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要求下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初探
2018-01-03王茗涵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教学改革问题,主张采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英语教学理论、构建以内容为依托式的教学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对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目标推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现状;对策
一、普通二本院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未曾停留。从最开始的以阅读为主到以听说为主,最近几年文秋芳老师又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英语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型教学为主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为中心;在教学模式上也出现了很多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方式和新手段。但是,作为普通二本院校大学公共英语一线教师的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例如,教学课时的大范围缩减。以个人所在的二本院校为例,根据学校2018版的培养方案,从2018级新生开始,大学英语由256节课降到128节课,从两年变成了一年,每个学期64节课。学生在二年级选修一门32节课时的外语类公选课即可完成英语方面的要求。第一年每个学期64节课是由32节精读课程和32节听说课程组成的。老师们很认真的备课、讲课文,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兴趣并不大。很多学生甚至在评价大学英语学习中谈到,高中时期是其英语学习水平的最高峰,大学英语就压根没有认真学习。龙芸在其研究中对贵州医学院本科生做了针对英语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但是结果表明,54.5%的学生表明不满意英语课,61.8%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完两年大学英语课后的英语水平还没有自己刚入学时的英语水平高。[1]不仅学生对英语课程不满,教师同样也对传统英语教学方式感到倦怠。目前,大学英语精读课课堂上,教师会把大把时间放在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单词的意思及用法,分析句法等围绕课文的语言知识点展开讲授,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课文,基本没有时间让学生运用英语,说英语。同样这种授课模式也不能满足英语课程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思辨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学生缺乏应用语言的机会,在整个课堂里的参与度很低。在语言输入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英文的输入主要依靠精读课本的课文,大多数学生对于课文本身并没有很大兴趣。普通二本院校,以本校为例,公共英语一学期也就讲5篇课文,这种语言的摄入量,对学生习得一门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并且课文内容也不足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
二、CBI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是大学里规模最大的基础课,但是也是令很多人失望的基础课。蔡基刚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课是语言驱动。大家都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语言。目标就是为了应试,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以及毕业后的职业需求。[3]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显感到大学一年级新生在上英语课的时候,都是比较积极主动认真。但是,当他们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幅度减退。大家学习英语的动力又会放在考研英语等上面。很多时候,我们开玩笑会这样说,在国内学英语学十年还是哑巴英语,去国外生活学习,英语会有很大的提高。有过出国留学经历的朋友都知道,真正到了国外,是不会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留学生去到国外学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专业课,英语水平自然而然可以大幅提高,这种理念即为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以内容为依托式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即CBI。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指将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冲破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语言驱动,把语言驱动与内容驱动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与知识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CBI教学模式源于19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实验。在CBI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言教学不仅仅只建立在基于某个学科的教学上还可以建立在基于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CBI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就是把人们传统的“学英语”转化成“用英语学”。
三、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
我们阐述了以语言为驱动的现有大学英语课程产生的问题。CBI教学理念在理论上可以规避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张海明认为,通用英语也可以在教学设计层面改变为“用英语学”的模式。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用英语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张海明倾向于用英语学习通用人文知识。[4]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的讲话精神中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5]所以,我们的英语课要以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目标展开英语公共课的教学。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要围绕文化交流而展开。通用英语应该围绕大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文秋芳老师对以文化传播与交流为目标的通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十分系统的阐述。文秋芳认为,“课程内容可从共时和历时比较两个维度开设”。[6]依照共时维度开展的教学内容可以涉及比较中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体系的不同,以及比较中外教育体系和社会福利等体系的不同;也可以从时间观念、金钱观念等进行比较。同样也可以针对社会热点话题来比较中外的不同观点和立场。例如对同性恋、死刑、安乐死等一系列热点话题进行比较和讨论。历时维度开展的话题可以涉及比较中外传统的教育理念、哲学思想、传统节日等各个方面。文秋芳认为,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不仅仅可以对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并且能够对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这就需要同学们能够应用英语,并且用英语分析西方思维方式,找到文化共通点,用外国人能够理解和认同的方式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话语权,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更了解世界。
四、结语
本文主要梳理了在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的困境,并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试图为下一步具体的课程设计方面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本人赞成最近几年文秋芳老师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英语教学理论: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基本圍绕精读课本的课文进行逐步转变为用英语完成一项具有真实交际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理念,从而解决我国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学用分离”的问题。在教学模式上,将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的以内容为依托式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模式可以冲破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语言驱动,把语言驱动与内容驱动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与知识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从而做到从“学英语”过渡到“用英语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不仅仅可以对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并且能够对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大学英语公共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定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龙芸.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定位研究——网络环境下EAP课程实践[j].外语界,2011(5)48-53.
[2] 李立锁,狄伟进.“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理念下大学英语阅读模式探究[j].学周刊,2016(1)10-11.
[3] 王守红,刘金玲,付文平.“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99-102.
[4] 蔡基刚.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83-92.
[5][6] 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作者简介】
王茗涵(1990—)女,江西景德镇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