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觀念 鼓勵市民維修樓宇
2018-01-04陳學民
在澳門,提及樓宇失修問題,大家都會不約而同聯想墻身爆裂、鋼筋外露、門窗鬆動,甚至外墻剝落、滲水、石屎墮落、墻倒瓦塌等安全隱患問題,更別提外墻的花蘢、冷氣機架、晾衫架等如同火上加油的僭建現象了。而據報導,本澳樓齡三十年或以上的樓宇逾4600幢,它們佈遍在澳門半島中、南區及北區,由於建造年份多在上世紀紀80、90年代,甚至年份更久遠,當年所採用的建材多發生質的改變,亦帶來環境隱患,如衛生、途人人身安全以及治安問題。對此,不時有社會團體向政府施以輿論壓力,要求政府推動舊區重建、都市更新、加大資助驗樓等,近年來這些議題更成為本澳社會普遍關注的時政焦點,究其背後原因,大致在於舊樓失修現象普遍,保養維修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為此,特區政府2017年起透過設立“樓宇維修基金”,陸續推出涵蓋協助成立業主會、維修大廈公共部分設施、拆除僭建物等六項財政支援計劃,
至今,這個基金運作得如何呢?筆者留意到近期報章指,今年1-3季樓宇維修基金共批出各項資助243宗,合共金額2,014萬多元。另外,資助大廈共同部分保養或維修,最高資助工程總額3成或每個單位平均不超過5,000元的樓宇維修資助計劃,今年1-3季共批出35宗,合共745萬多元。
按常理,重金之下必有勇夫,這個基金推出十年來,由這些數字可否顯示本澳樓宇質量情況?是否說明政府高估了本澳樓宇需要維修的需求?還是根本上政府未曾掌握社會上對樓宇維修的需求有多大?以致推出的資助政策泛人問津?相信,政府應該從源頭檢視一系列根本問題,如基金推出的目的、政府部門跟進工作,以及要從市民的角度出發檢視金額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樓宇安全意識不足夠?過去不少業內人士都有公開建議政府學習香港政府的做法,但一直未有動靜,這個問題恐怕只有有關部門工務局有權回答了,這是題外話。
亦有意見分析指,很多小業主畏於維修要出錢,集體隱瞞樓宇需要維修的事實,就算部份唐樓急需維修,寧願視而不見,就是不想自已的荷包無端失血。而且,一個客觀的事實,這些超齡樓宇住客都以長者為主,更降低了主動維修樓宇的意願。
筆者認為,在澳門,大廈維修保養關乎公眾與住客安危,是小業主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當這些跨向老年的樓宇日益增多,日益老化,屆時出現的問題,不再停留在漏水、可以居住的層面,而是更多的危樓的出現。全城老化、危機處處的後果,不僅意味著澳門這座歷史名城的古早,可能同時也顯現澳門這座城市正與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宜居城市的目標越行越遠。這些是政府和社會都必須思考的問題,針對現時社會上對基金不熱衷的現實,政府應軟硬兼施,很簡單,軟的就是加大資助額的吸引力,至於加幾多,起碼要超過市場估價;硬的就是修法強制驗樓,附加違者要承受經濟和法律制裁。二者結合,必定遠勝現時不溫不火的鼓勵性質資助計劃,實施強制驗樓也就水到渠成了。
筆者強烈建議,特區政府要聽取民意包括專業界別的聲音,不要等到大批危樓出現影響居住安全問題時,才被動應戰,錯失維修最佳時機,而令本澳舊樓的老化及危機問題一發不可收拾,如善豐花園事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警示。當中,還可借鑑他地經驗,香港政府自2012年7月起推行強制驗樓及驗窗計劃,每戶須繳付檢驗費數百元,以及承擔修葺工程費用。澳門有否必要跟從香港的做法,值得社會上思考。
此外,於澳門而言,除了要強推驗樓及驗窗,還要借鑑臺灣的做法,居民若發現家中有白蟻,可直接向政府求助,因為港澳兩地同屬白蟻為患的地方,民署曾出版《澳門白蟻》一書,值得向社會推廣,共同保獲本地生態。但可惜,在澳門白蟻入侵住宅很普遍,但卻從未有政府部門將白蟻問題納入政府工作範疇。近期,筆者經本地行家了解到,白蟻問題自去年8月23以來明顯增多,尤以青洲及黑沙環區嚴重,原因可能與去年超風襲澳期間很多樹木倒下,一些殘木並沒有搬走處理,而成為白蟻的美味佳餚。故建議政府,一方面應該加大推廣該方面知識,教居民如何認識及正確處理;另一方面,將防蟻害納入有關環境治理部門工作,共同為社區環境工作出力。
總而言之,在鼓勵市民維修樓宇,共同打造安全居住環境的問題上,改變居民的觀念是首要的,否則,光有政府資助政策做到位,居民的心態未到位,也就不會投入到展開保養維修樓宇的角色中來,這樣,任何再好的政策,最終也是只聞雷聲大不見雨點來,更不用提突破困局了。
(澳門/陳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