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堂观测的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效能研究

2018-01-04杨华陈巧

求知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师范生职业技能民族

杨华 陈巧

摘 要:“5+X”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民族地区高师院校主要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输送了一批批新型教师。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铺开,“5+X”培养模式改革也开始逐步推进。其改革无论是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是对教育系统的内在驱动而言,都存在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基于课堂观测的改革效能研究,能深度剖析出“5+X”培养模式改革内部潜在的价值与不足,有助于“5+X”培养模式改革在民族地区的进一步推进,对提高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效能多被注释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效能被解释为“Producing the intended result”,译为“产生预期的效果”。除普遍定义外,效能一词在教育界也有多种界定:学者查广云认为效能在教育学中指以有限的教育资源产生最大化的教育效益;学者薛国凤认为效能是事物潜在的影响和改变其他事物的能力。结合上述几个观点不难看出,效能强调的是“效果”,而效果是一个两极性的词,故在教育改革的范畴内,笔者把效能界定为: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某一教育改革措施潜在的对教育提升的驱动力和教育影响,这种驱动力和影响是有前瞻性、预见性和两极性的。据此,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效能可理解为其对民族地区教育提升的驱动力和教育影响。

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是5项基本教师职业技能和“X”项民族特色技能相结合的教师技能训练模式。5项基本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包括:教师语言技能、书写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及CAI课件制作技能。“X”项民族特色技能训练则依据专业方向囊括了音乐、美术、舞蹈、体育、手工、儿童故事编讲、教具制作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项目。目前,在民族地区的教师技能培养模式改革中,5项基本职业技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而X项民族特色技能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高师院校往往轻视或忽略了师范生民族特色技能的训练,没有体现民族地区的特色教育。

一、“5+X”培养模式改革对学校群体产生的效能

(一)提高了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教育质量,增强了声誉

关于教育质量,我国学术界鲜有对其的定义,有国内学者在分析国内外对“质量”见解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三种看法:①内适质量:即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的“新发现”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②外适质量:指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及用人部门需要的程度。③个适质量: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以上三个维度也可作為评价师范院校教育质量的三维指标。

其一,内适质量。“5+X”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注重5项教师基本技能的传授,学生成绩考核拟实行分级考核制度,具体如下(见表1)。这样的分级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来说保证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为学生的学术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升了高校的内适质量。

其二,外适质量。“5+X”培养模式改革中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操作训练,在改革中拟实行教师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即在高校师范生职业训练中,对5项基本技能模块和“X”项民族特色技能模块颁发相应的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书。这就适应了社会及用人部门的需求,展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素养,大大提高了外适质量。

其三,个适质量。“5+X”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设置中安排了课程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包括手工、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利于师范生多样化发展。从以上三个维度评价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师范院校教育质量,可以看出“5+X”培养模式改革确实能提高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师范院校的声誉。

(二)优化了师范院校课程结构,利于学校教育生态的发展

优化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现代化,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是师范院校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重中之重,良好的课程结构利于学校教育生态的良好发展。

1.师范院校课程结构涵盖的内容

当前师范院校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见表2)。各地区师范院校根据各自学校层次、课程目标与培养任务的不同,课程结构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各师范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分配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比例。

2.各师范院校课程结构规划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以上课程结构设置的大模块下,师范院校普遍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式是“师范课程模块+教育实习”,并按此模式简单的设置课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的学科课程多,而活动课程少。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中小学越来越重视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而各高校的课程结构中,活动课程依旧较少,这与现实的教育环境相背离。

(2)重视教师基本技能课程的开设,但是对师范生教师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却十分松散。学生缺乏训练自主性,也缺乏职业技能训练的引导,这使得其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受到了约束。

(3)重视师范生理论成绩考核,但放松对其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现阶段高师院校大都重视理论课程的开设,理论课程几乎占了课程设置当中的80%。理论成绩的考核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师范生而言,其职业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专业技能的考核绝对不能松懈。

(4)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当前师范学校整体而言选修课程极少,在选修课中大都是和本专业是相联系的,这样培养不出综合型人才,也使得师范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3.“5+X”培养模式改革后的课程结构优越性

(1)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倡构建教师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对5项教师基本职业技能和“X”项的专业特色技能相应的颁发教学技能实训合格证书、实习合格证书、说课评课合格证书、顶岗支教合格证书,这是师范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2)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改善了课程设置中师范生基本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的情况。它旨在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在“5+X”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和各学科的理论教学中,渗透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方法,使得课程要求和技能培养同步进行。

(3)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的改革在“X”项专业特色技能课程中,加大了民族特色技能选修课课程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利于凸显教师的特色,利于民族地区师范生掌握民族文化,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二、“5+X”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生群体产生的效能

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旨在明确高师院校培养目标、整合师资、重构其课程体系。基于笔者对“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一批学生的实际课堂观测可以看出: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颇大,但仍有不足之处。

(一)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练习、训练、形成并巩固下来的迅速、流畅、准确、熟练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及智力活动方式的总称。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体系下的5项基本教师职业技能和“X”项民族特色技能这两个模块很好地体现了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效能。

1.基于课堂观测的5项基本教师职业技能

在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中,5项基本教师职业技能指教师语言技能、书写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及CAI课件制作技能。以下是基于笔者对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体系下师范生的实际课堂观测所做的数据分析,从中可以折射出在改革体制下学生的教师5项基本职业技能落实情况。

在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后,从表中各项分散的观测点可以看出达到优良百分比大大高于中等和差这两项的百分比,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得到提升。但是可以明显看出在发音标准、表达自然等项目中优良比的离差不大,所以在实际训练中口语技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见表3)。

教师职业的书写技能突出表现为板书版画的技能,表4可以看出学生的板书规范性、板书布局、板书准确度及板书的形象性均较高,这也反映出在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板书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63%的学生板书速度适中,61%的学生板书启发性一般,这就显出学生训练的不足。总体来说,在板书速度和板书能力项方面学生的书写技能模块基本达标,且书写技能掌握度偏高(见表4)。

从教学设计技能方面来看,在改革训练体系下,学生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达到设计优秀的仅占21%,这就显出在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下,学生虽然基本达标,但缺乏师范专业的优越性。其他几个技能方面的数据也成橄榄形分布,这就更有力地反映出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基本教学工作技能(见表5)。

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师范生班主任工作技能的培养总体来说效果并不佳,具体表现在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上。据表来看,65%的学生所管理的班级只达到了一般水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在集体教育技能方面的缺失。另一方面,个体教育技能效果也不佳,个体教育效果良好的比例仅有27%。所以,在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学生班主任工作实训平台必须落实,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改革的巨大效能(见表6)。

CAI课件制作能力突出表现为制作的课件是否能很好地为课堂服务。从表7来看CAI课件制作技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在学生实际课堂所制作的课件中,88%的师范生做到了通俗易懂,简洁美观,71%的师范生做到了图文并茂,色彩明艳,这充分表明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和課件制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综合以上的课堂观测与分析来看,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确实提升了学生的教师职业基础技能。但这些技能的发展还存在差距,所以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内部课程训练体系仍需进一步协调。

2.基于课堂观测的“X”项民族特色技能

笔者2个月的课堂观测中共观测了240节实际课堂,在这些课堂中师范生们在教学设计中涵盖了民族特色技能使用的课仅48节,占课程总数的20%,以民族特色文化为课程,专门开展的课堂数为0,这个数据作为民族地区的小学课堂而言不容乐观。在这48个课时中,将X项民族特色技能细化到点后,单次课时内,不同观测点重叠出现,观测点出现总频次达124次,与观测课程总量对比后,笔者做出以下数据分析(见表8)。

从48个课时的微观的量上来说,民族特色技能的各个方面在实际课堂中均有体现,其中民族心理教育技能和民族文化教育技能所占比例较大,这也显示出在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学生对“X”项技能开始有了一定的使用能力。但从整体上来说,240节实际课堂中涵盖了民族特色技能使用的课仅48节,这也折射出在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师范生民族特色技能的掌握、训练和使用意识不够强,缺乏对民族特色技能的重视,这也体现了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在“X”项民族特色技能方面效能不高。

(二)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某所大学的信任。因此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大致概括为师范生在就业竞职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和被用人单位接收后的满意度。

在“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培养出的师范生,其就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民族地区,“5+X”培养模式改革有其地区特殊性:它依托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被纳入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重视,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具备相应的民族文化教育意识和民族文化教育能力。“5+X”培养模式体制改革中,“X”项中囊括了“民族心理教育技能”“民族舞蹈教育技能”“民族体育教育技能”“民族文化教育素养”和“民族学生职业发展技能”等师范生培养项目,这使得在该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具有了民族文化教育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从表8的“X”项观测点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比重可以看出,“X”项包含的民族特色技能培养项目学生的课堂上有所渗透,虽然基数不大,但是体现了在“5+X”培养模式改革下,学生对民族文化教育技能的日益重视。在民族地区 “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的学生,具备相应的民族文化教育意识和民族文化教育能力,大大适应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完善,相较于其他地区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在民族地区的就业竞争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对于非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教师有特色民族文化的教育能力,也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非民族地区学校,“5+X”培养模式改革体制下的学生依旧具有其不可小觑的就业竞争力。

三、“5+X”培养模式改革对社会群体产生的效能

(一)优化了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1.当前国内典型的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国内典型的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多见,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多只适用于资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大多是前2~3学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最后1~2学年按学生意向定向分流,有师范意向的学生进入师范的专业学习,这才开始进行系统的师范专业知识教育或更深层次的教育培养。对于没有师范意向的学生则分流至相关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的“4+X”模式、四川师范大学的“2+2”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3+3”模式都与这种模式类似。但这类模式并不适合教育资金匮乏,综合教学实力薄弱的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师范教育目标应更明确,应求精,而无实力求全,其最终目的是要为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输送教育人才,所以教育重心就应是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显然,2~3学年的公共基础知识学习时间过长,民族地区的高师教育应该更有方向性。力求在提升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同时凸显民族地区的教育特色。

2.“5+X”培养模式改革对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丰富、完善和优化

在以上典型的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专门针对精英师范教育的并不多见,针对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更是少之又少。而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想要提升教育知名度,就只能靠更专业、更完备的师范教育来提升教育竞争力,求全的师范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民族地区。这些存在着的问题,简单来说表现在培养训练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学生缺乏训练的主动性、全面性、探究性,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意识薄弱,知识与技能转化为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弱等方面。而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目标明确的针对提升教师职业技能提出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拟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化基地,实行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基地训练三位一体的渐进式训练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师职业技能将有很大提升,对优化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适应了民族地区特殊的地域性特征,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它极好的丰富和完善了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

(二)传承了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

狭义上的民族地区特指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其宝贵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很大部分依托的是学校和教师,所以教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民族地区教师的培养依托的便是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有意识的加重师范生的民族文化教育,使其能有民族文化教育传播能力。

1.民族地区师范生自身民族文化的吸收

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中包括开设5项教师基本技能必修课和“X”项民族特色技能选修课程,并且在此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在“X”项民族特色技能中,加大民族特色技能选修课课程内容。这使民族地区师范生能有更好的机会学习、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其对下一代民族文化的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民族文化在师范生课堂中的渗透

民族文化有承接便會有传播,在“5+X”培养模式逐步加大民族特色技能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初期,将X项民族特色技能细化到点后,以笔者实际观测到的涵盖民族特色技能使用的48课时,共124个数据采集点为依据,笔者做出以下数据分析(见表9)。

在笔者观测的48课时中,民族文化在准教师们的实际课堂上均有随机渗透,在实际课堂上准教师们往往以渗透式和活动式的方式来传播民族文化,但开课式却缺乏。一方面,体现了民族文化教育者民族文化教育意识、教育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族地区小学教育领域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力度不强。在“5+X”培养模式改革的体制下,师范生提升了民族文化教育意识,利于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但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应加大力度。

总体来说,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民族地区特色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虽然其改革效能有不足之处,突出体现在其轻视了民族特色技能的培养,另外在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师范生的基本教师职业技能虽然得到夯实,但改革缺乏对措施的进一步调整,导致后劲不足,学生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够也使得改革的效能大打折扣。但是基于课堂观测来看,其效能总体呈正态分布,它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优化了课程结构,夯实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有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能助力于课改的纵深发展,尤其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训练实践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改革的影响和价值颇大,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改革有着极佳的教育实践前景。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辞海》编辑委员会.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2]A·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M].赵翠莲,邹晓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查广云.高职“效能德育”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0).

[4]薛国凤.课程效能的影响因素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

[5]陈玉琨,代蕊华,杨晓江,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张 琦.教师职业技能概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8]蔡离离.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师范生职业技能民族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MINORITY REPORT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