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应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1-04侯明佳黄彪吴钦王国玉

科教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导师制科学研究导师

侯明佳 黄彪 吴钦 王国玉

摘 要 学科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根据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特点和国家对动力机械领域人才的需求,本文探索并实践了工程应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形成团队式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一组一会的培养管理制度,有效促进工程应用型研究生的“立体化”发展。

关键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研究生培养 团队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2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Discipline

HOU Mingjia, HUANG Biao, WU Qin, WANG Guoyu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discipline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 tal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and the coun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power machinery,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discipline graduate students, forming a team-based tutor system. Training methods, scientific research-oriented training concepts, and a group of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applied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postgraduate training; team system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中国经济要实现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制造业必须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抓好创新驱动。同时根据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政策,勇于改革创新,建设制造强国,保持国际竞争力。在这些政策下的中国,对制造业的人才将会有大量的需求,而动力机械一直是制造业领域的重点学科。该学科是以培养现代工程与应用的高层次人才为目的,解决实际工程应用的一门学科。因此,根据学科特点和国家对动力机械领域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改革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是影响和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1 工程應用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但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探索高校工程应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1.1 工程应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需改革

目前我国对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导师制为主的培养模式;二是以课程制为主的培养模式;三是以导师制与课程制结合的培养模式。从现状来看,主要采用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长期的实践证明,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存在以下不足:导师配备时间和方式不合理,准备工作不充分,职责不清以及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使得研究生在培养阶段只接受了导师单方面的指导,扩展延伸的知识和能力较少,以至于研究生在某些方面难以理解导师的指导,无法做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1.2 工程应用学科研究生培养理念脱离工程实践

对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均与国家形式和国情发展密切相关,我国也不例外。聂名华根据21世纪对人才需要的发展,提出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4项新理念,分别从素质、思维、竞争和卓越四个方面对研究生的培养理念进行定义,究其根本是从研究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理念。这些培养理念的改变,容易忽略了研究生最本质的任务,那就是科学研究,只有投身于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才能更好地将科研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1.3 工程应用学科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有待优化

南京大学作为全国首批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于2013年5月率先启动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改进培养机制、建立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改革的着力点。通过试点改革,南大在博士生主体意识和研究生科研积极性上有了很大的调动,也激发了老师的责任感。但是,研究生在课题组的主要作用和职责也相应的较为模糊,老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较为用心,难以更多地关注研究生全方面的培养。

2 工程应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

根据上述工程应用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结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学科特点,本文探索并实践了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团队式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

2.1 探索并实践团队式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方式

研究生进入研究团队后,在研究团队的内部不再划分具体指导导师,而是按照统一培养计划,统筹安排课题方向,根据每个导师的知识背景分别对研究团队内的学生进行指导培养的方式开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进行团队式的培养,根据现有研究团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团队的建设。逐步根据知识结构、个人认同、学科发展等完善形成理念认同、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知识结构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指导团队。

此外,分别根据博士生、学术型硕士生和工程型硕士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制特点,针对研究生不同学习阶段,在团队内部制定培养计划。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阶段、实践阶段和论文阶段。在学习阶段,除了完成课程学习外,在研究团队内部,还需要分别进行CFD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实践阶段主要和不同的导师和博士生组成课题小组,进行不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论文写作阶段,针对某一科学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会从方法学、基础理论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保证全体学生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2 研究并实践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

科学研究是工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为此本文在研究生培养的三个阶段,均强调了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培养理念,无论是第一阶段研究学习的培养、第二阶段项目研究的实践过程还是论文写作阶段的工作,均是为了培养科学研究能力而进行的。

但是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并不等同于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科研项目是学生培养的平台,通过参加和负责不同的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生可以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实施科研项目的流程,同时也学习总结和發表论文的方法,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等。但是进行项目研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应该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提出科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总结的过程。

2.3 研究并制定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规程和方法

为了实现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团队式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本文在实践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程和方法。

研究中,分别针对博士、硕士和工程硕士分阶段制定了培养方法,在各个阶段有团队的导师分别负责,并通过老生带新生的方法,让学生尽快结束第一阶段。在第二阶段本文让学生进行具体科研工作的训练,对于博士生,特别关注科学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程硕士,重点关注对于具体工程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训练。在第三阶段,对于硕士生主要关注学位论文的写作和总结,对于博士生关注科研带头人能力的培养和学位论文总结和提炼。

在实践操作中,建立团队会议制度,每周整个研究团队都召开例会,由两到三名同学进行报告。建立学生课题组制度,由一到两名博士和多名从事相关科研方向的硕士生组成科研小组,小组由一名高年级的博士负责,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学术讨论工作,同时整个小组也是某些科研项目的执行团队,整个小组也会围绕一个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和研讨。这种一会一组的方式是本文以科研为导向的团队式导师制落实到日常学习和培养过程的主要形式。

3 结束语

本文对工程应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探索并实践了团队式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充分利用导师和研究生团队的优势;研究并形成了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制定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管理规程和方法,实施一会一组的管理制度,有效提高科研效率。

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培育项目资助;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综合改革配套教改项目资助;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第十一批教改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翔,蒋军成,巩建鸣.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3-15.

[2] 姜兆华,姚忠平,赵力,等.化工学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9):22-26.

[3] 聂名华,吴渊.中西研究生培养理念比较与借鉴[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10):108-109.

[4] 张先治.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1):86-87.

[5] 曾志伟,张桂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借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38-140.

[6] 齐敏菊,孙淮宁.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2):143-145.

[7] 凌萍萍.我国研究生培养理念及培养机制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10(5):96-98.

[8] 张月梅,周文翠.国外研究生创新教育初探——以德、美、英、日四国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5(2):141-144.

[9] 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2):117-121.

猜你喜欢

导师制科学研究导师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Oral English Skills Competition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