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折叠自行车从军记Folding bike in army

2018-01-04隆猫

中国自行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斯太尔马匹车架

文/隆猫

折叠自行车从军记Folding bike in army

文/隆猫

军事科技是技术进步的发动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军事技术的提升始终摆在前列。围绕军事斗争,人类所能想到的大部分最顶尖的科技,都率先在军事领域进行运用。今天众多高科技产品的祖宗也大多跟军事技术脱离不了干系,如互联网技术、无线网络、喷气式客机,都是军事科技在民间运用的结果。19到20世纪之交,正是机械技术大规模改造世界的伊始,自行车也因机械制造进步而兴,步入军民两用的范畴。

战场转运在任何时代都是个难题

工业革命伊始,以蒸汽机的运用发端,火车提高了部队运转的效率,大规模部队的机动随着铁轨的延伸将以前按月计算的移动距离,缩短到数天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的铁路距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借由铁路运力,从不同地区之间调拨部队已经变得相对便捷。和今天的部队远距离机动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即便现代陆军装备了大量的坦克、步兵战车以及各式各样的轮式车辆,远距离调动——比如跨省,仍旧依赖于铁路。

今天,陆军部队从甲地调入乙地进入战场的阶段,通常是由陆军装备的各式机动车辆完成,这种靠机械车辆进行战场机动的部队,称之为摩托化部队(注意不是一群骑摩托车的军队)。然而在古代,除了骑兵,其他兵种这个阶段只能由士兵的双腿完成。如果能让每一个士兵都能拥有相当于骑兵的战场机动力,那将是战场指挥官梦寐以求的能力。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颇为奢侈的兵种,即便进入火器时代,当陆军士兵大量装备后膛枪,蒸汽火车开始用于军队的长距离机动的时候,普通士兵的战场机动力和冷兵器时代并没有什么不同,在各种汽车和装甲车辆还未成熟之际——仍然需要依赖步兵的双腿。

自行车登上战场

诞生于18世纪的自行车,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科技产品,最早的自行车原型在一出现时,就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机动能力——在颠簸不平的乡村道路上,在缺少踏板、链传动机构的情况下,实现每小时13km的速度。因此,自行车在军事上的潜力,获得了当时欧洲各国军队的青睐。

而自行车从诞生之日起,瞄准的目标就是能替代马匹。马匹在欧洲的各个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亚洲多使用牛不同,欧洲的耕地大部分是由马来完成的,在耕地之余,马匹也用做交通之用,不仅可以乘骑,还可以拖拉马车。骑兵曾经在近代战争中依然保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显而易见的是,骑兵部队的固有缺点始终存在。

对旧陆军而言,骑兵是个“奢侈品兵种”,马匹对饲料的消耗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还需要有专门的马厩,以及负责照顾马匹的人。打仗就是打后勤,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军队自然开始移情别恋,和马匹相比,自行车对后勤的要求几乎等于零。而装备了后膛步枪的自行车兵,机动能力反而占优。Charles Minthorn Murphy,被称为“Mile-a-Minute Murphy”全世界第一个在一分钟内完成一英里骑行里程的人,他跟在一列火车后面创造了当时人力驱动交通工具的最快纪录。

种种事件都表明对于军队而言,自行车是一种远超马匹的工具,士兵使用自行车在相同时间里行驶的路程超过马匹。即便在19世纪末那样糟糕的路面环境下,普通人一天的骑行里程也可以达到100km,而骑着马匹的骑兵骑行同样里程,会累得走不动路。步行的步兵,强行军60km后基本就丧失战斗力了,而自行车兵则不同,骑行100km后仍然有能力扛枪作战。不仅如此,自行车既不需要饲料也不需要马厩,也不会因为马匹嘶叫暴露自己的位置,更无须进行打扮装饰。即便是下车战斗,自行车兵投入作战状态的转换时间 也少得多,在骑兵队伍中,每3~4个人投入地面战斗时,就需要抽调一个人去控制马匹,而自行车完全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如果自行车挨了子弹,只需要进行维修即可,马匹可能死亡或者受伤,对于需要遗弃的伤马,枪毙它们也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

即便如此,军队中的保守势力对自行车投入战斗部队仍然心存疑虑。在19世纪末期,英、法、德、美等国纷纷将自行车投入到通讯部队进行使用。在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布尔人组建了自行车“猎人侦察队”,战术灵活的布尔人凭借自行车机动灵活的特点,与战术呆板的英军周旋,这让英军不胜其烦,甚至以1000英镑每人的价钱悬赏这些自行车“猎人”。由此,自行车在军事上的应用范围无疑得到了大大加强,在这以后,各国军队都开始尝试组建武装自行车部队,用于侦察、通讯联络这样的作战任务。

对于远东人士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场令人费解的事情。费迪南大公被塞族青年刺杀为什么变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笔者小时候一直傻傻弄不清。但不要紧,从军事科技角度去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充分发现战争对科技树的发展有多大的促进力度。以1914年7月28日作为开战的起始时间,1918年11月11日作为终止时间算,短短4年,陆地战场的战斗模式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堑壕、铁丝网再加上机关枪,将战场变成了绞肉机。骑兵在这种环境下简直没有生存可能性——在地雷、铁丝网、堑壕密布的阵地里,加固工事里的机关枪虎视眈眈,想要从任何一个方向突破阵地都等同于自杀。

但是非常遗憾,在骑兵没落之前,自行车并没有取代骑兵,尽管在诸多事实上证明自行车比马匹更优,但以内燃机驱动的交通工具发展更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行车兵承担了通讯、侦察,以及山地步兵的工作,在还没有机械化概念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步兵在战场上的机动方式基本靠腿,而在多山的欧洲地区,法、德、意因为地形原因都组建了山地步兵。随着战争的加剧,自行车由于独 特的隐蔽性,成为通讯兵、侦察兵以及山地步兵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山地步兵需要带着自行车登山,有很多无法骑行的地形需要克服,传统自行车在这些极端情况下的表现并不好。一个士兵在作战状态时,需要携带的东西很多,除了武器,还需要携带若干基数的弹药、口粮、药品、饮用水等。而士兵除了肩扛和背负,就没有更多可以承载之法了。折叠军用自行车正是因此研发。经过折叠的自行车,可以比较轻松地背负,去穿越那些难以骑行的线路。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枪杀。这次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奥地利的斯太尔M1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的自行车厂都研发了各自的折叠自行车,它们也可以认为是现代折叠自行车的鼻祖。奥地利所装备的折叠自行车来自于意大利人Rossi的设计,奥地利RKM部门(相当于我国总装一类的机构)在测试了两台来自Rossi的折叠车后,相当满意,将产品交给斯太尔(就是现在奥地利闻名遐迩的军火制造商)和Styria Fahrradwerke进行开发。时过一年,在1907年,两家生产商都向RKM提交了相应的产品,并对原设计进行了一些修改,例如不太合适的传动比,以及携行装置的改进。斯太尔的版本从1910年生产到1916年,所以型号是M10。是一台轮径28英寸,车架和车把可折叠的固齿自行车。

一支枪穿过Waffenrad的logo是当时斯太尔所使用的商标之一,并且被蚀刻在车架的上管,而头标则是推车人——这一头标使用的历史相当久远。这台车使用的曲柄、中轴系统都是斯太尔的,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评价当时的斯太尔产品也不落后,大幅镂空的牙盘通过3颗螺钉固定在曲柄上,中轴轴心是方孔结构,外挂式轴承。现在最新款Shimano套件仍然在使用类似的结构。

与现在我们常见的小轮径折叠车不同,这台“大型”折叠车的车把是可折叠的。车架的上管和斜管通过两颗可用手拧紧的螺栓进行固定,可想而知这个结构需要相当的加工精度。车把也是,通过螺栓可以将其组合。没有线管来控制刹车,刹车系统比起现在的设计来说就粗糙得多了,用一根直杆下安装的胶皮直接作用在车轮上,轮胎不是充气的形式——军用车为了勤务性需要放弃舒适性,刹把是一整根弯曲加工的钢棍,这套车把刹车系统是Rossi-Melli的专利设计,从折叠状态到展开,都不需要调整刹车的任何零件,在没有钢缆控制刹车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个精巧的设计。

座管处有两条用于背负的皮带,如果在背负状态时,可以将两条皮带挂在肩带上进行固定。在平常骑行状态中,横梁有一个专门的挂钩用于这两条皮带的归置。斯太尔M10折叠起来比较薄,尽管轮径大,但背负起来并不困难。

法国的杰拉德船长

法军装备的这款“Captain Gerard(杰拉德船长)”从外形上看更具有一丝古典风味。这款车的年代更为久远,是1895年由法国陆军中尉Henry Gérard和实业家Charles Morel共同发明的。这款车在当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法国销量很好,随后俄国和罗马尼亚也采购过这款车。两人因为专利原因并未达成一致,并且造成了后来的财务危机,最后不得不将专利出售给Peugeot(就是现在的法国标致),该车从发明之日起,一直生产到1914年,在1920年又复产过。这也是一台固齿自行车,26寸轮径,和我们常见的钻石型车架不同,“Captain Gerard”车架采用两根斜管从中间切开的方式进行折叠。当车架的两根斜管组合到位时,再滑动套管盖住折点,拧紧螺栓进行加固。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折叠机构笨拙但外形却不失优雅,大概这就是法式浪漫的特点了。

如果以今天人体工程学的视角去评价“Captain Gerard”,绝对谈不上什么Fitting合理性。可以调整的座高无法掩盖蹬踏角度的不合理性,车座位置距离五通实在是有点远,发力的角度差,因此蹬踏效率会低一些。同样,“Captain Gerard”的刹车系统采用胶皮蹭实心胎的类型,跟斯太尔M10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没有Rossi-Melli专利加持,车把自然是不可折叠了,但立管可以不用工具进行拆卸组合,这样就不会因车把的问题影响背负。车架上附带了一条长长的皮带,在折叠后用来捆绑防止车辆散开。这样原始的设计当然和现代折叠车比不了,但总体而言相当有效。

意大利的“神枪手”

意大利人的折叠车是由Bianchi(即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安奇,国内起外号便池是也)操刀设计制造的Bianchi Bersaglieri,意大利作为一个有着光辉自行车设计制造历史的国家,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大把高端自行车品牌在手。这台车采用了24寸轮径固齿,轮胎也是实心胎。车架折叠机构与斯太尔M10类似,不过采用了一个更加方便的解锁机构,和斯太尔那种需要对准螺孔才可以固定的方式相比更加便捷。Bersaglieri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就是神枪手的意思,装备此型车的步兵战时正是在阿尔卑斯山脉参与作战任务。

这辆车的刹车系统比斯太尔M10和Captain Gerard高级多了,毕竟是1915年开始生产的车型,通过硬连杆控制的钳式刹车,着力点在轮圈上,在泥泞环境下,会比蹭车胎的方式好得多了。全车最有特点的部分是带有前后避震装置。也许意大利的道路更为颠簸,或者是因为轮径小的缘故,Bianchi Bersaglieri前后轮都带有小行程的避震系统。后避震方式与美国当代Moots YBB山地车架很像,后叉采 用钢片与五通相连接,后上叉有一个小的避震杆,前叉采用跷跷板结构的避震装置,共同组成了这套全避震系统。

原车的携具设计也很有特点,利用车架中间的空间设计的三角形帆布货仓,用于士兵放置弹药、食品等物资非常方便。

三强鼎立各有所长

三台车的大小很有意思,从北向南,欧洲人的平均身高也是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而这三个国家的军车选型,轮径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 排列。斯太尔M10偏重 ,将近20kg,折叠起来是最不容易的一种,但巧妙的车把折叠算是加分项,所有的零件都很紧凑,有着简约的机械美感。Captain Gerard重量有15kg,只需要打开套管的锁定螺栓,将其拉开就可以操作了,繁复的框架和与众不同的折叠机构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是法国人的设计。Bianchi的折叠机构设计成熟得多,锁定机构很易于操作,毕竟时间排在最后,有很多相对成熟的技术可供选择,但也因为Bianchi考虑的东西最多,也造就了它最大的体重,三台车里它最重——略超20kg。

实际上,这三款军用折叠自行车的装备数量并不多,在执行通讯、巡逻这类任务中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斗经历。Bianchi所装备的意大利山地自行车兵团被称为Bersaglieri,他们出没于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地区,在那些陡峭的岩壁之间开凿的道路中骑行,娴熟的骑行技巧被英国人所称道。有充气轮胎和自由飞轮版本的Bianchi只配备给军官使用,而普通的自行车兵装备的是实心轮胎和固齿飞轮,显然对士兵的技巧要求更高一些。这支部队并没有维持太久,1916年他们被编入预备队,并且在Casara Meata地区的作战中全部被俘。

需求便是发展的动力

军用折叠自行车的开发目的,完全是因为便携背负的需要,使得自行车能够让士兵在不需要复杂后勤给养的条件下,赋予其强悍的机动能力。以低廉的装备价格,获得安静、易于维修保养的优势,在折叠背负的状态下拥有无限制的穿越能力而适用于众多辅助性作战环境。这让军方上层充分认识到自行车的军事价值,在后来的伞兵兵种里,自行车几乎成了伞兵们的标准装备。折叠技术直到十几年后的二十世纪20年代才应用到小径折叠车,当人们对空间利用的要求提高,才催发了现代折叠车的进步。

回顾从前,即便是我们今天所骑的折叠自行车,依然能看到它们祖先所留下的特性。我们会发现,自行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迅速,在这个亦新亦旧的产业里,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猜你喜欢

斯太尔马匹车架
某轻型卡车车架设计开发
斯太尔驱动桥总成试验台设计综述
基于ANSYS升降穿梭车车架力学分析
小国名企斯太尔
重卡往事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满世界做车架日本篇
马匹喝水
真正的动物保护:马匹专用“跑鞋”
迟来的王者——斯太尔王牵引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