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以电视剧《麻雀》为例分析研究

2018-01-04刘沙沙李晓青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384

名作欣赏 2017年36期
关键词:山海麻雀信仰

⊙刘沙沙 李晓青[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4]

影视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以电视剧《麻雀》为例分析研究

⊙刘沙沙 李晓青[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4]

当代文化传播影响的渠道越来越多,文化种类越来越丰富,影视作为一种电视网络文化传播媒介,在纸媒日益削弱的同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而红色影视文化作为其中一种重要文化,在当代文化娱乐化和文化快餐化的趋势下,发展步履维艰,但作为思想和教育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当代社会的未来主体——大学生出发,以热播影视剧《麻雀》为例研究红色影视文化在当今复杂时代形势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红色文化 当代大学生 影响

红色影视文化是中国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积极的足以振奋和感发人心的红色代表文化,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红色影视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理想与信念,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流行文化良莠不齐,大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更加多样和复杂的形势下,加强文化方向的正确引导和大学生爱国思想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予以自觉实践是十分必要且紧要的任务。

对此,本文从红色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角度出发,主要结合近两年来热播的较为具有代表意义的红色谍战剧《麻雀》,从人物形象塑造、矛盾冲突设置,以及价值取向引导三个方面入手,深入了解背景设定在上海孤岛时期,那个注定混乱不堪却精彩纷呈的年代,爱国青年们用他们的人生为我们做出的爱国选择以及由此对大学生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人物形象塑造

由海飞原著小说改编的六十九集谍战革命剧《麻雀》,讲述了共产党员陈深作为卧底潜伏在汪伪特工总部首领毕忠良身边,通过几代代号为“麻雀”委派的工作者秘密传递消息,成功“窃取”日本人经过汪伪特工之手实行的惨绝人寰的灭绝东亚的“归零计划”的故事。

该剧由著名影视演员李易峰、“新四小花旦”之一周冬雨、“雪豹兄弟”之一张若昀,以及张鲁一、阚清子、李小冉等联袂主演。不同于近两年来热播的其他红色影视剧《伪装者》《战长沙》等大而恢弘的气势描写与惨烈的战争场景的渲染,《麻雀》以其独特且入骨的人物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群有别于以往的“智慧”与“责任”并存的战斗者的人物形象,使榜样的树立不再是只存在于史诗般的教科书式的模式宣传中,而是真实地还原在中国有志青年的身边。

(一)陈深:身怀革命信念的潜伏者 男主人公陈深是一名为了任务而不得不深入敌人阵地的战士,是潜伏在汪伪特工首领毕忠良身边的双面特工。本是剃头匠出身的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加入到共产党地下组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临危受命,转投为汪伪特工机关,潜伏在汪伪政府中。在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混迹多年的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算是一个混得不错的上海的“白相人”。在上海那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他依靠毕忠良,有点职位,能呼风唤雨。他又有点颜值和资本,可以游离于烟花酒巷和特工机关。但是在那个表面浮华、实则动荡的年代,他始终只是一名沉默的战士,经历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战斗。他的身边没有亲人,但他并不觉得孤独。他对党无比忠诚,在他深潜的人性中,只有信仰,并且始终如一。他坚信:“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人生的奋斗就有了意义。”陈深的饰演者李易峰说:“龙潭虎穴里的青春往事,染尘岁月中的惊心动魄,‘麻雀’用生命演绎了不死灵魂。”而陈深用“智慧”和“信仰”诠释了爱国与责任。

(二)宰相:刀尖上最华丽的舞者 由李小冉饰演的代号宰相的沈秋霞,是一个外表看似柔弱,内心却充满坚毅的女特工,她是具有坚定信仰的革命主义者,开场出现在大上海最知名的“米高梅”舞厅,一袭旗袍,温婉知性,像特工总部首领毕忠良所描述的那样,“宰相”沈秋霞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应是像“毕太太”刘兰芝一样,养在官家,听曲打牌的贵夫人,可是时局动荡,历史的沉重没有击垮这个柔弱的中国女人,反而使她的柔软中更多了男人都无法企及的对于信仰、责任和祖国的坚定不移的忠诚。

初次相遇,亲人的身份曝光,为了心中的信仰和亲情,她拒绝兄弟陈深冒险营救,以家国危亡为己任,教育引导,慷慨赴死。她是最初的“小我”与“大我”。在丈夫死亡,儿子变成哑巴,兄弟不知生死的“小我”的个人恩怨情仇之外,她是妻子,是母亲,是兄嫂,更是一名英勇的战士,她的信仰是伟大的,她的牺牲,同样也是伟大的。陈深是本剧的主人公,但是,她的信仰之高足以在重点人物之上,与其说她是一条线,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是全剧的一盏灯,她让主人公和观众都深切地明白:只有中国有未来,我们每个同胞才能有将来。

全剧中,作为主人公的陈深,曾经无数次地通过回忆的方式,来重现“宰相”对他的影响。不说音容笑貌,只是一个回眸,那对于祖国高于一切的信仰之力,便一发不可收拾。

开头的陈深,是不懂的。他一心想要营救自己最后一个亲人,“宰相”却以更重要的、更伟大的,同时也最不可磨灭的自己的死亡改变了他。“宰相”,是对“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最深刻的诠释者。

(三)毕忠良:暗流涌动中,冷静温雅与残酷凌厉的刀手 《麻雀》中的的毕忠良,角色设定和《战长沙》里粗俗浅薄但最终为国捐躯的薛君山有很多相似: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为日本人跑腿办事,同样都心狠手辣;但最相似的一点应该就是,他们还能在两难的处境中保有自己的良心。和完全投敌叛变的汉奸不同,他们“从来不是坏人眼中的好人,也不算是好人眼中的坏人”,他有时候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完全的对于汉奸应有的唾弃和指责,反而无数次被他的睿智周全所折服。和原著稍有不同的是,剧本里故意把他从一而终的爱妻的形象,不相信但决不伤害兄弟的形象,为日本人效力但只是为求安稳度日的形象,和老谋深算但并不老奸巨猾的形象给稍加美化了。资深影星张鲁一把这个角色演活了,由于有了让人恨到骨子里,灭绝人性的苏三省作比较,观众把对于汉奸的部分仇恨转移了。对于毕忠良,观众口中毁誉参半,但绝对不是一棍子打死的。对于他最后的死亡,有震撼,也有同情和可怜,但是毕忠良,不是一个需要别人可怜的人。

我们不能说毕忠良是哪一绝对的派别。他或许不择手段,但同样也只是在刀尖上舔血的人,是战争的牺牲品。陈深说得对,他只是软弱,他也许没有血性,但是有良心,他良心未泯,但信仰已丢,所以落得惨死的下场,与个人的幸福相比,祖国与民族的安危才应该真的是超越生命的存在。

(四)唐山海:心怀家国梦,热血铸军魂 海明威说,勇气就是压力下的优雅。这句话用来形容唐山海,再适合不过。在这部剧中,张若昀饰演的唐山海是一个有爱情,有梦想,温文尔雅,和陈深并肩战斗的一名亦敌亦友的国民党军统特工,在“抗战”期间混入汪伪政府,窃取敌方情报,后因为铲除汉奸苏三省等人,身份暴露,被毕忠良处以死刑。

唐山海生逢乱世,在夹缝中秉承着家国与梦想的信念,忠于信仰,期待着爱情开花,他是不同于任何影视剧中男二号形象的设置,其影响力和感染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远超于李易峰饰演的男一号陈深。这在很多红色影视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

身处国民党,身处军统,双手沾满血腥,蛰伏于群狼之中,明知陈深是麻雀的可能性极大的情况下,他依旧选择了按兵不动甚至是有目的的合作,党派和主义在他的心中,早已不再重要,他们有同一个敌人,他们有同一个深爱着的国家。

不同于陈深,唐山海是一个极为讲究的习惯上层生活的人,连奔赴死刑,都要穿上考究的西装,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被活埋时,他最后拥抱陈深,腰杆挺得笔直,大步走向深坑,没有犹豫地跳了下去,泥土不断地落在他头上、身上,脸被憋得青紫,他却一句一句地重复唱着“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生命到此终止,但他的家国使命和崇高灵魂却永不消亡。

唐山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自始至终,他被赋予的是宁愿牺牲也高傲不屈的灵魂。他使我们景仰。为什么要取名山海?中国古代的语言给出了最好的概括。爱而不得: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信仰永存:世间万物,唯山与海,永不平。

(五)李小男:乌云下盛放的太阳花,暗夜里前行的革命者 在《麻雀》中,女二号李小男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她是出场最早的女性角色,也是性格最为鲜明饱满的女性角色。她对整个剧情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她是美艳迷人的天真少女,是陈深当作兄弟的妹妹。她的角色定位是一名演员,是一个大大咧咧在风尘中打滚的女人,和表面看起来完全相反,她深藏不露,内心无比坚定,对她来说,伪装是最好的守护,捍卫的是永久的诺言。

故事的最后,李小男被一个自诩深爱她的男人苏三省用毛巾塞到胃里折磨至死,李小男所有的执着、信仰、爱情,以及肩负的使命,全部掩藏在虚假的纸醉金迷背后。所谓歌舞升平和那个年代的欢声笑语,天真无邪,是李小男为她铁一样的信念而虚设的盾牌和铠甲,她是剧中最好的“演员”,她活对了一个时代,为了信仰,从容赴死,唇畔含笑于虎狼环伺,为了守护家国,数载潜伏,她把一个女子生命中最美好的几年,全都献给了爱和祖国。她是一个敢爱敢死的女子,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民国的上海滩,因她而生动。

(七)苏三省:柔情不及狠辣,叛国险恶终必诛

由尹正饰演的《麻雀》中最大的反派人物苏三省,其角色定位类似于《潜伏》中的李涯,具有极其复杂的特性。首先他有着极其敏锐的职业素养,他有着和毕忠良无二的果敢狠辣,缜密思维。初次亮相,便是一双在雨中凄厉决绝的双眸,他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不顾一切的阴暗小人。其次,他有着和高智商完全不匹配的低能的情商,他只想着证明自己的地位,却忽略了为官最基本的察言观色,谨言慎行。在行动处,他激进好胜,不知圆融,一次次的抓捕失败,使他成为了军统及汪伪之间明争暗斗、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再则,他的性格走向是变态扭曲的:出场时,他带人去杀自己曾经的同胞,残忍而冷漠,让曾经的上司曾树为他举伞,舔皮鞋,表现扭曲而乖戾,示爱李小男,他又变成了一个温暖单纯的大男孩,但被拒绝之后,他狰狞裂变。在苏三省的身上,演绎的是一个多面、饱满而丰富的人物形象。

二、矛盾冲突设置

在以往的红色影视剧中,矛盾冲突“两难”的设置是最令编剧纠结的,影视作品的表现让观众总是忽略了“难”的程度,认为主人公就是全知全能的,出现任何问题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做法,会让受众觉得只要身上有主角光环的人,不用付出太多,命运总是会自觉偏向。而《麻雀》则打破常规,无论是多么强大的主角或者配角,都是在绝境中被逼到墙角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一)爱情与信仰的斗争 在观剧的大学生群体中,我们的调查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其他抗战剧的反响,那便是剧本里面所对待爱情的选择。在韩剧席卷中国,偶像剧铺天盖地,穿越剧、宫廷剧接连不断的时候,很少有哪部影视剧里的爱情可以不落俗套但又使人热泪盈眶。但是,这部剧做到了。剧中有三个人的爱情,是观众普遍认为不在主要位置,却最为人熟知的,一个是唐山海对徐碧城,一个是李小男对陈深,另一个便是毕忠良对刘兰芝。

之所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不在其列,并不是其不够伟大,抑或是不够缠绵曲折,而是相比于掺杂了革命理想和个人信仰的单纯不简单的爱情之外,其他几个人的爱情,更多了一种超乎爱情,超乎理性,超乎信仰,甚至超乎生命的东西。不是爱情使其伟大,而是伟大使其更像是爱情。

我们不能说苏三省不够爱李小男,但是他太残忍,阴鹜,变态,自私……苏三省带给人的感觉和效果让人无法从这样的人物形象中学习爱。无疑,尹正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他让人恨,恨得不遗余力,恨不得扒皮剔骨,让人觉得战乱的年代,有些汉奸的坏,已经远超于侵略者。但是不可否认,在面对他所谓的“喜欢的人”李小男的时候,他是温柔的,甚至有一点可爱。他也会忐忑紧张,也会小心翼翼,但正因为如此的反复无常,如此的扭曲夸张,最后的因爱生恨,才会让人觉得惨绝人寰,灭绝人性。所以他所谓的“喜欢”并不是爱情,而是在“畸形”的变态心理压抑之下,对柔情的渴望,是一种极度自私的心理占有欲。这不是接受新思想,积极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所接受和赞扬的东西,也不是他们理想中所渴望的爱情。

剧中唐山海爱徐碧城比苏三省爱李小男要深,要久的多,可是唐山海是理智深情、温文尔雅的爱;是能舍生把自己所爱托付给自己的情敌而护她周全;是能处处为其着想,能坦然说爱,又能豁然祝福的君子之爱,是世间大爱;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追求和向往的诚挚而深沉的爱。

“我爱你,但我更爱我的信仰。”这是爱了陈深许多年的李小男的名言,同时也是主人公陈深的内心独白,更是全剧希望传达给观众的精神信念。故事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并没有按常规剧情而结合,而是各自为了革命事业和祖国的未来和平继续工作。这是史诗般的为革命和民族事业奉献青春爱情和一生的写照,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学习和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有些爱情,是被爱的人感动,而有些爱情,感动的只是观众。于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

(二)忠义与家国如何两全 陈深和毕忠良、唐山海和陈深、陈深和扁头,在尔虞我诈的斗争和烽火连天的战争中,信仰不同,但是他们却有过命的兄弟情,这是战争不可磨灭的忠义的人性。

毕忠良是被陈深在死人堆里背出来的,所以剧中的他一直在强调陈深和他是过命的兄弟,因为他的阴狠毒辣,因为他的心思叵测,更是因为他虽大权在握实则如履薄冰,他没有一个可以真正称得上兄弟的人,所以,他便把所有的兄弟情分寄托在了救过他性命的小弟陈深的身上。也是因为此,在一开始“宰相之死”就对陈深有所怀疑的他,一次又一次,怀疑相信,相信怀疑,直到最后的死亡。

可是电视剧里的毕忠良的设定明显是心思叵测,老谋深算,居心缜密,为无数敌人所惧怕但又临终称赞的精英。何以被一个“花花公子”“不学无术”“只有点小聪明”“一心只想当个剃头匠”的兄弟给欺骗到最后呢?不是他愚钝,只是他不愿意承认。“宰相的死”“熟地黄唐山海被捕”“李小男供词”……一宗宗,一件件,看似毫无破绽的背后,早已罪证累累,苏三省说的不错:“毕忠良,你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笨蛋。”可是若他相信,陈深在故事的开头怕就早已身首异处。

面对兄弟的情义,面对如同亲人般的嫂子刘兰芝的倾心相对,陈深是矛盾的,他不能放弃自己牺牲亲人树立起来的信仰。所以故事的结尾讽刺而又在意料之中,一山不容二虎,兄弟阋墙。

但看在过命的交情,看在最后未泯灭的人性,毕忠良用自己的死,放手“归零计划”何尝不是一种成全,对兄弟义气的成全,对信仰的成全,对民族事业的成全,更像是对他自己的成全。

相对于一开始就是完全敌对状态的陈深和毕忠良,陈深和唐山海友情的出现,更是本剧不同于其他剧本的一大亮点。同样是像编者对于毕忠良最后之死命名的大结局“兄弟信仰不同终反目”,陈深和唐山海,一样是信仰不同的革命者,他们一个是效忠于“戴老板”的国民政府,一个是服务于共产党的革命志士,因为同样的任务“归零计划”而相知相处。他们不只是信仰不同,而且是“情敌”的关系。可是最后,依旧成了过命的兄弟。究其原因,除了人性,除了信仰,除了责任,更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忠于祖国。

在第五十三集的剧情中,陈深对唐山海说:“兄弟,我们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保护自己的女人,才能保护自己的同胞。”他们一个是黄埔特训班的教官,一个是留学归来的高层精英,他们是真正的战士,信仰不同,但是所渴望和守护的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和平与中国。

所以,明知道两人是为同一任务而来,两人的后台很有可能关系更加恶化,但心中同样的大义让他们一次又一次于水火中救对方于危难,也正是因为忠义,在得知重庆方面拿来救自己的人并不是国民党而是共产党员的时候,唐山海选择了牺牲自己营救另外两名素不相识的共产党员的性命。一面是因为自己心爱女人的请求;另一面何尝不是他的悲悯之心,他崇高的信仰和人性。那个时刻的唐山海应该是比任何时候都渴望活着,在生与死的酷刑之后,也在舅舅李默群和陈深有意无意的帮忙营救策划里,更在对于徐碧城的甚于灵魂的爱之后,他求生的意念在置之死地的渴望里。不然,何以让一个留洋归来的翩翩公子,不顾旁人的眼光,将餐桌上的一朵玫瑰花偷偷地装进口袋里呢?他一定是渴望着最后再向自己心爱的女人,表白一次,告诉她一句“我爱你”……这一切,一直在徐碧城假扮服务生出现的时候停止了,他完全可以做到的,可是,在他知道了自己的性命是用更多无辜人的性命,是用准备营救自己兄弟的信仰之人的生命来换的时候,他放弃了。明知道在灭绝人性的苏三省的手里自己会是什么样的下场,可他还是放弃了,“只有我死了,秘密就到此为止”,这是他用生命最后对兄弟的承诺。

当最后《万里长城万里长》的歌曲唱起的时候,唐山海在土里已经快要窒息,可是他的眼睛是坚定的,也是解放的,他终究没有负了兄弟,没有负了国家。不止观众不忍心看铁锨残忍地拍到烈士的头上,没有人忍心,于是镜头切换到了飘零的落叶,影射着一个爱国战士归于祖国的生命。

所求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可是“熟地黄”之后,这世上,再无唐山海。都是为了打鬼子,都是为了保护国家,这是早已融入他们血液的东西,是早已高于一切的信仰。所以,这样的感情,怎能不显得伟大而珍贵。

三、价值取向引导

(一)“麻雀”亦有“鸿鹄志” 红色题材奏响时代主旋律 “麻雀生来就不相信人,它长着土的颜色,为了混淆人的注意力。它活着,提心吊胆,没有一刻得以安心,逆境中磨炼出来的聪明,是它活下去的本领。”作家冯骥才这段对于“麻雀”这一鸟类的描述可谓是深入骨髓,而且与这部剧中所要塑造的“麻雀”的形象高度吻合。为了家国同胞更好的生存,陈深、李小男、沈秋霞、唐山海、徐碧城……还有更多的革命战士需要潜伏,提心吊胆地活着,为的是中国更多人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深入狼穴的险境,使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让他们磨炼出了非常人的聪明,这是他们的本领,也是他们的牺牲。

十年国共对峙,八年抗日战争,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让国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惴惴不安,惶恐不可终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热血战士,救国心切,不惜化身为卧底,与“狼”共舞,他们游走于光明与阴暗之间,谈笑间风云四起,让如今在党的关怀下的青年大学生们热血沸腾,这是红色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最为深刻的影响。

原作者兼剧本编剧海飞认为,观众在看谍战剧时,心情应该能够随着剧情的发展产生强烈的波动,换言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情才是一部优秀谍战剧的根基。而从文学和教育的角度思考,却不尽然,好的作品除了视听的极致表达之外,其思想影响是应该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的。

《麻雀》作为一部作为反映“抗战”生活的红色影视剧自上映以来便好评如潮,且受众群体多为在校大学生,究其根源,不只是因为偶像吸睛,网络大力宣传,而更重要的是其丝丝入扣、动人心弦的剧情和透过剧情所传递给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唯有祖国和信仰不可辜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和面对人生选择的从容与达观。

(二)“死亡”悲剧激发无穷生命感慨 战争是残酷的,它粉碎了多少幸福的梦境,扭曲了多少合理的人生。当历史翻过这一页,任何人都不会选择这条血腥的道路,但选择了,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要勇敢承担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宰相”之死,坚守了爱国的信仰;李小男之死,不改爱人、爱国的初心;唐山海之死,成全的何止是忠义、爱国、情深;毕忠良之死,仍全力护发妻周全……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但比苟活着而危害祖国的偷生者要伟岸得多。正如卡缪在《瘟疫》中说:“人的存在如果没有内省、勇气和行动,那才是毫无意义和价值。”

汪伪政权时期,是一个奇怪的年代,尽管日军已经完全掌控了上海,但是沦陷后的上海仍旧有它沧桑的美丽。精致的呢子大衣(李小男、刘兰芝等贵夫人衣着)、旋转的舞厅(米高梅)、时髦的电影拍摄,如此等等,那个时候为了生存戴了无数层面具的每个人,都是一场电影,那时候的“麻雀”,它栖在屋檐上的时候,一定望着这座沧桑而繁华的城市百感交集。

“诗人们曾以为鸟儿呢喃是一种开心的歌唱。实际上,麻雀一生的喊叫中,一半是对同伴发出的警诫声。这鸣叫里包含着惊心和紧张。”为了生存而做出的违背人伦和道义的事情,让人胆寒;但为了嗟来之食而放弃秉性,更是为人不齿;为了自己守护的东西可以拼尽生命,骄傲而机警。于是这一生,便不断隐匿,不断追求,坚持守护,万死不辞。这便是“麻雀”的天性,也是电视剧《麻雀》所隐含的深层意义。

“我也愿意是一只麻雀,和所有热血沸腾的年轻的麻雀一样,组成成群结队的青春。它们在上海的空中低空飞行,铺天盖地,最后热闹而孤独地老去。”麻雀虽远,信仰永存。

21世纪以来,狭义谍战剧、抗战剧或广义的红色影视剧,因为多种类型风格电视剧或者网络小说的繁盛,发展步履维艰,而作为一位有着强烈军旅情结的退伍老兵海飞说:“‘谍战’作为一种题材类型,会一直存在并永无止境。对于谍战剧,我喜欢内敛与深沉,喜欢不动声色的慢,喜欢那种暗流涌动的惊心动魄:不光展现惊心动魄的革命往事,也传达一种‘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的崇高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亟需补充的精神钙质。”

红色影视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天然载体。特别是在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改变,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迫在眉睫。红色影视文化中所承载传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红色影视文化中的每个历史英雄、每份革命文献、每种革命精神,不仅是中国波澜壮阔革命历程的缩影和见证,更是承载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珍贵遗产,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素材。

红色影视文化的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育人功能,既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一部分,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对于大学生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海飞.麻雀[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2] 张研,陈桦,高翔.历史的疯狂:嗜血的年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 冯骥才.秋天的音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4]《麻雀》阵容曝光:李易峰搭档阚清子演兄妹[N].中国日报,2015-08-11.

本文系2016年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作 者:刘沙沙,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李晓青,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山海麻雀信仰
下一场山海
山海为鉴
《山海涧》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拯救受伤的小麻雀
信仰
论信仰
1958年的麻雀
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