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千里江山图》正名

2018-01-05刘九洲

大观(书画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赵佶艺术史实景

刘九洲

为《千里江山图》正名

刘九洲

宋画似实景。

近日,故宫博物院以《千里江山图》为主题进行展览,引起观众高度兴趣,很多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千里江山图》被这样议论,大家都来翻阅,这是网络时代才有的精神美食。

但是在这些议论中,有些想法,也让我有些吃惊,原来大家对于信息非常丰富的宣和时期绘画,看法也会相差这么大。

思量再三,还是写篇小文章,略陈管见。

本文简略谈五个小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名称。“青绿山水”的说法,盛行于明清,唐宋时代称为“著色山水”或者“金碧山水”。“著色山水”的名称,针对的可能是当时画家总是让“工人布色”的现象。当时大多数画家应该不自己动手设色,因为多是壁画,设色不易,所以由熟悉的工人完成这个环节,这显然会让艺术水准大打折扣。那时,可能只有画家自己动手细细设色的山水画,才会被特别重视,才被称为“著色山水”。《宣和画谱》记载,独董元擅长“著色山水”,所以才“得名于时”。如果著色山水没有特殊含义,五代时为啥除了董元,其他画家都不会呢?这是一个猜想,供大家参考。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千里江山图》的艺术水准,应该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评论?到现在为止,看到的议论,几乎全是褒扬之声。作为宣和画院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当然是一件不错的山水画,但是其艺术水准如何呢?很多文章介绍其长多少,宽多少,颜色如何,打开次数如何,难道一张画,很大很大,就是很好吗?艺术水准是需要放在艺术史中考量的,如果没有艺术史的背景,哪张画不好看呢?还有,当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史,还有哪张画是好看的呢?展览是为了促进大家的艺术史审美,尽量深入艺术史去审美,而不是放纵本能审美。

第三个问题,如何找到《千里江山图》的艺术特征,去评价其地位。如果从五代开始讨论,我们会发现山水画,在公元950年到1100年的150年之间飞速发展,每一代大画家都把山水画推进了一大步。五代时王齐翰《勘书图·屏风》,宋初燕文贵《江山楼观》,然后是许道宁《渔父图》,郭熙《树色平远》,再到王诜《烟江叠嶂》,赵佶《雪江归棹》,每一件作品,都使得元素更加合理,山水画越来越脱离古典的束缚,走向自我成熟。每一件山水画的杰作,画面的艺术元素,都更加独立于自然界,不受实景束缚。也就是说,绘画越来越走向“绘画”。

但是,我们要注意了,《千里江山图》却突然抛弃了这些成就,直接与实景结合,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冒险,但是很显然,当时画院成熟画家,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毫无传统的笔墨,因为价值观难以改变。必然是一个年轻人,才可能接受赵佶这样疯狂的想法,完成了这件与北宋山水发展脱节的、特别有照片感的《千里江山图》。而且,我们看到,赵佶自己都不这么画,《雪江归棹图》与王诜一脉相承,画的时候,想怎么画怎么画,一点不受拘束。为啥赵佶自己不这么画?因为《千里江山图》这样画,太伤了,完成画面,居然要抛弃150年大师积累的技巧与成果,自己一步成功,难度太大,非常别扭,别扭到要改变、损伤自身审美,改变价值观。事实上,这对于成熟的画家来说,也很难做到;一位观念强大的画家,必然无法完成《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放到艺术史来看,这显然是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而且后来者不多,因此,《千里江山图》算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应作如是观。即便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千里江山图》也不算是最为成功的作品,后来的《江山秋色图》(这次也在展览,却没有专题宣传)依然是宣和理念,将实际景物与传统会集得很好,整幅画面的力量感要高明很多,这一点,徐邦达早就指出了。

第四个问题,即便在宣和时代,《千里江山图》也不算特别高明的艺术品。很显然,此画没有发挥出笔力,虽然貌似勤勤恳恳画实景,从效果上看,笔墨不强。在此方面,《清明上河图》要伟大很多,《清明上河图》的题目,其实很难画,城市的景物太多,不容易纳入画面。但是张择端在束缚之下,充分利用笔墨水准,经过大量加工,压缩了画面高度,处理了景物,使得此画看起来特别像是实景。好的宋画都有如此特点。一般人总以为,宋画似实景,事实上,画家早就高度提炼过了。很遗憾,《千里江山图》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太接近现实。

另外,《千里江山图》这样的长度与高度,已经注定了此画特别艰险,如果控制在30厘米的高度,也许还有希望。如果此画只有3至5米长,不像今天这么重复,那么显然会有更高的评价。

第五个问题,这是一件实景山水吗?正如上文所说,这是一件特别接近实际景物的绘画,因此,其中很多细节,应该是来源于实景的,但是从宣和画院的领导理念来看,赵佶特别喜欢高大全的东西,一个大手卷也是春夏秋冬,无一放弃,所以,这张画可能还是局部实景,整体虚构。毕竟,天下也没有什么地方,是大片水域加上高耸的山峰。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蔡京的题跋,所述是事实。

换句话来说,蔡京没有必要说谎啊,他又不知道这张画会流传这么久,他哪里会知道九百年后的人们会重视此画的艺术价值?

退一步讲,如果蔡京在这个细小环节说谎,那么也应该是由同时代人指出,而不该由我们。

猜你喜欢

赵佶艺术史实景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纸的艺术史
赵佶画《瑞鹤图》后15年,北宋大厦将倾……
《瑞鹤图》传说
毛扎扎艺术史
名画遗珍
《瑞鹤图》传说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