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一场由表及里的渗入历程
2018-01-04王小东
王小东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象、幽深优美的情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内容的学习应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应该紧扣古诗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突显古诗独有的味道,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不断发展。笔者以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揭题,整体诵读,感知韵律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不仅仅在于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更在于其音韵之和谐、节奏之鲜明的特点。因此,教师就应该紧扣解题以反复诵读的方式,真正地走进文本,感受诗歌外显形式的独有特点,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如在揭题时,教师依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分别拓展了《春晓》《小池》《山行》等描写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古诗,然后进行引领性地过渡:那冬季在古诗中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从而顺势揭示柳宗元的《江雪》。
古诗中很多语句如果将意思拆解开来,就会意蕴顿失,加之诗歌语言独有的韵律感,就决定了应该在深入学习之前,引领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诵读:一读,正确流利,消除生字障碍;二读,竖线标注,读出五言绝句独有的节奏感;三读,师生配合、同桌配合朗读,在相互学习、彼此对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
反复诵读可以对古诗词多次思考并促使对内容的理解深化,这也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只有在读中才能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只有在读中才能为理解诗歌大意、深入诗歌意境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奠基。
二、理解,深入悟读,感知画面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诗歌内在意境的营造就是通过鲜活可感的画面呈现出来的。因此,诗歌的教学就应该紧扣诗歌语言中独特而典型的景物,引领学生在准确把握、深入探寻的过程中感知文本资源所形成的画面,让学生在辨析品味的过程中穿越画面直抵诗歌的内核。
如在教学《江雪》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山、鸟、径、人”等灵动而实实在在的事物,提炼出“漫天飞雪”的画面;紧扣“飞绝、踪灭、孤舟”等词语感受冬天独有的孤寂画面;引领学生抓住课文“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词语,学生眼前会浮现出一位老人家在寒冷天气下的江边独自垂钓的画面。这三幅画面的提炼,不仅仅是契合学生认知规律下的画面感知,同时也融入了诗歌理解、意境探寻等思维活动。在践行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品读辨析的方式,将学生的内心交付给诗歌,将思维意识浸润在诗歌意境之中,从而形成鲜明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诵读为主线,在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核心词语,在诵读中想象诗歌语言的画面,逐步对文本隐含的深意加强把握,感悟诗词深刻的内涵。
三、悟情,细致品读,感知主题
诗歌的教学,理解诗意、感知画面是基础,但绝不是认知的全部,更要在懂诗意、知画面的基础上明确诗歌主题的方向,促发学生对诗歌的感知逐步向深处迈进。
如在教学《江雪》时,学生已经懂得了诗歌的基本大意,提炼出诗歌内在画面,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渲染引导:“同学们,茫茫大雪覆盖了所有,一切皆消失了,可是我们却在江边看到一位老人独自一人在垂钓。如果你是这位钓者,你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在这一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深入诗歌时所关注的内容已经不再是诗歌语言的表层,而是逐步深入到诗歌内核深处,对诗人内在情感进行深入体验。在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诗词中所展示的若干词语散发出种种 “凄凉”;有的学生从诗歌的画面入手,与诗人内心形成对话,真正走进了诗人“千万孤独”的内心世界。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及时向大家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作者写这首诗词时的心情。作者21岁考中进士,恰逢国家政治环境较为黑暗之时,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想励精图治向黑暗与腐败宣战,结果遭到当朝皇帝及权臣激烈反对甚至是迫害,被贬至较为偏僻的永州。自己满怀报国利民的抱负却难以施展,难觅知音自然极为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所写。教师紧扣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辩论:那个渔翁在如此寒冷而寂寥的冬天,为什么要坚持在江上钓鱼呢?难道不觉得冷吗?这一教学活動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将诗词与配套拓展资料对接、整合,学生了解了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是他的真情流露,更表现了作者面对逆境顽强且不屈的可贵精神。
俗话说:诗言志,词传情。诗歌教学绝不能让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诗歌意思的表层,而要多从诗歌的画面、意境和诗人的资料入手,为学生开掘多种深入诗歌内核的渠道,实现从意思到画面,从画面到意境,从意境到志向的逐层升级,为学生解读诗歌能力的有效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海安镇胡集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