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蚂蚱引发的课程

2018-01-03马桂丽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后腿蚂蚱瓶子

马桂丽

一、 缘起——捉蚂蚱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我领着孩子们在山坡上玩。阵阵秋风吹过,处处散发着草的清香,忽然有个孩子发现个“小东西”在草丛中一跳一跳的,这可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几个孩子围着这个“小东西”追呀,看呀。

“是蚂蚱!”“我会抓,我会抓!”几个孩子分散开来兴奋地捉起了蚂蚱,不一会儿他们就捉到了好几只。这时,浦也凑了过来,只见他小心翼翼地猛地用手一扑,机灵的小蚂蚱却逃走了。

“看一看,玩一玩,过一会儿把你的发现和问题告诉大家啊。”有了老师的允许和推动,更多的孩子加入了捉蚂蚱的行动中。

这時,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捉不到蚂蚱,而有的同伴却捉得又快又多。

“我们可以先来研究一下捉蚂蚱的方法,再去捉蚂蚱。”

文静说:“用手扣啊。”

浩博说:“要轻轻地抓它们的后腿,它们后腿可长了。”

睿睿说:“用网,看准之后一扣就抓到了。”

玥玥说:“我有办法,用两个杯子对着,碰在一起就能捉到了……”

二、蚂蚱引发系列探究活动

捉到蚂蚱后,他们开始观察蚂蚱的特点。

有的孩子发现:蚂蚱有六条腿,两只翅膀,两只眼睛;后腿一蹬跳得很高;前面长着长长的触角,两条后腿很高,一蹦就蹦走了。还有的孩子发现:蚂蚱有椭圆形的眼睛,中间有个小黑点。好奇的孩子们呀,也能讨论半天这个小黑点到底是干什么的?

孩子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有的孩子对蚂蚱强有力的后腿记录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到孩子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的,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第二天,孩子们继续来到山坡的草堆里捉蚂蚱。很快,有的孩子发现今天的蚂蚱少了,为什么呢?有的孩子认为昨天被捉完了,有的则说今天是阴天,所以少。这又引发出一个话题:“蚂蚱的生活习性”。

有的孩子把捉到的蚂蚱装瓶子里,这时候,浩博提醒他要给蚂蚱通风加草叶,担心蚂蚱会闷死、饿死。后来几天有的蚂蚱真的死掉了,孩子们又开始研究死因……

一个星期过去了,孩子们对蚂蚱的兴趣依然浓厚!

周一早晨来园,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观察自己的蚂蚱,因为蚂蚱在瓶子里四五天了,有的活着,有的却死了。

思琪拿着她的蚂蚱伤心地说:“啊,为什么我的蚂蚱死了呢?”

云鹏解释说:“在瓶子里呆了太长时间了呗。”

弛弛却说:“肯定是你使劲晃动过,它晕了。”

浦则说:“草都干了,它们没有饭吃,饿死了。”

浩博:“没有空气,憋死的呗。”

昕玥:“瓶子孔大有空气,它就活着;孔小,空气少,它就憋死了。”

冠宇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蚂蚱已经死了,抱有一丝希望地对我说:“老师,它是不是睡着了?”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浩博说:“你看看它的触角都耷拉了,肯定死了。”

我想,这正是研究蚂蚱生活习性的最好契机,就乘机问他们:“蚂蚱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

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大森林,草地,有树叶的地方……”

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蚂蚱喜欢在很容易找食物的地方;外面空气多,瓶子里空气少,在瓶子里会感到憋气;外面有很多蚂蚱朋友;他们喜欢太阳照射的感觉。最后孩子们提议“以后出去不再捉蚂蚱了,要不然它们会受伤,会死掉……”

三、尾声:蚂蚱怎样过冬

随着天气变冷,屋子里凉飕飕的,孩子们户外活动都自己穿好外套,在小山坡上还能偶尔发现几只蹦蹦跳跳的蚂蚱。原本我以为我们的“蚂蚱课程”结束了,但孩子们却仍然惦记着蚂蚱——

妙涵问:“天这么冷了,蚂蚱不冷吗?”

冠宇说:“到冬天蚂蚱就被冻死了。”

晨宇展开想象:“天冷了,蚂蚱翅膀飞不动了,腿也跳不动了。”

瑞瑞更“博学”:“蚂蚱卵产在向阳的草根下,冬天死去,春天太阳光一照,她产的卵就变成了她的孩子小蚂蚱。”

……

反思:本是个户外活动,但稍稍引导,就有了课程的感觉。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努力对孩子的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办法建构科学知识。我尽量做一个观察者和聆听者,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和想法引领我前行。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新的发现源源不断,也让我真正理解了教师的作用在于支持、引导、参与。课程,关键不在于提前计划和指导,而要学会随机捕捉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计划,这样才能顺应孩子的发展。

猜你喜欢

后腿蚂蚱瓶子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快活的小蚂蚱
捉蚂蚱真有趣
我的粉蚂蚱
找腿
警惕卫生院拖医改“后腿”
五大问题拖改革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