明月下的思念与乡愁

赵长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们吟哦最多的意象。其意蕴之丰富、表达之多样、词句之精彩,在诸多意象中可谓是首屈一指的。人们在月亮中寄托了种种不同的情感,而其中最典型、最核心、分量最重者,莫过于思乡怀人。本文就尝试探索这一母题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思乡与怀人,这二者又可以细分,不过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故本文将其统一论述。就怀人而言,多是怀念亲人、爱人,虽说也不乏思念朋友之作,但毕竟不是主流。

在先秦时代的诗歌中,“月”与“日”一样,一般还是一种自然事物,虽然令人敬畏,却大多并不具备特殊的美感。两者往往并举,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经·邶风·日月》),“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诗经·邶风·雄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九章·涉江》)。

在这中间,《诗经·陈风·月出》算是一个例外:“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写一位男子,在月下思念恋慕着一位美丽的女子。皎洁的月亮,照在男子的身上,撩起了他的情思。此处的月亮,已经作为诗中唯一的自然界意象,开始起着重要的比兴、烘托作用。

到了东汉时期,明月开始进一步显现出独特的价值。《汉乐府·伤歌行》:“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此篇《玉台新咏》标为魏明帝曹睿所作,可备一说)月光明亮素洁,照在女主人公的床上,使得本就独居忧愁的她更加难以入睡。她起身徘徊在月下,心中的悲伤无法排遣,想到远方的丈夫,不觉泣涕沾裳。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仿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首诗是写游子思念家乡,也可以解释为家中的妻子在思念客居他乡的丈夫。如果是前一种解释,主人公只是希望早日归家,思念故乡与思念家人的感情是糅合在一起的,并未具体明说,还处于一种比较古朴的混沌状态。如果是后一种解释,则不含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如《陈风·月出》一样,月亮也是此诗中唯一的自然意象,在引发离愁的过程中起着绝对的作用。

旧题《李陵赠苏武诗》(其实际创作时间应该在东汉末年):“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诗人看见高悬的明月,展开了他的幻想:这月光洒布天下,无远弗届,那么总有一部分光辉,也正照耀着我所相思的人吧?这是第一次,诗人想到了月亮同时也在照着对方。这天才般的想象,开启了一扇大门。诗人们从此开始在月光中,越来越多地倾注自己的柔情。

魏文帝曹丕《杂诗》:“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这首诗算是正式开创了见月思乡的传统,但是诗中引发游子思乡的意象有很多,明月只是其中之一,地位并不特别突出。

杜牧《张好好诗卷》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借用了旧题《李陵赠苏武诗》的“明月照高楼”一句,但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在原作中,高楼或许只是诗人眼中众多景物中的一个,和相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句子的重点在“明月”意象上。但曹植的高楼上有一位思妇,此后“明月下的高楼”这个意象便与思妇联系在了一起,并常常可以直接指代思妇,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李白《关山月》“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而曹植此作的第二句“流光正徘徊”亦是极为优美动人的句子。无疑,高楼上的思妇,正因苦苦思念远方的丈夫而久久徘徊,而月光居然似乎也通人情、知人意,也跟着她的身影徘徊,仿佛是舞台上专门打给她的一束追光。而且这束追光的出现在先,读者先看到明月,顺着这束光,才看到女主人公。这是明月意象的一个飞跃,从此它超越了无情的自然事物的躯壳,而具备了有情的生命。它不但以皎洁的辉光抚慰着离人孤独痛苦的灵魂,而且还是知心伴侣、闺中密友,每夜常随左右,听你诉说,为你解忧。

张华《情诗五首》其三:“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拊枕独啸叹,感慨心内伤。”一夜未眠的思妇,被清晨的月光打动。她的怀里本应该拥抱着丈夫(“佳人”),此时却只有月光的“虚景”。如此美妙的月亮,在她的眼里却是暗淡的、“无容光”的,只因丈夫在远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暂时失去了价值。这种反衬的写法,以逆向思维独辟蹊径,是所有同类诗歌中很少见的,令人印象深刻。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踟躇感节物,我行永已久。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第三四句对于月光轻盈、缥缈之美的描写,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但是这美丽的月光,却没有和诗的主旨“离思”结合得特别完美,所以全诗的艺术成就不如自己所拟作的《古诗十九首》原作。

经过从东汉到魏晋的这些诗人们的不断探索和积累,明月意象越来越鲜明,内涵越来越丰富。到了南朝刘宋时期,一个最重大的突破终于到来了。

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巷中情思满,断绝孤妾肠……”这首诗是对曹植《七哀诗》的模仿与继承。“含君千里光”的意思大概是说,月光中包含有丈夫从千里以外投射来的光辉。此句深切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崇拜和思念。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此诗主旨是对月亮的赏玩,并非写相思,但是写十五、十六日满月时,光芒普照,千里同瞻,也同样指出了月光跨越巨大空间的能力。

与汤惠休、鲍照同时的谢庄,在其《月赋》中有一首楚辞体歌诗:“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我心爱的美人啊,你是如此的遥远,音书断绝,芳尘难觅。我与你远隔千里,身边风物山川皆迥异,却共有这一轮明月,这真是你我的幸运。我在望着这轮明月,相信你也正在望着它吧?你我的目光,在明月上交汇了;你我相思的情意,在月光中纠缠、融合了。正如宋朝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所说:“月轮当空,天下之所共视,故谢庄有‘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盖言人虽异处,而月则同瞻也。”

妙就妙在这个“共”字。刘宋以前的诗人们,最多只是想象月光也能够照到对方的身上,却没有设想对方此时是否也在看着月亮,在作着同样的设想。谢庄用一个“共”字,将这最后一层壁垒也打穿了。双方不但共有这一轮明月,还共有望月的动作,共有千里的相思。在曹植那里,明月虽然已经成为有情之物,却还只是起到陪伴相思之一方的作用。而到了谢庄这里,它已经成为相思双方情感交流的中介物。而互相思念的人呢,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被动地被月亮勾起情思,而是开始主动地向月亮发送感情的信息,希求这美好的、高悬的明月,能够跨越地理空间的阻隔,传递相思的情愫。

汤惠休、鲍照、谢庄三人的作品,在思路上有相近之处,或许互相之间有影响,但时间先后不好考证。无论如何,真正取得大突破的是谢庄。中国人依靠月亮来传情的思维方式,至此终于定型了。后来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千里共婵娟”,乃至近时的歌词“明月千里寄相思”,都由此生发而来。

南齐谢朓《怀故人诗》中说:“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安得同携手,酌酒赋新诗。”这是较早的见月怀友人的诗作。其后南梁何逊的《与苏九德别》也是这类作品:“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这是睹月思人手法的进一步扩散。

梁武帝萧衍《边戍诗》:“秋月出中天,远近无偏异。共照一光辉,各怀离别思。”梁元帝萧绎《春别应令诗四首》其四:“若使月光无近远,应照离人今夜啼。”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读曲歌》:“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也都是月下相思的佳句。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当然,从汉魏以来,明月意象得到了多方面的挖掘,不仅限于怀人与相思。如汉乐府民歌《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阮籍《咏怀》“薄帷照明月,清风吹我襟”;温子升《捣衣诗》“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阴铿《五洲夜发》“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等,都是咏月的名句。不过开发得最深入、艺术造诣最高的,仍然当属怀人相思这一路无疑。

到了诗歌高潮的唐代,明月意象更是开始了大爆发,名篇名句层出不穷,令人如入春山,目不暇接。诗人们除了描绘、歌颂明月本身的自然之美,还借它来思考历史、感慨人生、抒写心志、探寻哲理,题材得到空前开拓。但其中最为主流的,仍然是借明月来抒发怀人相思之情。本文限于篇幅和主题,也仍只关注这一类作品。为方便论述,我们又将其细分作几类:

一、传统相思类

在初唐诗人中,卢照邻喜欢写月下相思:“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关山月》)“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江中望月》)李峤《送崔主簿赴沧州》也说:“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继承了魏晋以来的优秀传统,将前人的名句作了神奇的化用,并推陈出新,创造出了无比清丽的意境,词句华美,声音流亮,使人心旌摇荡,不能自持,将月下相思的主题拔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异代同响。张九龄又有《赋得自君之出矣》:“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思妇因对丈夫的思念而日渐消瘦憔悴,便如每天晚上都注视的那轮明月,在满月之后,就逐夜减损了清辉。这个比喻是非常新颖动人的。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在安史之乱的乱离中,杜甫想象自己的妻子此时也在看着月亮思念自己,倍感孤独。杜甫并不写自己望月思妻,却写妻子望月想自己,这是一种典型的儒家温柔敦厚的表现手法,别有一种蕴藉之致。

词作为新出现的文体,也在这方面有上佳表现。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敦煌曲子词《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二、边塞相思类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是较早借月亮来描写边塞征人与妻子分离的愁苦与相思的。唐朝武功强盛,边境战争多发,这给许多家庭带来了长期分离的痛苦,也催生了边塞诗中一个重要的相思、思乡主题。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两首诗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乐器。琵琶、芦管,奏出的往往都是离别之音,与那一轮孤寂的冷月一起,勾起边关将士不尽的思乡之情。

这一类的其他名作还有:王维《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蔡襄《自书诗卷》(局部)

三、游子思乡类

与夫妻、情人之间的相思不同,却又有些相似的感情,是对其他家人、故乡的思念,也同样可以用明月来寄托。这一传统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成为主流,到了唐朝,终于被诗人们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中国人在孩提时代就人人都要背诵的句子。可是却很少有人去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李白举头望明月之后,低头就非得思故乡呢?不能干点别的什么吗?如果我们了解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了解了月亮意象是怎样一步步地与思念和乡愁交融在一起的,我们就会明白,李白诗中这两个前后连接的动作,是有着如此自然而又有机的内在联系。李白只是用最浅显、最直白的语言,把我们民族中积淀已久的这种在月亮上所寄托的情感,像定义一般地敲定下来。从此以后,中国人见到月亮,笃定地就要思念故乡,思念亲朋和爱侣了。

诗人们伟大创作的脚步并未停歇。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卢纶《晚次鄂州》:“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都是佳句。

四、思念朋友类

这一类作品继承谢朓、何逊以来的传统,将月亮下普通朋友之间的互相怀念发扬光大。

李白在这方面名作颇多。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望月有怀》:“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若到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这一类其他名句还有:杜甫《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可以说,到了唐代,中国文学中的明月与思念、乡愁的关系就已经完全成熟了。五代、宋以后,在这方面就难有更深更广的拓展,只是在佳篇佳句上再增加一些数量罢了。如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鹊踏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不过,宋人也不是毫无突破。虽然中国人早已对圆月特别偏爱,但主要是因为它最丰满、最美丽。唐以前的人在月下怀思的时候,基本上只在意月光是否明亮,对它圆不圆并不是特别重视。直到苏轼《水调歌头》,才道出了前人未能道出之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他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苏辙的时候,月亮圆了,家却不团圆,这种反差让他很不开心。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苏轼应该不是最早做这种类比的人,但却是用诗意的语言确认这一点的人。当然,如果都团圆了,也就不必思念了。而思念的魅力,正在于它充满遗憾。“此事古难全”的慨叹,正是对人类主观追求与客观局限之间无法弥补的差距的诗意体认和总结。这是完美主义者苏轼对月亮文学、月亮文化最大的贡献。

明月并非自古以来就一直与思念相关。它本来只是一个无情的自然物,是在一代又一代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手中,一点点与思念融合的。这个缓慢的、充满了艰辛探索的积淀过程,塑造了我们民族对月亮的独特情感,这与其他许多民族是迥异的。在美好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那一轮明月,不由得思念故乡和亲友爱人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这是曹植、谢庄、张若虚、李白、苏轼的月亮,这是中国的月亮。

猜你喜欢

思念月光月亮
中秋的月光
月光碎落了
月光改变了我
思念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
砸月亮
写在岁月嚣张的夏末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