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不见”的万达决胜大数据

2018-01-04陶小然

中外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王健林广场智能化

陶小然

一个无处不在

无比热闹的万达广场背后

还有一个虚拟、数字化

智能化的萬达广场

七年前与马云对赌的王健林,现今对转型“互联网+”的愿景要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迫切。从线上到线下,或是线下到线上,今天马云代表的电商和万达代表的地产企业各自面对不同的挑战。但是他们都已看到:大数据是撬动未来的钥匙。

不同于天然自带基因的互联网公司,拥有规模庞大实体商业广场的万达“互联网+”之路要沉重得多。

今年年初的万达集团年会上,王健林在宣布万达商业2020年以后全部变为轻资产(即由其他主体投资万达广场,万达只负责输出品牌管理)的时候,曾打趣道:“万达商业不再是地产企业,所以我好几次建议是不是在2017年底或2018年把商业地产改名叫商业投资管理服务集团,别再当地产商了。”

这很可能并非玩笑。当20年前地产商纷纷涌入住宅领域时,王健林就前瞻性地看到住宅市场的局限性,开始做商业地产,并一手开创订单商业地产模式。等到一干同行转头做商业地产时,万达又提出轻资产转型之路,进军文化、金融和“互联网+”领域。今天万达商业仍然是万达集团最赚钱的领域,但是万达营收的半壁江山,已来自非地产业务。

永远在变的王健林,眼光和决断力从未落伍于时代。当人们在茶余饭后关注他“断臂”卖掉了多少酒店和万达广场的同时,却很少注意到万达商业和万达网络科技近两年来在数字化、智能化的频频布局。

然而,作为中国商业地产的急先锋,王健林铁腕领导万达进行的数字化转型,恰恰是我们观察房地产企业如何在“住而不炒”的“新时代”下,进行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样本。

数字化时代,“有云”为大

今年3月,成立不到四个月的万达网络科技集团(下称万达科技)突然宣布联手IBM进军公有云市场,由万达科技在华提供IBM的公有云服务,包括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以及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一时让很多人惊呼原来万达居然有数据中心,而且还要做公有云。

其实万达不仅有数据中心,还不止一个,更早在2011年就开始展开布局。据万达官网显示,作为集团信息化重点建设工程,万达逐渐将北京总部信息化设备搬迁至位于廊坊的数据中心,为万达信息化战略提供支撑。

到了2014年,万达高调进击电商领域,王健林首次透露万达电商的“核心是万达的大数据中心”。次年10月,占地1.8万平方米、建设投资达30亿元的万达云基地数据中心在成都双流落成,基地由飞凡电商运营,并且向所有用户开放,为各类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和云计算解决方案。

而根据此次IBM和万达合作的内容,万达的云数据中心将引进IBM最新一代的云技术,成为除IBM美国以外第一批应用此项技术的云中心,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万达集团副总裁朱战备向《中外管理》介绍,此项战略正在加速推进中,明年一季度就能面市。朱战备是长期分管万达信息化工作的高管之一,熟谙万达的IT战略。

连同被行业内所广为知晓的万达筑云(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信息化总发包管理平台)、慧云(万达广场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和IBM合作的公有云一起,万达迎接云时代的“三朵云”浮出水面,成为万达大数据转型的核心战略。甚至万达筑云、慧云作为万达商业智能化建造和智能化管理的领先研发成果,名字都由王健林亲自命名。

万达商业地产高级副总裁赖建燕在接受《中外管理》独家专访时透露,万达不惜成本、人力打造的三朵云是万达迈向数字化的重要一步,也与万达的发展需求息息相关。他强调,慧云和万达筑云项目的整体推进集团总裁丁本锡亲自牵头,指示方向,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今年3月,慧云获得国际权威机构IDG评出的“2017年数字化转型创新全球50强”大奖。万达集团是亚洲唯一的一个,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奖者,展示了万达在商业管理数字化转型上世界领先的创新生产力。

而驱动这一切布局的,却是万达神话般的线下扩张速度。

全球最大的商业智能化中枢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3年首座万达广场的诞生到2014年的第100座万达广场,万达用了近12年的时间。到2017年6月第200家万达广场开业,万达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而预计到2019年6月,万达集团又将迎来第300座万达广场。

从2008年每年开业4家万达广场,到2009年翻倍成8家,到2010年15家、2012年每年25家,直到2017年开业50家……并且“开一座火一座”,所到之处无不成为“城市中心”地标,诸多供应商包括国际一线品牌长期跟着走,这种全世界商业领域里绝无仅有的万达模式,需要强大的管理能力与之匹配。

“全球做购物中心的公司一年同时开10个的都凤毛麟角,更不可能说一年开业20多甚至50多,那简直叫不可能。”把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依靠的正是一个高度标准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赖建燕表示:“万达做慧云、万达筑云,所有的起因和原由都是因为万达商业体的建设管理量和速度太快了,跟不上了,只能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来提高生产、运营效率。”

万达因此极具前瞻地从2012年就启动了基于智慧管理的慧云系统研发。2016年又展开了更加复杂的智能建造管理系统:万达筑云的研发。前者指向的是楼宇智慧运营,后者旨在实现楼宇智能建造。同时,慧云经历了由1.0版到2.0版再到3.0版的升级换代,至2017年以来,万达所有广场都正式全面实施了3.0版慧云系统,标志着万达集团持有物业的智能化管理全面开启“云时代”。

作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房地产商业体管理平台,万达筑云、慧云的首要使命是在一个高度智能化、标准化的先进集成系统上,对实体万达广场从设计到施工、生产、竣工、监理、运营等各个环节进行以分钟计算的数据实时采集、数据分析和自动化管理指令操作。而智能化管理基础上产生的大数据,又将直接对接公有云,供后台分析处理,进一步深度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endprint

赖建燕是万达筑云、慧云战略的执行者。建筑师出身的他,从未料想到有一天经自己缔造出的不再是一個实体的万达广场,而是一个指挥着上百个实体万达广场、承载千亿量级数据量的巨大万达广场智能化中枢。

万达商业地产高级总裁助理兼商业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尹强做了一个通俗的描述:“相当于在虚拟的空间中通过三维可视化的语言,把它完全模拟建造了一遍。”目前万达筑云系统已经在100多家施工中的万达广场上试运用。

“竣工时,我们交付了一个现实的广场,同时也交付一个数字化的广场。”赖建燕自豪地解释。这个数字化的广场交给万达的商管系统后,商管再通过未来将与之打通的慧云平台,实现数据交互基础上的智慧管理。

50万台设备、500万信息点位、500亿条数据

通过信息化数字化集成,管理标准的统一,数据的一致性、传导性提高了。贯穿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构成了整个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基础,并且能够永久追溯。它彻底改变了传统建筑行业的管理意识,用科技的手段让管理更精细化。

赖建燕举例,比如商管部门,将来要在100多个广场中更换某个水泵,系统会每天自动提示当天需要更换的泵,所需要更换水泵的三维画面,以及在广场的精准方位、厂家信息,甚至他们分别分配在哪一天的哪个时间段更换。如此,商管的全年工作计划就通过系统自动排出来了。这对于管理的系统性、计划性、及时性无疑作用巨大。

而完全基于云端的管理,也使数据计算的效能大幅提升。云操作意味着全球几亿台电脑芯片实时计算,不受某个具体数据中心数据瘫痪、基地毁坏的影响,产生的计算能力更惊人。从数据层面上,智能建造、智慧运营再到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这与传统建造画二维图纸、运营靠人的主动和散落的各自不关联的陈旧信息,已经拉开一个光年的距离。

三朵云战略的前瞻性使其成为万达迈向数字化之路的成败关键,也因此集中了全集团之力。万达集团专门成立了一个跨部门、跨系统的慧云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商业规划院、信息中心、商管公司等多部门合作,一把手担纲,这个组织构架确保了慧云研发的全集团跨部门无障碍。集团还特批成立了科技研发部,调派了各个系统20余人,进行一体化的研发。研发中全部选择了和世界最顶级的公司合作,以确保从一开始就在理念上、技术细节上、标准上不落后。

作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项目,万达筑云研发时报上去的三年期预算是2亿元,到了集团总裁和王健林那里“担心差钱”,又大手笔追加了5000万,达到2.5亿元。在研发过程中,万达一二把手更是全程指引方向,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慧云是万达丁总(丁本锡)一个月听一次我们的汇报,持续一年;万达筑云是两个月听一次汇报,持续一年半。”赖建燕介绍,在集团最高领导直接过问下,历经四年时间,最终在2017年完成了慧云系统的研发及升级换代工作,初步完成了万达筑云1.0的研发和试运行。

据万达资料显示,目前纳入慧云系统监控的商业及文旅项目设备总量达到50万台、信息点位约500万个、每年产生运行数据超过500亿条,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大型商业建筑智能化物业运营管理系统。

从数字化管理到数字化运营

房地产业本身是一个对标准执行和管理能力要求高的领域。在慧云、万达筑云之前,万达就以“模块化”管理实力在业界颇为知名。

“模块化管理”(万达筑云前身),本质上就是纵横交错的项目管理方法论在商业地产建设中的应用:从纵向上万达项目建设从拿地到满铺开业的12个“阶段”,横向上从项目管理到销售、成本、人力资源、采购、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安监等多个“条线”实施高度集中控制的运作管控模式。

在每个阶段,各个“条线”几乎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职责分工以及质量要求。从纵横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由318个“节点”组成的模块化管理体系。万达还自主开发了模块化管理的IT系统,只要把某个万达广场的启动时间或计划开业时间输入进系统,就可以推算出各个节点的启动和完成时间,通过公司内部网让每个相关的部门和个人都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在运营阶段,万达16个建筑运营体系的子系统条块分明,对运营状况进行实时数据调取。系统内部有覆盖全国各个万达广场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随时抽查各项工作的真实状况,做到“不留死角”,不给员工“犯错误”的机会。

在模块化管理体系的支撑下,万达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对所有项目保持有序、高效地运作。万达集团每年几十个万达广场开工、建设,大部分做到如期开业,而且有的项目从拿地到满铺开业只用了10个月甚至更少时间(如广州白云万达广场,11个月实现40多万平方米商业建筑整体竣工开业;武汉中央文化区,10个月实现十几万平方米商业竣工开业),的确令人称奇。

但是在研发慧云之前,管理子系统的各个模块是各成体系的,万达慧云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消防、安防、设备、运营和节能五大建筑运营管理体系的16个弱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操作平台上进行集中智能化管理,从而实现降低了人工成本、保证运行品质和降低运行能耗的目标。

而研发的管理系统也是完全开放的,因为慧云不光是万达自己操作,涉及四方,另外三方设计总包、工程总包和监理都配合成立万达事业合作部,由分管局长、院长、公司的副总裁等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各种标准。

慧云系统精准运作的基础在于以分钟计商业建筑体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实时读取和交互。首先是增加了通过BIM和信息化技术在四方平台上采集创建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提取和使用可指导万达广场的生产过程,新的广场再创建新的数据、再返回模型。

在此基础上,到后期移交到商管运营时,已经有了打通前中后期的精细数据信息,慧云可根据运维模块随时提取数据、使用数据。通过长期的创建使用数据积累到一定的值再反馈到万达大的数据库平台,进行混合云的计算,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分析甄别哪些数据使后面的建设、管理有价值,自动发出信息。endprint

目前全面投入运行的慧云3.0,依托混合云及最新的大数据平台等创新技术开发研制,真正实现了云部署、云操作、云维护。

万达“云战略”最终指向人工智能

连同慧云、万达筑云在内,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全新智能建造、智能管理系统将模块化、信息化的管理子系统高度集成一体化,智能交互、一键式操作,通过云端完成商业建筑从生产、建造到竣工、质检、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内容。对于地产领域而言,慧云、万达筑云是地产数字化管理革命性的产物,也是引领业内管理理念变革的前沿创新。

慧云系统不仅满足了万达商业地产高速发展的需要,而且使万达集团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迈向国际先进水平。赖建燕相信:“这套系统在产生大量数据以后,会越来越具有价值”。

对万达而言,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商业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闭环里,统一数据描述的标准。而这一点也是难度巨大,非万达一家企业所能完成,需要全行业甚至政府层面的推动。

从目前看,万达在贡獻了诸多带动城市消费热点的商业体同时,贡献了一个更具创新价值、可借鉴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这个“看不见”的万达广场昼夜运作,以每分钟计的频率读取着实体万达广场内任何一个角落的精准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管理指令。

这一管理模式,无疑是万达今天还能够在遭遇电商冲击的商业地产领域保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其连接大数据、直至云端的强大管理体系在带来万达的数字化转型跃升的同时,又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旧有的实体万达。王健林提出轻资产模式,本质上正是对新时代转型需求的呼应。而大数据+内容,正是商业地产轻资产的核心。

今年8月18日万达商业地产联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中美能源合作项目联合主办的首届“WBIM国际数字化大奖”启动仪式上,万达集团副总裁朱战备提及王健林一直期待万达在数字化转型上迈开更大脚步。万达在转型准备过程中也对慧云、万达筑云和公有云做了大量的战略构想。万达希望通过推动内外部创新,引领地产领域进入全新数字化转型。

万达商业规划院科技研发部主任朱镇北对此分析:“我们现在初步实现了数字化模拟建造(万达筑云),以及智能化的运维管理(慧云)。在此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就是进一步拓展万达筑云、慧云以及公有云的互联互通,从传统的互联网时代迈向物联网时代,从现在的信息化时代迈向人工智能时代。”

大数据管理全链条的未来想象

过去两年来,坐拥强大线下资源和庞大商业地产数据的万达由地产商走向“互联网+”、融合线上线下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从万汇网到飞凡网,电商发展方向几经更替,“腾百万”(腾讯、百度、万达)悄然解散,砸下了近百亿元之后无奈表态“万达从未做过电商”。万达的线下成功和线上遗憾,曾让人叹息万达没有互联网基因。

但王健林对此并不认同:“互联网不神秘,在线上线下融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上,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来占先机的大公司也不敢说自己成功了。大家都在探索,看谁做的成功,没有长久的东西,只要自己好好做,未来是光明的。”

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像万达这样,掌握着如此体量庞大、精准的商业广场数据,仅此一项,就足以成为万达打开数字化转型大门的敲门砖。万达能够和IBM合作开发公有云,IBM看重的也是万达在房地产领域无可替代、数量巨大的核心数据。

万达还收购了一大批线下线上联动的场景类公司,如商业WiFi提供商迈外迪、智慧停车服务提供商ETCP——ETCP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拥有超过3000家合作停车场,再结合万达商超、广场等庞大流量场景,这足以构成万达与IBM合作关系中的重要筹码。

在房地产行业,万达的IT系统是公认做得最好的。王健林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凭借数字化的万达智能管理网络,200多个遍布全国各地、远在上千公里外任意一家万达广场的当前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商铺人流量信息、停车场数据即可尽收眼底。当然,大数据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收集,而在于应用。如何应用这些海量数据,则产生了更多可能性。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和影响力的城市购物中心,万达大数据完全可以用来进行趋势研究,从而帮助商业中心提升资产价值,减少错配。

2016年年底,万达集团融合飞凡网、快钱支付、网络信贷、大数据等成立网络科技集团,并公开表示其愿景是将实业与互联网结合,做成大型开放型平台公司,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等技术为实体产业实现数字化升级,为消费者提供生活圈消费服务。

万达商管集团高级总裁助理于伯达表示,慧云下一步就是在监控数据基础上作出分析,完成大数据管理的全链条。具体举措:一是通过数据分析与所有商家共享,对其设备改进、设备升级提供建议;二则可在经营上升级,通过客流、停车管理的数据分析消费者层级、游逛深度,进而分析商品级次是否满足消费层级需求,以此调整商品级次,增加消费兴趣。

万达商业规划院总工程师范珑透露:目前慧云在人工智能上已经迈出一步。因为200多个广场的数据就意味着200多个广场的运行经验,而几十个广场的运行经验分析就足以复制推广。万达从研发万达筑云意在建设阶段就开始采集数据,到慧云运维阶段继续采集数据,再到互联互通公有云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最终目标,正是人工智能。

万达通过以上举措积极开启云时代,并希望今后被人们提起的,就不再是商业地产万达,而是管理服务商万达,科技万达,更是O2O万达。一如万达“WBIM国际数字化大奖赛”上那个从未来穿越到现在的Dr BIM机器人所象征的,万达也正在寻找开启未来十年数字之光的钥匙,而它很可能就在三朵云的构建之中。

责任编辑:朱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健林广场智能化
春天的广场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340亿砸向万达王健林为何要告别商业地产开发
吹牛
吹牛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