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策略

2018-01-04黄登红王成新

职教通讯 2017年32期
关键词:个性化课程体系职业

黄登红,王成新

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策略

黄登红,王成新

从当前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基于专业群建设视角,提出了按专业群招生、分段培养、构建基于专业群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面向专业群的教学资源支持体系等新思路和建议。

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专业群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素质等,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个性化教育是以尊重个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多元化人才观点,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这些都为高职院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新形势下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适应高职生源多样性的需要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的施行,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以及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当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有统招、单招、对口招生和中高职衔接等多种来源,高职生源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另外,各地生源的教育水平不同,他们之间的文化基础水平不一、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学生进校后,按传统的培养模式“一锅煮”,导致学生难教、课难上,教学效果欠佳。如何给个性化教育留有足够空间,建立并完善个性化培养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适应现代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多元的,需要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立体化的人才,不仅需要各种专家,而且也需要各种技术能手,同时,还需要各级各类技术工人、服务人员等。如果学校只认定一种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需要。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个性化人才培养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及个性优势的发展,促进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一)专业选择模式有待完善

1.专业选择时间上有待调整。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主要是在填写录取志愿的时候。专业选择时间过早,学生在进校学习前,对自身和专业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专业选择盲目性较大。

2.专业选择空间有待改善。由于在专业基础课上并未实行打通,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没有充分的专业游移机会和专业选择空间。

(二)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和固定

当前,高职课程体系是基于单个专业基础上的,课程科目相对单一和固定,表现在:课程科目都是围绕某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数量较少且相对单一,不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选择;全部学生按照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个步调学习,很难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这种基于单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学习模式刚性有余灵活不足,学生学习选择空间有限,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导致培养质量单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三)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缺乏

个性化培养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予以保证。选修课是发挥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兴趣特长的有效平台。[2]由于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知识、技能和精力不足,开设的选修课存在着数量不足、类型单一的问题。另外,课程数字化资源、实训资源等存在以专业为核心的条块分割、资源供给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得不到充分利用,也形成教育教学资源紧缺局面,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三、基于专业群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措施与对策

高职专业群是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由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发挥专业群体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选择机会,为推进个性化培养带来新的契机。

(一)按专业群招生,分段培养

按专业群招生,按照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实施培养,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在专业设置时间上,将专业分流时间适当延后,避免一进校就确定具体专业。学生进校先是大类培养,即先进行专业群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群各专业共享的课程(专业群面对的职业岗位群共核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等)学习,这个阶段大致为一年半时间。在这个阶段,学生能有较充分的时间和多种渠道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避免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在专业设置空间上,由于打通了群内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后面尝试转到群内其他专业提供了方便。大类培养阶段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学生可自主选择一个具体的专业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主要学习某一专业各工作岗位方向共有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等,这个阶段大致为半年时间。多元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方向(专门化)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就业意愿自主选择,这个阶段大致为一年时间。

按专业群招生及分段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机会,学生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专业,又能实实在在地增加学生选择课程的机会,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潜力和积极性。

(二)构建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专业群内的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因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组”式的模式构建[3]。以专业群为基础,针对专业群职业岗位(群),构建“公共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门化方向课程组+选修课程组”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各课程组构成如表1所示。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增加学生的二次专业选择权,学生取得专业群平台课程学分后可进行具体专业选择调整,选择标准主要看学生在前一阶段的综合表现及兴趣、能力倾向等;(2)专业方向课程组选择,主要根据学生兴趣和就业意愿选择;(3)依托专业群大幅提高选修课比例,供学生选修;(4)明确了各专业可替代学分的具体项目、活动,并赋予一定的学分,适应了学生职业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个性化学习服务指导体系和教学资源支持体系

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专业群二次专业分流工作。制订学生选择具体专业方向课程组的原则性意见和要求,指导学生合理选择专业方向。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选修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表1 课程体系各课程组构成及建议学分比例

按照专业群的要求进行师资配备,以课程团队方式组建教学队伍[4],设置课程组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统筹和协调教学团队所属课程组的课程建设工作。建设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发网络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按照专业群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构建实训资源体系[5],建立由专业群所在技术领域的基础性实训室、职业领域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专门化方向实训室组成的综合化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实训项目的适应性和可选性,实现专业群资源的“无界化”。深化实训室管理改革,逐步实行实训室全天候开放、预约使用,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创造便利条件。

[1] 张雪黎.论高职教育中个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7(2):52-54.

[2] 张夏雨,吴睿.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教通讯,2016(2):11-12.

[3] 罗成龙.以专业群为基础构建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8-63.

[4] 周劲松,张晓湘.基于集约化发展理念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资源要素优化配置[J].机械职业教育,2012(2):9-11.

[5] 周劲松.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3(8):23-26.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高职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XJK016BZY039)

黄登红,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机械制造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7)32-0010-03

[责任编辑 秦涛]

猜你喜欢

个性化课程体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