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建筑60秒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

2018-01-04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7年12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教育

栏目主持:叶扬

改进建筑60秒
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张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ZHANG QiDean,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多年来,从学建筑、做建筑、教建筑、研究建筑,到今天要说的改进建筑,似乎成就了一篇完美的五步曲。感谢《世界建筑》给我这样一个思考如何去改进建筑的机会。

首先,从最实在的说起,我们说建筑应该是接地气的,就是指房子应该是从它所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不接地气的房子那是“天堂”,那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面对当前的建筑创作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曾经的初衷。地域环境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生活需求,这依然应该是我们创作的起点……

同时,房子是盖出来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是说出来的或者是吹出来的。改进建筑还要改进建筑学之文风,向从实践出真知的建筑师学习。我们都知道,来自于实践的理论才能进一步去指导实践。

再有,建筑学是随时代发展的。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新发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建筑学,同时社会发展中所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还有新需求也对建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学的改进或说建筑学的演化,一方面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启发,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对“建筑到底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重新审视的指向,就是建筑学的改进。□

杜春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DU ChunlanDean, Professor,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建筑教育的本体与延展

建筑教育是一个非常热门而时尚的话题。我今天主要是讲一个问题3个方面,涉及到建筑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问题。

首先来看建筑教育的本体。传统的建筑教育强调手上的技法和对空间的认知,这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东西,但是面对诸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等这些不可避免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应对要有充分的准备。在课程体系、认知体系当中,甚至在学科包容度上面,需要打开禁锢的东西,要有包容性和多元性,这是我们建筑教育的胸襟和格局。

建筑教育需要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它的延展性方面。以前说到延展性,都是理解的往后向度的延伸和展开,但是我今天说的延展性是往前的预习和准备,就是在进入建筑教育之前的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的过程往前提,教育的对象也要从专业人士扩大到全社会的大众认知,这样就有可能使得人们在进入到大学建筑教育之前已经有了知识的储备;只有把对建筑基本知识的认可,融入到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当中,才能够让建筑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一个方面是关于建筑教育的出口。随着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更大化诉求,建筑教育将要迎接两个趋势,一是知识结构体系的立体化诉求,使得外部知识结构渗透、沁润到建筑教育本体;二是建筑教育能够打破画地为界的固有模式,而成为多种就业需求的高端素养课程;现在已经看到,在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建筑教育的学子,走上了不同的岗位,甚至出现了跨界,而且在其他领域还做得非常好,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未来建筑教育应该更加需要坚守教育本体的气质,同时又要更加具有包容和多元的胸怀。□

古典建筑语言The Classical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作者:约翰·萨莫森/John Summerson出版:The MIT Press, 1963

城乡中国作者:周其仁出版:中信出版社,2013

将建筑比拟为语言是17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学的一个传统。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这一比拟在西方一时显得有些过时。特别是维特考尔(Rudolf Wittkower)的《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则》一书在1949年的出版更促使人们将对建筑历史问题的关注,从形式语言转向设计原则,从现象转向思想。但1960年代后,意识到建筑“交流”的重要性,又有以语言为类比的建筑著作问世。其中如载维(Bruno Zevi)的《现代建筑语言》和詹克斯(Charles Jencks)的《后现代建筑语言》。正如载维所认可,重启这一议题的人是英国著名建筑史家萨莫森爵士,他的《古典建筑语言》就是一个重要代表。该书在出版后的25年里,重印竟多达14次。全书共6章。前两章关于“语汇”和“语法”,后4章关于这套语言的发展。

第一章“古典主义的基本成分”介绍了经由维特鲁威(Vitruvius)、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和赛利奥(Sebastiano Serlio)定义的5种“柱式”及其基本构件组合。第二章“古典时代的建筑语法”以罗马大斗兽场为例介绍了多种柱式的重叠组合关系、柱式与拱门比例的制约关系,以及柱子与墙壁的结合关系和柱距(Inter columniation)所体现的立面节奏感。第三章“16世纪的建筑语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和帕拉蒂奥对古代的继承、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二是赛利奥(Sebastiano Serlio)、裘利奥·罗曼诺(Giulio Romano)、米开朗琪罗等人对古典“语汇”和“语法”的变形与突破,即后世史家所称的“手法主义”。第四章“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修辞”介绍了从“手法主义”发展而来的“巴洛克”风格,——一种“建筑修辞”。其中有米开朗琪罗对巨柱的使用、维尼奥拉(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用光与影设计立面,以及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波若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建筑所表现的动感。他还试图以圣彼得广场、卢浮宫、布兰希姆宫为例说明巴洛克与“手法主义”的区别。他称“巴洛克”为“有说服力的”修辞,即“有力地、戏剧性地运用了建筑的古典语言”。第五章“理性和考古学之光”介绍了17世纪以后意大利之外的建筑家们对古典建筑语言的研究。这一方面是法国理性主义学者对古典语言合理性,即“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论证,另一方面是英国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对“无污染的源头”希腊的建筑的考古学研究。而这章最后介绍的是英国建筑家索恩的探索:即他对柱式的抽象化,它代表了建筑的新自由,但也标志着希腊复兴的终结,乃至建筑语言的历史结束。在第六章“古典进入现代”,作者试图回答20世纪建筑革命之后,当形式问题让位于技术和工业化问题之后,建筑所遇到的一个问题:建筑的“语言”在哪里?为此他简单地回顾了现代建筑的历史,其中包括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建筑在形体上的几何关系,维奥莱-勒-迪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通过研究哥特建筑所提出的结构理性思想。不过他最重视的还是贝伦斯设计的柏林通用电器公司汽轮机车间“山花”和钢柱柱廊所体现的古典意味,以及佩雷现代风格的海军工程兵站对“柱式”的再现。他提到格鲁皮乌斯“没有失去古典柱式和对称的感觉”,但更欣赏柯布西埃,说他是“最有古典思想的人之一”,——一方面他摆脱了贝伦斯和佩雷依然恪守的古典框架,另一方面他通过建构“设计基本尺度”,在工业标准化的前提下实现了古典建筑所追求的“各部分的和谐”。

在书中作者没有介绍与建筑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但他从形式演变的角度,以简洁的篇幅和浅显的文字勾勒了西方古典建筑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到早期现代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本书对于希望迅速了解这一体系建筑专业本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理想读本。□(撰文:赖德霖,美国路易维尔大学教授)

在学术界,周其仁老师以善于调研著称。很多知名学者在不同场合,都表示了对周老师这项“基本功”的由衷赞叹与佩服。《城乡中国》 这本书,也忠实地反映了这种“接地气”和理性的风格。

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别,已经是举世瞩目的话题。我个人读《城乡中国》的最大感受,是发现原来自己脑子里关于城乡二元社会的理解竟然是简单化和情绪化的。城乡差距这么大,农民生活这么苦,当然不合理,当然要改变。周其仁老师并没有推翻这个现实,也没有拒绝这个态度。不过,他通过一个个详细的案例调研和思考,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为理性和客观的理解。

城乡二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是以苏联老大哥为榜样的,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点其实也好理解。一是因为当时苏联的国际地位如日中天,让我等后起步的小弟们马首是瞻。二是从1840年算起的100年时间里,中国可以说是被列强们“打怕了”,急切想发展国防工业,而国防工业也基本上都是重工业。重工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需要太多劳动力。中国政府采取了剪刀差方式,低价收购农产品,再低价销往城市和工厂,以尽量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当时的城市化率很低,这种用大量农业人口来养活少量城市和工业人口的系统,不会有大问题。与此相配套,我们国家也开始实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统购统销和户籍制度,成为防止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源自由地流向城市的壁垒。

这个模式对发展重工业确实起了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和工厂人口开始有了新的需要。是人就会生病,所以要有医院。孩子出生,要有幼儿园,再过几年得有小学,然后是中学。工人年纪大了要退休,所以还得管养老。这些福利都是农村里的人没有的,它们逐年增加,城乡的差别也由此累积。

后来我们终于搞明白,重工业终究不是自己的长项,而应该根据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改为发展更有利于发挥人口优势的轻工业。在发展轻工业阶段,户籍制度也得到了延续。随后我们又发现,户籍制度对于提高中国轻工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是有用的。这是因为,轻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户籍制度可以让各地政府和企业不必负担相当一部分劳动力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支出,从而降低了制造业的整体成本。于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等到有一天大家突然意识到城乡差别是一个现象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一个很不好解决的难题。为什么不好解决?因为城市和工厂里已经上去了的福利,是不能往下拉的。而中国又太大,农村人口太多,政府也没能力在短期内把他们的福利提高到跟城市一样的水平。

梳理了城乡二元制度的历史演变,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在现阶段还要维持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总会有起伏。经济好的时候,工厂用工需求旺盛,农民进城很容易找到工作。经济不好的时候,在乡下还有土地的农民们就可以回家——种不种地其实不那么重要,主要是避免了短期内失业人口在城市里聚集的现象,从而不会将经济危机转化成政治危机(关于这一点,读者们还可以去读温铁军老师的《八次危机》)。

城乡壁垒的僵局又该怎么破呢?周其仁老师还是回到实地调研。中国这么大,在好些地方其实已经在做探索了。这部分的案例,大概是整本书里最为精彩的部分,有“血战到底”的成都郊区模式,有“增人不增地”的贵州湄潭模式,有“逼出来”的增减挂钩模式……想要了解周其仁老师对这些模式的分析和结论,还是请读者们回到 《城乡中国》 这本书吧。□(撰文:罗德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董功DONG GongB.1972,北京,中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直向建筑主持建筑师B.1972, Beijing, ChinaMArch., Illinois University Principal, Vector Architects

范路FAN LuB.1978,江西, 中国清华大学博士清华大学讲师B.1978, Jiangxi, ChinaPHD., Tsinghua UniversityLecturer, Tsinghua University

冯路FENG LuB.1974,江西,中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无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B.1974, Jiangxi, ChinaPHD., University of SheきeldPrincipal, Wuyang Architecture

奥马尔·甘地Omar Gandhi多伦多,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硕士奥马尔·甘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Toronto, CanadaMArch., Dalhousie UniversityPrincipal Architect, Omar Gandhi Architect Inc.

西尔维娅·贾梅塔Omar GandhiB.1991,都灵,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硕士B.1991, Torino, ItalyMArch., Politecnico di Torino

胡安·赫尔曼·瓜尔达蒂Juan Germán GuardatiB.1971,罗萨里奥,阿根廷毕业于国立罗萨里奥大学胡安·赫尔曼·瓜尔达蒂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B.1971, Rosario, ArgentinaGraduated from Universidad Nacional de Rosario Principal Architect, Juan Germán Guardati Arquitecto

罗曼·伦齐Román Renzi胡安·赫尔曼·瓜尔达蒂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Principal Architect, Juan Germán Guardati Arquitecto

何可人HE KerenB. 1970,浙江,中国圣母大学建筑学硕士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B.1970, Zhejiang, ChinaMArch.,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PHD. Candidate,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ViennaAssociate Professor,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B.1947, 布雷默顿,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学学士曾就读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B.1947, Bremerton, USABArch.,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tudied at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Principal Architect, Steven Holl Architects

胡戎叡HU RongruiB.1964,武汉,中国清华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B.1964, Wuhan, ChinaPHD., Tsinghua University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康锦润KANG JinrunB.1979,甘肃,中国南京工业大学硕士淮阴工学院讲师B.1979, Gansu, ChinaMArch.,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ecturer,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陈萍CHEN PingB.1982,泾阳,中国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淮阴工学院讲师B.1982, Jingyang, ChinaMArch.,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TechnologyLecturer,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王卓男WANG ZhuonanB.1968,天津,中国天津大学学士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B.1968, Tianjin, ChinaBArch., Tianjin UniversityAssociate Professor,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隈研吾Kengo KumaB.1954,横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博士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东京大学教授B.1954, Yokohama, JapanPHD., Keio UniversityPrincipal Architect,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Professor, T he University of Tokyo

胡恒HU HengB.1972,湖北,中国南京大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B.1972, Hubei, ChinaPHD., Nanjing UniversityProfessor, Nanjing University

李虎LI HuB.1973,抚顺,中国莱斯大学硕士OPEN 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B.1973, Fushun, ChinaMArch., Rice UniversityFounding Partner,OPEN Architecture

黄文菁HUANG WenjingB.1973,安阳,中国普林斯顿大学硕士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B.1973, Anyang, ChinaMArch., Princeton University Founding Partner,OPEN Architecture

李冀LI JiB.1972,岳阳,中国清华大学学士原地(北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建筑师B.1972, Yueyang, ChinaMArch., Tsinghua UniversityFounder, Chief Architect, Origin Architect

卢汀滢LU TIngyingB.1992,武汉,中国天津大学学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B.1992, Wuhan, ChinaBArch., Tianjin UniversityMArch. Candid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弗朗西斯科·艾利斯·马特乌斯Francisco Aires MateusB.1964,里斯本,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学建筑师文凭艾利斯·马特乌斯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B.1964, Lisbon, PortugalArchitect,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LisbonFounder, Principal, Aires Mateus Arquitectos

维尼·马斯Winy MaasB.1959,斯海恩德尔,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双硕士MVRDV主持建筑师、主管B.1959, Schijndel, the Netherlands Two masters, Delft University ofTechnologyPrincipal Architect, Director, MVRDV

雅各布·凡·里斯Jacob Van RijsB.1964,阿姆斯特丹,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荣誉硕士MVRDV主持建筑师、主管B.1964,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Master of Architecture with Honour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Principal Architect, Director, MVRDV

娜塔莉·德·佛里斯Nathalie de VriesB.1965,阿平厄丹,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荣誉硕士MVRDV主持建筑师、主管B.1965, Appingedam, the NetherlandsMaster of Architecture with Honour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Principal Architect, Director, MVRDV

青锋QING FengB.1977,四川,中国爱丁堡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B.1977, Sichuan, ChinaPHD., Edinburgh University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B.1956,茨城,日本日本女子大学硕士妹岛和世+西泽立卫/SANA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B.1956, Ibaraki, JapanMArch., Japan Women’s UniversityFounder, Principal, 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 / SANAA

西蒙·昂温Unwin SimonB.1952,英国毕业于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任教于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邓迪大学名誉教授B.1952, UKGraduated from Welsh School of ArchitectureTeaching at Welsh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Cardiff UniversityEmeritus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Dundee

王昀WANG YunB.1962,哈尔滨,中国东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建筑大学ADA研究中心主任B.1962, Harbin, ChinaPHD., The University of TokyoAssociate Professor, Peking UniversityChief Architect, Atelier FrontiDirector, ADA Centr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张路峰ZHANG LufengB.1964,唐山,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B.1964, Tangshan, ChinaPH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朱捷ZHU JieB.1971,上海,中国同济大学学士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B.1971, Shanghai, ChinaBArch., Tongji UniversityPartner, Principal, Atelier Archmixing

庄慎ZHUANG ShenB.1971,江苏,中国同济大学硕士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B.1971, Jiangsu, ChinaMArch., Tongji UniversityFounding Partner, Principal, Atelier Archmixing

曼努埃尔·艾利斯·马特乌斯Manuel Aires MateusB.1963,里斯本,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学建筑师文凭艾利斯·马特乌斯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B.1963, Lisbon, PortugalArchitect,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LisbonFounder, Principal, Aires Mateus Arquitectos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胖胖的“建筑师”
题解教育『三问』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