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日本小学国语教材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2018-01-04蔡弋鸣汪于琢姚麻芳刘赫喆

科教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问卷调查

蔡弋鸣 汪于琢 姚麻芳 刘赫喆

摘 要 日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给日本带来充沛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培养了日本民族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自然观。自然观即日本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体现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本研究以日本小学国语教材作为一个研究日本人自然观的切入点,通过文献研读、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国语教材与日本人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日本小学国语教材所体现的自然观主要可分为人与自然和諧共生、万物和而不同等七个方面,且教材在培养学生自然观方面起着积极、鼓励的作用。此外研究还通过问卷调查初步探讨及分析了中日两国间关于自然观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 小学国语教材 日本人自然观 和谐共生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70

Viewing the Japanese's View of Nature from

Japanese Elementary School Mandarin Textbooks

CAI Geming, WANG Yuzhuo, YAO Mafang, LIU Hez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 The blessed natural environment, on one hand, has endowed Japan with a multitud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has cultivated the delicate feelings and the unique view of nature of the Japanese people. View of nature refers to the attitude towards nature, which is embodied in every aspect of daily life. Employing the Japanese textbooks in primary schools as an entry point, this paper, based on literature reading and questionnaire, aims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xtbook and view of nature. It is elucidated in the paper that the view of nature manifested in the textbook mainly encompasses seven aspects such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en and nature and respect for diversity and the like. It is also found that textbook plays a positive and pivotal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view of nature. Besides, this paper, through questionnaire, also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in view of natur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Keywords textbooks in primary school; Japanese view of na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questionnaire

1 关于日本人自然观的研究现状

提到日本人自然观,日本物理学家兼散文家寺田寅彦(2003)在《日本人的自然观》一文中将其定义为:日本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万象时所选择的一系列的生活模式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情趣。[1]日本人的自然观孕育于日本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之中,具体体现于文学、建筑、饮食等诸多方面。目前国内关于自然观的研究也大多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比如路邈[2](2004)以日本古典文学典籍为研究对象,指出“日本文学家以自然为友”,《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和《源氏物语》等文学著作中自然的各种意象经常成为创作的主题。蒙雪雯[3](2009)在考察了日本庭院后指出其设计和布景体现了日本文化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象,与日本人的自然观密不可分。在饮食方面,于秋芳[4](2016)指出日本料理的“名、色、形”所体现出的自然感是日本人自然观的具象表现,体现出对自然“原汁原味”的追求及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推崇。

研究发现,目前以“小学国语教材”为出发点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日本小学国语教材的课文中涉及大量有关自然方面的内容。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从教材入手,考察其体现了日本人自然观中的哪些方面。同时,尝试通过一项面向国内日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初步探讨中日两国间关于自然观的差异。

2 日本国语教材中关于自然观的内容

本研究以教育出版的《小学国语》教材为对象,精读了12册的内容后,从日本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与自然相处等几个方面,总结出以下七点:

2.1 切身体会感知自然、主动了解自然

“人生活在自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5]人立于地球之上,包裹于自然之间。生,即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树立自然观的第一步无疑是需要对“自然”有一个概念。概念从何而来?那就需要切身体会,走进自然。在一、二年级的课本当中即能找到趣味卡通画,画中以两个小朋友的视角对大自然进行探索;也有诗歌通过描绘大象的眼泪、青蛙的肚子等多个意象以展示多种动物的体态特征。而四年级上册的「春のうた」一文则描绘春天到来之时万物复苏之景,培养学生们通过自然界的生命感知自然的意识,点醒读者“春天”一词并非只是人为定义的一个词汇,而是自然界的一种带有生命动感的时节。

2.2 对自然的礼赞

日本列岛从北向南沿着太平洋西岸蔓延展开,全境多山,气候类型丰富。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6]春花夏绿,秋叶冬雪,大自然不仅给日本人提供了充沛的自然资源,也是历代文人创作的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因此,对于日本人而言自然观最直接的一个部分便是最大自然的礼赞。「いろんなおとのあめ」、「雨だれ」都通过描写雨滴落下的场景赞美了雨滴的灵动感。「おおきな木」中的大树为人们提供荫蔽之处,为鸟儿提供了安居之地,诗歌运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教导孩子们应对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惠抱有感恩之心,并蕴含着愿它长成参天大树的美好希冀。

日本虽面积不大,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每个城市都呈现出其各自的风貌、每个地方都孕育着一方文化。因此,在日本人的自然观中,对自然的礼赞也常演变为对家乡及国土风景的礼赞。六年级上册的「薫風」一文中,作者通过“薫風”作为行文线索,勾画出了孩提时期的美好回忆。那独特的带着橘子清香的微风中裹挟着童年的美好回忆,更有对家乡的思念。此时,这种自然观润物于无声地与思乡之情等真挚的感情相结合,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日本自然观的另一大特征便是“人与自然特别协调,人对自然非常亲和”。[7]人与自然是“本质同一”的关系。“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也在人之中”。[8]自然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瑰宝,故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方能更好领悟大自然母亲的魅力及珍惜一切的来之不易。在低年级的课本中常常能够看到孩子们在游乐场、田野间以及公园等场所伴着小动物、植物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场景。六年級上册的「猿は「ココ」と鳴っていた」一文中,作者通过追溯研究探讨猴子叫声的变化,指出之猴子所以发出「キヤツキヤツ」的叫声并“固定”下来是由于在室町时代日本人把猴子作为宠物饲养或商品买卖等,而猴子其实在感到害怕时才会发出「キヤツキヤツ」的叫声。在探讨人与动物这一主题的同时,作者也呼吁读者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2.4 从科学的视角探索自然

科学理性的探索感知指小学国语教材通过图片展示、做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等方法鼓励学生以一个更加客观且更具有参与性的角度来了解把握自然。在此,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逐一进行说明。

2.4.1 图片展示

整套教材登载着许多实物的照片,帮助读者更容易、更真实地去感受自然。仅以第一册为例,其中的第54页至56页的蔷薇花根茎以及尺蠖,第57、58页的枯叶蝶;第59页的蝉、螳螂、蚂蚱以及竹节虫等等。众多图片都为课本增添了科学性,为之后的科学理论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4.2 科普文

「さけが大きくなるまで」纪实讲述了鲑鱼的繁殖和成长过程;「すみれとあり」由石缝中盛开着的紫罗兰引出对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介绍;「とりのちえ」中讲述了乌鸦吃贝壳的方法,绿鹭特殊的捕食方法以及山雀储藏过冬食物的妙招。

2.4.3 科学实验

「花を見つける手がかり」一文中通过东京农工大学的四个实验,保持单一变量,有力地证明了菜粉蝶是通过花的颜色来寻找花的。「森林と健康」一文介绍了两个实验,提取树叶中的气体使其液化,并在三个浓度不同的房间里放入小白鼠,比较他们的平均运动量;往小白鼠体内注入睡眠药,比较不同浓度下小白鼠的睡眠时间,结果发现森林有增强生物身体活力以及促进肝脏等器官运作的作用。

这些在中国只能在课时量有限的《生命科学》课上才会有的内容在日本的国语教材中很常见。课本中所使用的多种科学方法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去观察自然并加以思考,更对培养他们的自然科学意识具有启蒙价值。

2.5 对自然的保护精神,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人得以存活离不开大自然所给予的恩惠。而日本人的「恩返し」思想,不仅是对人,对自然也同样抱有感恩回馈之心,因而他们常怀有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心态。「いろいろな詩」将地球比作蚯蚓的衬衫,将宇宙比作蚯蚓的西服,但因为都只有一件,所以要好好珍惜。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让孩子们关注到地球和宇宙,并更细腻地感知到它们的珍贵和独一无二,从而培养儿童关爱、珍视和保卫自然的意识。「五月になれば」中的河流以水声与人对话,自然不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对话者。作者通过主人公大树物赋予这条河流生命和不可替代性,也让人与自然之间有了羁绊。

2.6 万物平等,和而不同

上古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故把一些自然现象视为神的力量。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对自然、神的尊敬也形成了“万物有灵”的思想。[9]世间万物的存在都代表其本身的价值。低年级的「わにのおじんさんのたからもの」一文讲述了鳄鱼指引着小鬼找到宝物的故事。在中国人的印象之后,鳄鱼在童话故事中往往是邪恶凶狠的象征,而在本文中却以善良的形象出现。动物不应该因为人类对其的刻板印象而被轻视。在五年级的「みすゞさがしの旅」一文中,作者因读了金子みすゞ写的《大渔》一诗而被其“みんなちがって、みんないい”(万物和而不同)的思想打动,从而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寻找金子みすゞ及其作品的旅程的故事。大自然界任何生物都有其闪光点,人类不能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去审视万物,而是以平等的姿态欣赏万物。在树立自然观之时,日本人往往以万物平等为前提,更加客观地看待自然。

2.7 由自然推及自身

正如五年级上第七单元的主旨“生き方を考えながら読む”,在阅读自然主题的文章时所思考的内容不仅仅单是自然规律更是通过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所抽离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发展。教材中的众多内容都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讲述抽象的道理。在低年级及教材中,通过动物之间以及枫叶、银杏叶、松果等植物之间的友谊来暗示人类的友情关系。「りすのわすれもの」通过松鼠的一句话直接明了地揭示出了主旨——无心插柳柳成荫,带给人以出乎预料的惊喜之感与意想不到的收获。「うみへのながいたび」由白熊母子推及读者,使得读者通过动物之间的情感联想到自己的情感,既是对“母爱”的感知也是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之爱的感知。与此同时,大海作为白熊的生活环境对白熊母子三人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暗示着我们也须感激、珍视我们的生活环境。

通过自然万物表现人生哲理的同时亦表明很多的人生哲理本就扎根于自然万物的规律之中,引发读者思考。

3 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为了探究日语学习者如何看待日本人自然观,对比两国教育中的差异,进行了一次有关自然观以及小学国语教材的问卷调查。调查以国内日语专业学生为受访者,最终共收到有效反馈167份。其中,82%以上的受访者都已学习日语一年以上。

对于日本人自然观的特点表现,大部分受访者有一定的认识。这包括:“他们敬仰自然,把自然看作神靈”、“他们更亲近自然”、“他们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其中“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占比最多,受访者中73人赞同这一点。还有受访者补充道,日本人对自然有一种“病态般的观察”,总想从自然中找出些什么。由此可见,在对日本稍有了解的学生眼中,他们认为日本人对于自然的关注是比较明显的,自然对日本人来说也有着相对特殊的意义。

我们将上文中总结出的日本人自然观在小学国语教材中的七点体现列在了问卷中,试图探究国内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否有相似的内容。其中,表现了“自然值得赞美”的给大部分受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有很多人认同课本中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能给人启示,如感恩、合作、积极向上、持之以恒等”的内容。而课本中有关“应通过亲身体验体会自然”、“应从科学的角度探索自然”、“万物平等,和而不同”的内容相对较少或者没有给受访者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还让受访者写下了与自然有关的印象深刻的文章,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给人留下印象的大部分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热爱、以及从自然中获得启示与感悟的内容;鲜有涉及切身实践、科学视角、万物平等的内容。

与之相对,我们在日本小学国语教材中发现了许多鼓励学生亲身体会自然的内容,比如:鼓励学生走进森林;为学生规划好线路探访文学碑;在一篇课文后配以一套课后实践,让学生写新闻、演讲、做实验等等。还有许多科普性的文章、丰富的动植物图片以及详细的实验介绍,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科学视角。此外,还有不少文章去掉了有色眼镜,摒弃刻板印象中老鼠、鳄鱼等的消极形象,向学生传达万物平等的思想,也通过讲述自然界中生物各自的差异和闪光点,让学生尊重一切生命,学会欣赏不同的美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问卷中,当被问及关心自然、关注环境问题的频率时,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总是如此”、“经常”或“偶尔”关注,几乎不或从不关心自然及环境问题的人仅占3.59%。但当被问及在日常生活中参加、野营等亲身走进自然的活动的频率时,回答“几乎不”和“从不”的人数骤然上升,达到37.72%,表现积极态度的三项的人数也都减少了,回答“经常”的人数减少也最为明显。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实际生活中亲近自然的频率与他们关心自然的程度是不匹配的。受访大学生因本身专业影响会关注自然环境话题,但很少会抽出时间真正地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主动尝试与自然共处。

此外,仅有10.78%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科书对于自己自然观的形成和培养影响最大,同时,在小学时代养成关注、亲近自然的习惯的人也不多,甚至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亲近自然的习惯。在国内,人们的自然观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此外,课外读物和文学影视作品等的影响力也比教材更大,很难说小学语文教材起到了引导和塑造学生自然观的作用。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国内教材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的内容相对较少,如果借鉴日本的教材,增加这一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走进自然,尝试着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习惯,或许情况会得到改善。

最后,关于保护自然的方法,收集到的回答内容以减轻人类发展对自然的破坏为主。绝大多数受访者提到了“从身边小事做起”,也有一部分受访者提到了加强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人们都对自然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十分强烈。人们赞美、欣赏自然,视人类与自然为命运共同体。中日两国小学教材体现的自然观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我们似乎能从日本教材中看到更多样化的内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本研究的问卷中设置了一些与小学教材具体内容相关的问题,由于现在距离受访者的小学时期已过去十余年,我们无法断言受访者对于小学学习内容的记忆没有偏差,这也许会对调查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日本人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也一部分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因为“日本神道不过是自然崇拜的泛灵论”。[10]从教材来看,他们对自然的情感和态度也更丰富,由于中日两国在宗教、传统和社会文化等的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寺田寅彦.日本人の自然観[M].日本:岩波书店,2003:8-9.

[2] 路邈.日本自然观浅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82.

[3] 蒙雪雯.从日本庭院艺术看日本人的自然观[J].教师,2009.18:125-126.

[4] 于秋芳.日本料理中的自然观及其形成原因探析[J].安徽文学,2016.12:152-153.

[5] 路邈.日本自然观浅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81.

[6] 王秀文.日本社会文化读解[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2-3.

[7] 路邈.日本自然观浅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81.

[8] 曹孟勤.人与自然:从主奴关系走向本质统一[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6:4-5.

[9] 石剑静.浅析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8.5:310.

[10] 路邈.日本自然观浅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82.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问卷调查
社会共生研究的当代性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养狐狸的窍门
神圣的复兴 精美的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