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建燕 万达要做全球NO.1的管理品牌输出
2018-01-04陶小然
陶小然
万达把所有后台的硬件集合在筑云、慧云两个管理平台上,是万达所有管理制度的强大支撑
万达正在加速向一家科技驱动型公司转变。而万达的管理系统无疑是其中最具创新性的内容。2017年3月,万达自主研发的慧云系统代表整个亚洲获得了美国IDG公司评出的年度全球数字化创新大奖。
在万达多年的信息管理大厦建构中,从慧云、筑云到公有云,尤其是BIM(基于模型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入,已经让万达的信息管理能力处于国内外遥遥领先的位置,成为以数字化科技公司而立于潮头的另一个万达形象的标志。
万达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创新性,带来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都值得被中国企业传承借鉴。2017年9月,《中外管理》有幸采访了万达信息管理大厦蓝图的实施者、万达商业地产高级副总裁赖建燕。他向本刊详述了这一创新技术平台背后的万达管理理念。
有大量的管理数值,才能管得准
《中外管理》:万达如何通过技术标准化和模型创新,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从慧云到筑云,万达的数字化转型动力来自哪里?
赖建燕:在筑云之前我们一直在做标准化,这样才能够管得过来这么多广场。但是万达走得太快了,需要有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把BIM技术全方位应用到开发建设管理领域我们是第一家,我们把商业建筑的设计、工程建造、施工、后期的运营管理信息全部叠加进来,这就完成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我们在这方面走到前沿,是因为全球没有一家企业有我们这么大的规模项目,能够把以上所有过程都打通。这在国外只能由业主推动,只有业主才能把设计方、建造方和后期运营从头到尾全连起来。
但是这件事情直接打开了未来建筑通向绿色、节能、智能、智慧城市的大门。通过新科技注入,BIM技术解决了建造过程之中大量的浪费,它从行业的角度、国家的角度来考虑,使用BIM所带来的材料方面的节省非常之大,所以各国都在推。在中国,不但住建部在推,包括发改委等很多部委也都在推。
《中外管理》:作为代表未来的技术,万达对筑云、慧云的研发创新之处在哪里?
赖建燕:以管理后期运维的慧云为例,我们已做到能把所有的管理指令数据都输到慧云管理平台里。现在能把安全、消防、设备管理、节能等各个大系统都集合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全球没有人做到,万达是第一家。所以慧云能够获得IDG数字化大奖。我们在和全球智能化方面做得很好的几大世界500强公司,如施耐德、江森、霍尼韦尔三大巨头同台竞争。其实他们都在做智能化,而且各有所长,他们也很想把这些系统集成在同一个平台里管理,但是构想了十年以上还没实现。现在我们做到了,而且真正做到云版、物联,把所有控制信息全部放到计算机程序里通过程序进行管理。这里面需要的一个基础,就是万达大量的管理数值。因为万达有商管、规划院,可以通过所有的项目复盘和统计把这些数值输入到程序中去,就能管得准。
《中外管理》:为什么万达能够领先众多国际大公司率先做到这一点?
赖建燕:国外主要问题是标准难以统一,比如设计行业每家的建模方式、深度到建模的标准都不一样,施工企业也一样。施工企业的标准和设计企业的标准,关注的层面也不一样。能够单单把施工领域或设计领域各自的标准统一就很不容易了,要把施工和设计之间标准再统一更不容易。谁去统一?在国外让政府去统一是不可能的,他们完全是市场经济,只能靠业主去推。但目前发达国家大规模建设的时期过去了,做一个项目增加两块投入,得投入多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做这件事?这些都会追加到他的建设成本中去。
《中外管理》:中国目前面对的情况又如何?
赖建燕:中国政府面对的房地产行业状况要比国外复杂得多。我们有一部分发达地区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一些居中,有一些落后,有些还在贫困线上。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管理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国家指定标准比国外更难,国外发展这么多年至少能定标准,中国定标准更难。所以国内的标准是取中线,略微偏下一点。但是万达的标准一定是中线往上一点。我们可以来做这个方面的标准统一,因为我们一年有50座开业的万达广场,有那么多的设计单位做工程,有庞大的规模量。整个产业链也就这么大的一个量,所以万达能够把标准统一,把行业带动起来。
这是建筑行业的一次革命
《中外管理》:管理如此众多的万达广场,你怎么评价万达的信息管理软实力?
赖建燕:我觉得我们有几个品牌,一个是万达广场的品牌,一个是在万达广场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应用最新科技的管理平台,它本身也是品牌,是我们的管理输出,在建造管理品牌的输出和运营管理品牌输出上很棒的品牌。这种品牌做成熟之后,拿到世界上也是NO.1。因为它借助于高科技的力量,花大价钱,聚齐了全行业最精英的人才团队,这是很不容易的。
《中外管理》:万达在BIM技术应用上还将有哪些动作?未来的战略构想是怎样的?
赖建燕:我们现在是做标准版,BIM再往上升级,我们希望以后可以做到DNA式的复制,基因式的复制,万达要朝这个方向走。将来它能适合任何建筑,不管是住宅、医院还是别的建筑。当然我们首先是实用,在自己的商业广场上用得好。BIM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国家没有标准,对于人的资格、资质的认证也没标准,我们这就是要建一个标准。所以我们跟英国标准协会一起合作,就是要参考一下国际标准体系,然后构建起我们自己的标准。
《中外管理》:人工智能、大数据会在哪些方面对房地产领域带来颠覆性?
赖建燕:信息化时代往数字化走,往人工智能走,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过程。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顺应潮流,只不过建筑行业跟其他行业来比确实是太落后了一些,我们也只是在后面拼命追,希望把这些事情做好。万达作为大企业希望具有国际视野,把新科技用进来提升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
我们目前值得骄傲的:第一,筑云、慧云在行业已经是先进水平;第二,我們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做得也很到位。第三,我们对新科技技术积极应用和引入。这几项结合在一起,把新科技拿进来,把我们现在所有的管理思想、制度、标准、内容全部信息化,和传统管理整合在一起之后,最终的管理成果是我们的操作平台。我们把所有这些后面的硬件集合在筑云、慧云这两个管理平台上,它背后是万达所有管理制度的精华,万达各种硬件、软件的精华。
《中外管理》:探索全新的数字化转型,对于万达而言难点和瓶颈又在哪里?
赖建燕: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当然有技术的瓶颈,但其实我觉得最大的瓶颈是人本身的传统思维和固化思维,最大的阻力是利益集团和利益个人。BIM总发包管理模式出来以后,我们给董事长(王健林)汇报,他听了很高兴,马上说这个系统能杜绝腐败,因为里面所有的设备、材料全被量化了,没有模糊空间。这就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和行业利益。
所以当我们打通各个体系的时候,遇到的阻力是巨大的,很多人不愿意标准化、透明化。现在全球建筑行业面临招标中低价中标的问题,在整个洽商过程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所以遇到的个体抵触和阻力非常大。
董事长王健林将这称为“建筑行业的一次革命”。
责任编辑:朱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