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寻桃源得路去,姹紫嫣红皆诗趣

2018-01-04何崇见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

摘 要:共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文章引入“探究性学习”,并介绍“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它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讲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必要性和引入“探究性学习”的原因及怎样运用“探究性学习”来鉴赏古诗文。第三部分讲“探究性学习”在实际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这一部分先以教学中的案例作为抓手,讲述怎样欣赏古诗文,接下来重点讲述怎样指导学生来完成“探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步骤——小论文的形成。第四部分为经验总结。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古诗文鉴赏 教学实践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穿越时空而仍旧给我们滋养的源泉,“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真的就缺乏文学素养,不学古诗词就真的难以省悟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神。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是提高文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感觉现在的学生传统文化积淀太少,知识面越来越窄,文学感悟能力难以提高,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学生就难以登堂入室进入文学的境界,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甚至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培养其文学素养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显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多读,并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提升阅读质量。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从一开始就应对他们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指导性阅读。在古诗词阅读过程中,本人尝试引入了新的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探究性学习方式,一种是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即以探究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即以探究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活动。

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与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提问开始,把问题、步骤与活动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1]。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探究性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能因为引入了探究性学习而舍弃其它学习方式。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仍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最好能够做到:既要会接受性学习,能够比较快得去理解接受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去对一些重点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又要会探究性学习,学会对知识进行重组运用,利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古诗词鉴赏与探究性学习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目光短浅和急功近利的人,他的心灵世界必然是狭而且窄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所赖以生存的土壤。试想,如果没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国人又怎会留下如此丰富的人生感情?而且在中国的古典诗文中常常包藏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它是我们精神的休憩地,是我们精神的补给地,它可以抚慰我们奔波在一个物化的城市而疯狂疲惫的灵魂,滋润我们置身于这样一个城市而冷漠的心灵。语言恰好架起了一层层感受历史、文学,了解、享受生活情趣的石阶,于无形中提高着我们的素质和修养。这是为什么呢?语文学习的是中国的语言,而中国语言中最美的就是古诗文。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很应当的;学习它,不仅是为了传承,而且是为了让现代的人拥有更多的底蕴和气质。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宏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这是1999年国家领导人在接见“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的演创人员时说的一番话。这番话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背诵诗词的必要性。

古诗文的魅力是很难诉诸笔墨的,那份难以言说的美丽浸润其中,不知征服了多少古代文人墨客和现代引领风骚的英雄人物。倘若学生们也能游历在诗词的境域里,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而且它还能与他们美丽宁静的心灵相通呢!

(二)古诗文鉴赏中为什么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几年高职语文增加了一些古诗文诵读篇目,体现了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视,也起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词释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支解得支离破碎,使其美感荡然无存,使得古诗文学习味同嚼蠟。

学习古诗文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要重视积累,就是要多读多背。只有在多读和多背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文言语感,老师的言传固然重要,但学习者自己的意会更宝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断,记诵优秀篇章。所以在平时教学中特意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经常开展古诗词朗诵、背诵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们就把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组合进已有的认识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并将它自觉变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就会成为他们终生的营养,这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

学生的阅读是有局限性的,古诗词的背诵量有了很大提高,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我面前,那就是学生对于这些记诵的东西理解不够深刻,应用不够灵活,不能把他们进行重组运用并从中提取和创造新知识。学过的古诗文又往往不能很好地整合,阅读分析、理解,鉴赏能力就有待于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进一步地加强。

于是针对这些问题引入“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习古诗词,主动学习古诗词。在古诗词的鉴赏方面,自从尝试引入了探究性学习,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并在情感上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智力上最大限度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三、探究性学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

(一)怎样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鉴赏古诗文。

很多同学在欣赏古诗词时觉得无从下手,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诗歌鉴赏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去探究,去体会。

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图景相结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家依赖语言将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依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这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语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诗歌欣赏的第一步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来,要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然后再结合创作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

所以在诗词的鉴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自己揣摩,要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把握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的作用是做引路人,进行建议和指导。

1.未雨绸缪,抢占先机:所谓“未雨绸缪 抢占先机”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说白了就是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笔者布置的预习是教师有指引性的带有作业性质的预习。例如,我会先把生字词写出来让学生做,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笔者还喜欢让学生课前写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一个比较学习,明白诗词语言的精练,使他们在语言上有所收益等等。当然预习作业必须是有针对性和适量的,否则就适得其反了。而要做到有效,就需要老师认真地花精神地去备课,引导学生进入最好的课前准备状态。

2.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3.自读自问,循序渐进:无可否认,多读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但若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相信读的效果会好很多。在教学中,我喜欢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自读解决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这样,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的问题逐步深入,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所以能收到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1.揣摩语言、品味意象;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易卜生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对古诗词作到真正的、全面的理解和欣赏,我们读者在进行鉴赏时,往往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再创造、再接受。学生学会了这种简单的探究体会方式,对一般古诗词就能自主赏析了。具体的課堂操作是本人尝试的过程: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请看《虞美人》的执教片断:

师:请认真诵读全词,看看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

生:“愁”字。

师:这就是这首词的词眼。请大家带着这个“愁”字反复诵读品味,体会词人“愁”的是什么,词句又怎样表达“愁”的感情。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分别悟出了这样的意思:词里表达“愁”的情感是“一愁往事之叹”,“二愁亡国之恨”,“三愁离家之痛”,“四愁思乡之苦”。这样就品味到“愁”字用笔之妙,贯穿了全诗的感情。

再看《归园田居》的执教片断:

师: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可见,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 似乎表明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目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齐读课文)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师:“少无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性本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诗人为什么要选鸟和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有诗文为证。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师:这正是诗中“守拙”二字的含义,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解释“拙”的意思)

这就是诗的语言的品味,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把诵读、想象融汇其中,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诗的味。

2.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戴建荣老师把《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过程设计为:读诗、唱诗、吟诗。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怎样唱、怎样吟,尤其是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随着对诗句语言的理解,学生读得有模有样,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

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缺乏对诗句诵读的必要引导,割裂开来了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例一:《归园田居》。先让学生自读题,有的学生把“归园田居”读成“归园”。“田居”,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学生理解了意思,就读得正确了。

例二:《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师先板书“赤壁”,师生分别讲述了“赤壁之战”。再板书“怀古”,引导学生联系词句“大江东去”,把题目读出感情。

例三:《将进酒》。教师先用平淡、陈述的语气读,再用充满感情的语气读。两者比较,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读题,怎样的“将”,怎样的“进酒”。

很多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当然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领会、感悟、传神。

比如范读杜甫《登高》: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节奏、语感、情感,让学生从范读中悟出杜甫身世飘零的感慨中渗入了杜甫老病孤愁的悲哀的情感。

范读《琵琶行》:教师全情投入,体现古诗节奏、韵律的吟读,把学生带进了古诗美丽的旋律中,学生会自然地模仿教师的朗读。

范读《山居秋暝》:伴随着和诗的意境非常吻合的音乐,教师把感情完全融汇在诗句朗诵中,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画面,欣赏诗中的语言,被教师传达的情感所感动。

3.情感的感悟[4]

古诗词教学必须把握好古诗词以诗传情这一特点,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1)“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维度必须恰当定位。

由于诗词时代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必须与文本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现手法,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观摩课所执教的一些诗词主题鲜明,情感强烈,情感目标的定位都比较恰当。例如:

于老师启发学生把陆游和毛泽东的《咏梅》作对比,同时借梅花表达作者自己的生活观,但情感却不尽相同。正如学生所说,毛泽东的《咏梅》,表现出革命家无私无畏、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又如:教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诵读,比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剑外忽傳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自然体会到诗人爱国爱家、忧国忧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鸣。

但有些诗句所表现的情感却要反复研读,深入揣摩,教师对情感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长相思·山一程》,从诗句上往往只感到诗人的伤感、无奈。但教师深化主题,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长相思?悟出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不仅怀念家乡,还抒发了爱国情怀。

(2)情感的感悟和语言的感悟要融为一体。

古诗词情感的感悟,必须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随着对语言的感悟,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

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大多数课例都重视处理好语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体验熏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执教《声声慢》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领悟词人此时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内心凄凉、悲苦、惨戚,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设身处地去感受词人无尽的愁绪,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二)课外指导,形成论文。

当然对于学生而言,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其最终效果并不在于研究成果的成败,而是重在参与的过程。但研究成果的表述却能够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高水平思维的反映,这也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指导学生整理总结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并顺利完成小论文的撰写非常重要。

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题目

A.考虑选题的内容和价值。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名人数不胜数,那么选择谁来写,选择谁的作品来写才更有价值。显然要选那些在文学史上地位突出的,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作家或作品。例如在指导学生的阅读研究时,我们选择了“苏轼”,就因为他是一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林语堂语)。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杰出成就。像他这样的文化巨人,真是少之又少。他的博大精深,他的丰富多彩,他的艰难坎坷,足以引出各种论题。

B.要考虑学生实际,处理好“大”与“小”“深”与“浅”的关系。

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范围及资料的准备情况,来选择课题。

首先,探究课题的切入角度要选得小,过大的方向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反而能有真正大的收获。如何鉴赏诗词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更需要我们选择精巧的切入点,一旦研究成功,学生就能以小见大举一反三,形成比较欣赏而且无形当中也解决了学生“如何选择探究性课题”和“如何进行探究”的问题。

其次,探究课题不宜过深。作为高职的学生,知识结构、能力范围有限,所以,选题如果太难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研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如果列出“豪放词与婉约词的艺术比较”,“词在文学史上的流变”则就太难了。但如果列出“简述苏轼生平”“苏轼怀的是什么古”“豪放词的风格特点”等题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2.占有大量材料

要搞研究,必须占有大量的材料,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量和阅读量我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我们知道对于十几岁的孩子而言,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差,要他们一直保持对某一事物有高度的热情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你必须时时变换新形式,“玩”出新花样。所以我们经常举行“古典诗词配乐朗读赛”“古典诗词背诵比赛”等活动就能够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古典诗词的热情。其次,对于课外阅读尽量去给他们提供机会,保证时间,我们要做到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保证每人每周有书可读,并且尽量给予指导。我除了指导学生看一些有特色的书籍外,还指导学生带著问题去读。如在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指导他们去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爽朗,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但思想上又常充满矛盾,失意时仍不绝望,而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几首游记的诗中是怎样写他这种思想的?如在同学们研究苏轼时,我指导他们去看《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放逐与回限归》(洪亮著)等书,并提出问题如:苏轼为什么屡遭贬谪,苏柳词有什么不同……

3.筛选材料

经过长期的阅读,背诵训练,学生在研究问题时,脑子里有了丰富的材料,可是选取什么材料用在文章里呢,学生有的举棋不定,有的则进行材料的堆砌。所以如何筛选材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有一个学生想写苏轼词豪放中的婉约,刚开始时不知如何下笔,后来经过“深思熟虑”后,从苏的身世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写到他的豪放,最后才写了豪放中的婉约,且没有重点。经过我的指导后决定,应该把重点放在“豪放中的婉约”上,其它部分可略写也可不写,并指导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蝶恋花》等词中去找论据。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写中秋怀念亲人,写这在以前词中已经是不多见的了。作者“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实际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一切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人们的普遍苦闷。作者面对无限的江山,悠悠的历史和有限的人生,只能用“人生如梦”来聊以宽慰,或者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永远不能解决的人生之谜。词的抒情达意,由一些吸引人的形象来体现,如“琼楼玉宇”的纯洁情景,“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在真挚细腻之中,格外显得凝重和淳厚。这首词将抒情、写景和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向往。婉约中又不失豪放词风。

其次,我要求他们在写作前列出提纲,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是筛选材料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在写“李煜词的特色”一文时,就不能下笔就写,大至提纲应列为:首先要有一个总述;其次,前期词的特色;然后,后期词的特色;最后加以总结。提纲写好后,就其纲领收集有代表性的篇章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把这篇文章写好。

4.形成论文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行文的规范,所引用的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什么时间,哪里出版等,要在文后注释: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成文,不能人云亦云,只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多级选择得出的结论,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就是难能可贵的,我就会给予一定的鼓励。

如在学生研究苏轼时说,苏轼是一个深陷政治漩涡的大文豪,曾因才而飞黄腾达,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认为苏轼的屡遭贬谪的曲折一生,皆是因为小人嫉妒他的才华导致的。“苏轼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这使他在当时的作家中间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从而形成文坛上领袖的地位”[3]。作为文学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文学流派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有他的道理,可是这一原因并非主要原因。苏轼其实只是一个小地主阶级转向大地主阶级的封建士大夫,这种特殊的阶级地位才是一系列矛盾的根源。正是由于处在这个特殊的阶层,他既反对新党,又不赞同旧党,仕途始终徘徊在新、旧两党之间被迫害不断;他既不同意大刀阔斧地改革,又曾提出了一些富国强兵的改良办法,他一方面要求维护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并对人民有一定的同情,另一方面也不愿触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些世界观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自己的不幸,屡遭贬官。虽然这些原因学生看不到,但也不能因此而抹去前面这些观点,应给予鼓励,以不断强化他们的信心与动力。

四、经验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以获取知识为目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断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了文化底蕴,也渐渐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普遍得到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中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状态,不断引起理解,认识、探索、发现和表现的欲望,也让他们尝到了科学研究的苦涩与甘甜,同时对他们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上也有很大帮助。而且在思考、讨论、交流问题的过程高职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了,他们不仅自己主动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同学学习,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形成一种平等、友爱、真诚、合作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

探究性学习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推而广之,对整个教育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初中探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8页。

[2]钱梦龙:《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第4页。

[3]宗韦:《明月与大江 ——从两首诗解读苏轼》,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11期。

[4]许汉:《古诗词教学的创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课例讲评》,黑龙江教育,2006年,第Z2期。

(何崇见 江苏徐州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221116)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