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
2018-01-04冯林德
冯林德
【关键词】 语文教学;登临诗;主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1—0091—01
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向往和推崇的习惯,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从《诗经》的“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到楚辞的“乘鄂渚以反顾”;从汉赋的“华实蔽野,黍稷盈畴”到南朝乐府的“望郎上青楼”,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流从一开始,就畅泻着登临诗的淙淙清泉。登临诗在问世之初,就展示出巨大的生命活力,下面,笔者以分类整合的方式论述古代登临类诗歌的主题。
一、登临诗特点简析
登临诗即古人登山、登台(高台)、登楼之时所创作的诗篇。登临诗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诗在阅读分析时有所不同,应该注意登临诗的以下特点:
1.景象壮观,境界开阔。在古代的登临诗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那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也望见了时光。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人对时间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当人在山巅水涯的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登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旷茫无边背景下的景与情,所以登临诗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开阔浑厚的精神气度。
2.“现实心境”与“登临诗境”的完美契合。登上高处的旷茫和辽远,使人眼界开阔,心境豁然,更能激发诗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和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思考,体味亘古如斯的山川从远古走来,带着远古的诗情画意和风流人物,一步一步走到了我们的生命里,这里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体现一种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精神的高度。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3.结合儒家文学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入世”,重视现实,求理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所以儒家这种“济天下”的积极参与的思想在登临诗歌中处处体现。
二、登临类诗的主题概括
1.无限风光一望中,山登绝顶我为峰。比如杜甫的《望岳》,整首诗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登高的过程,是征服的过程,是展示自我个性、豪情壮志的过程,总之,登高览胜,美景激荡,表现的往往是对壮丽河山的热爱。此时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然神秀的敬畏、谦卑与感恩,对造化神奇的崇拜,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因为站在山峦之巅的时候,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时候。
2.喻理遣怀陶性情,明达致知脱尘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歌的主题被空间笼罩,并且是乐观的,展示的是高瞻远瞩的追求和蓬勃进取的意向,这种登高玄思,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也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又如,王安石写《登飞来峰》时,正是他初涉宦海意气风发,抱负不凡的时候。诗中借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议论抒情,又蕴含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3.散上峰头望故乡(人),离愁别绪细如丝。古时交通不便,音书难达,登高远望,登高而思,于是楼窗月夜,栏杆雨暮,便成了游子思妇寄托情思的一种惯常方式,思念亲人、友人、家人、恋人,希冀与远望,就在登临中合为一体,“一登楼就发愁”闺怨诗体现较多。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诗人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感慨岁月不再、物是人非,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4.人生易老天难老,英雄报国志未酬。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于是在登临楼台、极目远眺中,穿越古今的历史意识,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于一声浩叹中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的“念天地之悠悠”一语双关,一方面是空间的拓扩,另一方面又有时间的延伸,既有北方苍茫广阔的天地背景,又有宇宙地久天长的苍凉思绪,背景开而思绪长,是情感自然的勃发,灵魂恢弘的喷薄,表达出怀才不遇,怀璞玉而不为人所识的惆怅之情。
自古及今,文人所赋之深情,从总体上看可分为以上几类,这些情感在诗文中一般都会交集出现,那么诗文一共出现了几种情感,诗句具体又是如何表达的,这需要我们读者结合具体诗歌语境具体分析。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