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学后教”中锻造学生
2018-01-04耿安军
耿安军
摘 要: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先实验后总结,先给予学生犯错的机会,后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概念,必将引领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在“先学后教”中锻造学生、滋养学生、提升学生。
关键词:质量守恒;先教后学;自主自悟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原因和应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那么,如何在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中引出质量守恒定律呢?如何引领学生完成从“质”到“量”的过渡,如何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理论铺垫呢?窃以为,通过“先学后教”必将在更大的层面上锻造学生,必将发现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更多奥秘和魅力。
以下是我在第一次磨课开头时的教学设计:
火柴点燃蜡烛燃烧后,发生了什么?铁生锈以后,发生了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了什么?这些都是什么变化呢?如何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前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变了吗?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变化,好不好?
本以为从火柴燃烧、铁生锈等小学就学过的知识出发,引出化学变化,引出质量守恒定律,或许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印象和记忆,然而,学生无动于衷的神态让我明白:这样的“联系旧知”并没有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很多学生仿佛看客,没有参与的热情和兴趣,预想中热热闹闹的教学场景并没有出现,教学在无奈、冷场和沉闷中向前“滑行”。
第一次磨课之后,通过听课老师的点拨,我渐渐意识到,新课伊始,“一问一答”式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吸引学生。同时,如果教师把控着课堂话语权,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权利,仅仅专注于被动地回答问题,仅仅满足于一种低层次的和谐,会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1]。
好的化学课堂应该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应该在“先教后学”的理念上组织教学、组织学生、深入学生,以此打造生机勃勃的化学课堂。以下是我第二次磨课的教学设计:
烈日炎炎,高温让学生受不了,于是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冰凉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300毫升的饮料、1匙白糖、适量果汁、1g小苏打(碳酸氢钠)、适量凉开水、1g柠檬酸。把这些混合后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可是,三位学生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下面,大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相同的实驗材料,可以立即做实验。
这样可以发现,通过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习情境,远胜于第一次“一问一答”式的单项灌注,而且这样的情境设置使学生深深意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必将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必将引领学生向着化学的深处探索,以此发现“更美的风景”。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和课堂情境中,不仅仅是视频观看,随后教师就立马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自己记录数据、自己对比分析、自己总结归纳。不难看出,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在一点一滴地中弄懂“质量守恒定律”。当然,这个时候,让学生先学,必然会暴露出很多思维局限性的问题,比如会出现“原子的质量是守恒的,但原子的个数和种类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样的错误,但这不正是极好的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吗?而这个时候才是教师力争做一个“启发者”最佳的时机,师生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教师足够敏感,足够警觉,可以乘机引领学生进行“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的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的探究活动,于是有关实验中的更多关键问题由此引出,诸如“如何称量”“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此时此刻,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材料,最终得出结论: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自主实验中发现的,正是“先学后教”理念的真实体现,这不正是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吗[2]?还别说,就在这样的自主自悟和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了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在观察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样的“懂得”不止一处,而且这样的“懂得”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自主自练自悟中渐渐明白的,因而能够长久地贮存在孩子们的记忆库中。
可见,先学后教,先实验后总结,先给予学生犯错的机会,后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概念,必将引领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而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下化学教学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参考文献:
[1]徐洁.临沂二十中的课程生本化之道[J].教师月刊,2013(5):15.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