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口语与书面语言

2018-01-04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书面语言书面语书面

叶水涛

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口头与书面的表达。然而,作为民族母语的教学,不可忽略的还有文学艺术的熏陶、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文化的传承等重要任务。

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下的定义,一直被认为是语文的经典解释。在中国古人的论述中,“文”指书面语言,“言”指口头语言;一为文字,一为声音。在中华文化的语境里,“语文”是文史哲的统一,而非仅为口语与书面语的统一。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实质是两种书面语言之争。白话虽接近口语,却不是口语。胡适说:“作文如说话。”又说:“话怎么说,就怎么做。”任白戈说:“再也没有听的语言和说的语言的区别了。”

当时如此主张,是为唤起民众、开发民智,着眼点是语言的工具性应用,旨在让汉语成为一种言文统一的大众语。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我手写我口”,主张儿童作文“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这种写作教学的主张看似很有道理,也切近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定义,然而却包含着某种偏颇与隐患。

朱光潜先生认为“作文如说话”是带有语病的口号,他说:“我们尽管用白话,作文并不如说话。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文都比较粗疏;写作时有斟酌的时间,思想和语文比较缜密。头一点是用字。说话的用字比较有限,作文用的字比较丰富。一篇寻常的对话,如果照实纪录下来,必定有很多不精确的字。其次,语法组织。通常谈话不必句句讲语法,句句注意到声音节奏,反正临时对方可以勉强懂得就够了。至于作文,我们对文法及声调不能不随时留意。所以‘写的语文和‘说的语文在各国都不能一样。”

朱光潜先生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但不赞成将书面语与口语混为一谈。书面语与口语不一致是否为一种需要克服的缺陷呢?鲁迅先生指出:“语文与口语不能完全相同;讲话的时候,可以夹杂许多‘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其实并无意义,到写作时,为了时间、纸张的经济,意思的分明,就要分别删去的。所以,文章一定比口语简洁,然而明了。有些不同,并非文章的坏处。”显然,鲁迅先生认为“语文”优于“口语”。今天,语文之所教所学,固然应该关注口语的表达,但重点却在更为简洁规范之书面语言的习得。我们平常所说的在生活中学语言,也并非指教学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更非学校语文教学的口语化。

胡适等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特别迷恋“说话”,并认为中国文学在古代是言文一致的。对此,鲁迅先生表示怀疑:“我的臆测,是以为中国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的,大原因便是字难写,只好节省些。”语言学家李锦熙认为,在古代书写材料十分稀缺珍贵的背景下,不可能委婉曲折地写出语文合一的东西来。只能“省一句是一句,省一字算一字;改复词为单词,化散文为韵语”。口语与书面语合一的主张,显然缺乏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更达不到二者的统一。汉语不同于外语,语文学习的第一个障碍是汉字,横亘在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之间的也是汉字。那么,是否识得足够的汉字便可以得心应手地书面表达呢?事实证明并非如此。那么,汉字是否完全是消极的因素,该走向拼音化呢?历史同样地证明此路不通。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汉语是民族精神之魂,民族母语的道德文章互为表里,文以载道、审美陶冶尽在其中。刘勰《文心雕龙》云:“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这主要是指书面的语言。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三文、三美是漢语的美学特点,也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教育的要旨在立德树人,在弘扬民族文化。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品读经典,并浸润其中得到心灵的陶冶。语文教学不能简化为工具性应用能力的培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面语言书面语书面
书面表达之叙事描写类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书面表达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