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踝泵运动护理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具体效果
2018-01-05王新红
王新红
分析踝泵运动护理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具体效果
王新红
目的分析为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踝泵运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110例剖宫产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剖宫产术后护理, 观察组接受踝泵运动护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5%, 低于对照组的18.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 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组内、组间护理前后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APTT、PT水平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APTT、PT水平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APTT、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踝泵运动护理, 效果较优, 值得推广。
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踝泵运动护理;临床疗效
剖宫产术后的常规临床护理难以改善产妇术后下肢血液循环, 不利于产妇的生活质量提升[1]。此次研究分析为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患者应用踝泵运动护理, 随访护理效果, 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110例剖宫产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大32岁, 最小21岁, 平均年龄(25.32±2.23)岁;初产妇35例, 经产妇2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大33岁, 最小22岁, 平均年龄(25.12±2.63)岁;初产妇34例, 经产妇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接受常规剖宫产术后护理, 主要是环境护理、生活护理以及产后常规护理。
1. 2. 2 观察组 接受踝泵运动护理, 在剖宫产术后, 帮助患者去枕平卧6 h, 6 h内以被动活动为主, 6 h后以主动锻炼为主。干预方法:①床尾稍抬高6°,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躺在床上, 放松大腿, 最大限度的向上勾脚尖, 确保患者无疼痛感觉, 练习时间为5 min/次 , 5~6次/min[2]。②反复伸屈踝关节, 在患者疼痛可耐受前提下, 进行下肢运动2次,20 min/次, 伸屈踝关节12~15次[3]。③产科护士指导家属为产妇做下肢被动运动, 对患者进行足内外翻运动和趾踝关节运动, 操作者一手将其患肢缓慢抬高, 自下而上环行按摩产妇双下肢并轻压(或拍)大小腿肌肉2 min, 另一手则在腓肠肌的位置, 有节律地实行挤压按摩, 为产妇被动伸屈双下肢膝、踝及足趾各关节2 min, 协助其翻身。④患者垫枕后,鼓励并督促患者在床上主动屈曲下肢, 做踝关节屈曲及内外旋转活动, 足踝的环转活动。
1. 3 观察指标 在护理前2 h、护理后1 d通过STAGO全自动血凝仪和配套试剂检测患者的APTT、PT和FIB指标,通过XFFA6100B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记录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5 d, 观察组患者发生3例(5.5%)下肢深静脉血栓, 对照组患者发生10例(18.2%)下肢深静脉血栓,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 P<0.05)。
2. 2 两组患者血小板、A P T T、P T、F I B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及FIB水平组内、组间护理前后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APTT、PT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APTT、PT水平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APTT、PT水平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APTT、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A P T T、P T、F I B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A P T T、P T、F I B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小板(×109/L) A P T T(s) P T(s) F I B(g/L)观察组 55 护理前 263.54±50.35 30.6±4.7 12.7±0.5 2.6±0.2护理后 253.55±0.37 29.7±4.2b 12.5±0.6b 2.7±0.5对照组 55 护理前 263.22±50.43 29.6±4.8 12.6±0.4 2.6±0.3护理后 253.56±0.21 27.7±4.4a 11.0±0.2a 2.7±0.3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手术应激限制患者活动, 再加上剖宫产术后患者基本处于卧床状态, 术后强迫体位、输液及各种引流管的存在常限制患者活动, 长时间的卧床静止状态, 致下肢血流缓慢, 血液瘀滞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4-6]。为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性、危险性, 对行剖宫产患者应用踝泵运动护理, 最初由护理人员与家属帮忙行被动活动,主要是踝、膝关节及髋关节的被动运动, 按摩双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随着患者术后机体恢复, 逐渐进入到下肢伸展、内收及外展动作, 力求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10]。
在研究中, 对照组接受常规剖宫产术后护理, 观察组接受踝泵运动护理, 结果显示,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5%, 低于对照组的18.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 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及FIB水平组内、组间护理前后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APTT、PT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APTT、PT水平与本组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APTT、PT水平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APTT、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为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踝泵运动护理, 效果较优, 值得推广。
[1] 张玲玲, 王晖, 宋琼, 等. 1例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 当代医学, 2016, 22(11):117-118.
[2] 兰惠英.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31(12):205-206.
[3] 潘泉艳.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要点分析.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1):111-112.
[4] 潘麒羽, 刘尚芹. 踝泵运动护理对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28(24):201-202.
[5] 刘华, 朱明华, 张换春, 等. 不同方式预防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回顾性分析. 河北医药, 2016(5):747-748.
[6] 刘京娅. 不同方式预防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回顾性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40):7923.
[7] 吴春梅. 踝泵运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10):136-137.
[8] 周岚. 踝泵运动的护理对剖宫产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3):658-659.
[9] 高彩红. 踝泵运动的护理对剖宫产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2(29):658-659.
[10] 刘伟玲, 王秀媛, 石莹, 等. 躁泵运动的健康教育指导在剖宫产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应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35):34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104
136000 四平市中心医院妇产科
20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