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灣區聯手,提升澳門 國際級旅遊品質

2018-01-04文綺華

澳门月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遊客大灣區國際

文綺華

旅遊之於澳門,愈發關鍵

在澳門特殊的地理、先天自然條件影響下,旅遊經濟對澳門經濟是重要支撐。澳門各行各業的消費群體都是來自於遊客。事實上,大家都了解到澳門本身的經濟狀況和產業結構,與鄰近地區相比,澳門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相對薄弱,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由於各種客觀資源限制,逐漸形成以第三產業服務業為支柱型的產業結構,其中旅遊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佔據重要比重。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旅遊服務業近年對本澳經濟的正影響逐年遞增,加上澳門近年旅遊事業發展蓬勃,來澳旅客數量不斷增加,因此它對於澳門整體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也在持續上升之中。

同時因應博彩旅遊業給澳門帶來的巨大助益,無論在經濟發展、消費人潮、帶動就業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們也期待利用這樣的優勢,帶動發展其他一些相關行業,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腳步。

所以旅遊經濟在澳門,除了為澳門賺取外匯、拉動經濟增長、穩定經濟之餘,也造就了非常好的條件,為其他行業帶來充分成長的營養。在旅遊博彩業上的收入既可以用於支持其他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帶來相應的人潮,拉動潛在消費。例如澳門的手信業及文創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壯大,都需要一個龐大的消費客群支持,這些都需要外來遊客的參與和購買,外來遊客的客群數量就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這些產業發展的潛力。所以旅遊業在澳門不僅僅是帶動旅遊經濟的增長,促進澳門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也為其他行業帶來了有利的發展機會與生機。

在這一波全球化的旅遊經濟發展大潮中,澳門身處於大環境之中,我們享受到相關發展的紅利。最近WTTC(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出臺了一份研究報告,其中涉及全球72個城市的相關資料。在旅遊佔整體社會GDP的比重中,澳門是全球第二快的增長區域,同時從這份報告當中亦可以看到,澳門GDP有29.3%是與旅遊相關,這還並未涵蓋其他與旅遊相關的行業。同時,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公佈的相關旅遊促進發展數據來看,澳門39萬勞動人口中近一半是在旅遊及其相關行業中就業。

旅遊業對於澳門而言是一個支柱型的命脈產業,無論是對GDP的貢獻,還是對其他行業的促進作用來看,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與優勢。當然把握現有的旅遊優勢,並不是坐井觀天、守株待兔。我們需要按照《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的相關建議來積極開展澳門的旅遊工作,推動可持續發展。

內外宣傳,旅遊發展成效顯著

近年來,特區政府旅遊局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推動了多項宣傳澳門的活動,這些活動的成效,其實從數字中就可見一斑。首先,從來澳遊客數量的變化上可以看出,在回歸時澳門一年將近700萬的遊客,經過近19年的發展,澳門在2017年來澳遊客數量為3260萬,而在2018年遊客數量極有可能在3500萬左右的水平線內。數量快速增長的一個主因是澳門受惠於國家的重大政策,尤其是2003年宣佈對港澳開放自由行,所以內地的巨型市場,給來澳遊客數量提供了堅定的保障。撇除內地、香港、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市場,外籍遊客來澳的數量也得到了快速增長。回歸之初,來澳外國遊客數量約在50萬左右。而在去年最新的統計中,來澳外籍遊客數量已經突破300萬,回歸19年,數量增長高達六倍之多,這足以彰顯特區政府在吸引外國遊客前來澳門觀光旅遊上有一定的成效。

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後,面臨一些新的發展機遇,澳門需要更加努力提升本澳旅遊業的發展。眾所周知,澳門自身的機場條件有限,目前未有開通遠程航線,其航班限定在與內地、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短途運輸。伴隨著大橋的正式開通,澳門可以藉助香港的交通優勢,積極展開港澳交通觀光合作,乃至升級到與大灣區9+2城市的廣泛合作。利用區域內的機場,協助澳門去到更遠的地方,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宣傳推廣澳門,讓外國潛在遊客能夠瞭解到澳門的發展,從而吸引遊客前來。這樣一種廣泛宣傳,不僅僅可以吸引遊客來澳門,也可以讓遊客對大灣區概念有所瞭解,從而潛在推動灣區內各城市的旅遊經濟發展。因為在大灣區的建設當中,各自的旅遊發展除了秉持各個城市的特色之外,仍然需要大力地協同合作,促進多贏。藉助來澳外籍遊客等,將之逐漸引流到灣區內其他城市,不僅僅給灣區內其他城市帶來遊客數量的增長,其在高端消費、品質出行上也可能帶來極為正面的幫助。

大橋經濟,成效持續觀察

在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後,自然對澳門的發展帶來不少機遇與挑戰,其後續影響也需要持續觀察與評估。尤其是在最初期時,因為它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各方都處在摸索階段,所以會秉持相對謹慎的態度來推動相關的事務,尤其是大橋的交通營運,應該會進行相關的人流量管控。我們可以看到,在大橋開通的初期,未必對澳門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在吸引國際遊客層面。但當粵港澳三方的運營合作模式逐漸成熟,後續的影響才會逐漸顯現。

機遇之外的挑戰更應該重視。港珠澳大橋開通以後,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形成勢必會給澳門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競爭與衝擊。事實上,目前在國際上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還未被廣泛熟悉,需要花費一些功夫,選擇不同的形式,在全球各個不同市場進行宣傳推廣,尤其是要推出一個鮮明的大灣區品牌。而國際化品牌的形成,需要時間與積累,不能一蹴而就。同時伴隨著遊客數量的增加,社會輿論擔心是否會對承載力造成新的衝擊。

而面對到這樣的挑戰,澳門政府一直與海外不同的城市、地區長期保持溝通與合作。事實上,承載力的問題不單單是澳門獨有,對於許多國際化的都市,尤其是國際化旅遊都市,都面對這種相對超載的狀況,這是國際性議題。面臨不斷超載的狀況發生,我們結合國際相關經驗推出不同的旅遊產品,引導遊客前往周邊景點進行一個分流體驗,慢慢分散遊客的注意力,同時亦引導遊客使用多元化的出行方式。比如大家選擇在不同時段去不同的景點,就會有產生互補作用,避免一窩蜂地前往一個景點,比如說新馬路和大三巴地區,通過這樣的分流,可以讓遊客熟悉不同的景點,同時也能夠提升不同的區域和景點周邊的產業發展,讓不同的區分都能夠分享旅遊經濟的紅利。

同樣,世界旅遊經濟論壇亦是澳門旅遊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象徵,澳門作為主辦方已經推動了七屆的論壇,這是一個高端、跨國的國際性論壇,是推動澳門與國際間旅遊合作溝通的一個重要平台。這一平台充分展示了澳門舉辦會展的相關實力,讓全球瞭解到澳門在會展業上的軟體硬體建設均具有充足的國際競爭力。在今年的世界旅遊經濟論壇中,不少歐盟地區的旅遊界代表、政府官員來到澳門,都詫異於澳門整體社會的變化,以及澳門在會展業上的實力,紛紛表示需要重新認識澳門的發展。過去歐盟對澳門傳統的印象就停留在葡式風情的老舊街巷等,通過今次的世界旅遊經濟論壇,讓歐盟看到澳門在舉辦相關會展業上的雄厚實力,以及先進的場地及優質的服務水準,同樣表現突出。諸如此類的國際論壇在客觀上,都提升了澳門的國際形象。

世界旅遊經濟論壇每一年都會設定一個固定的主題,我們積極與世界各地的夥伴,包括一些國際組織,比如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國家文化和旅遊部、亞太旅遊協會、世界旅遊及旅行社理事會、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結合當時的旅遊熱點事件和發展趨勢,定出每年討論的主題,務求與時俱進,把握時代發展的脈絡。同樣在邀請與會嘉賓上,都會希望邀請到不同面向的嘉賓來分享他們從各自角度對全球旅遊經濟的解讀。今年的主題聚焦在中國與歐盟,澳門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融之處,具有豐厚與獨特的文化展現,從葡萄牙人最初來到澳門開始,也是由澳門扮演著將中國大陸連通歐洲的紐帶橋樑角色,所以今年在推動中歐旅遊交往中,再次看中了澳門的獨特優勢,選擇以澳門作為平台,來推動中國與歐盟之間的深度交流合作,也在新的時空背景下,希望能夠讓歐盟的朋友瞭解到大灣區的概念,瞭解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與建設。

強化建設,打造頂級服務口碑

在越來越多的國際論壇的主辦與國際賽事、活動的參與中,推動了澳門的國際化水平,未來澳門面對越來越多的遊客,以及旅遊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趨勢,澳門自身也要提高相關的軟體、硬體建設,從而適應外部挑戰,把握好國內、國際帶來的充分機遇。在硬體設施上,澳門近年來建設不斷,2019年也會有不少設施落成,除了提供新型的娛樂場地、酒店等,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在交通領域,比如輕軌氹仔線預計2019年開通,將有利於氹仔區的交通舒緩。對於澳門這座國際化旅遊城市而言,內部交通的改善以及與區域、國際交通的提升都需要繼續努力,從而適應整個旅遊市場的廣泛需求。

同時,澳門需要更加走向國際進行廣泛宣傳,讓國際社會能夠瞭解到今時今日澳門的發展和澳門獨特的旅遊文化優勢。當然如果能結合大灣區內城市的力量進行聯合宣傳,效果將會更大。

此外,在今年的世界旅遊經濟論壇當中,被廣泛提及人力資源問題,我們簽署了有關人力資源的合作框架準協議,目標是打造澳門成為大灣區內旅遊教育的培訓基地,相關的人才一直是澳門社會需要的,未來也有助於讓在澳門接受教育的學子,能夠在大灣區中獲得良好的發展舞台與機遇。

猜你喜欢

遊客大灣區國際
附録1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8與會學者名録
附録2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8會議日程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