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2018-01-03唐剑青
【摘 要】 本文立足社会实际,分析了当前道德滑坡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社会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区分不同对象,抓好“四德”教育;创新形式载体,营造浓厚氛围;把握关键环节,形成长效机制。
【关键词】 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道德是对善恶、美丑、荣辱等的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核心要素,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循的道德准则。自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变化,崇德向善、积极进取的社会正能量正在积聚。然而,随着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为此,深入探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路子,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一、当前道德滑坡的主要表现
1、自私狭隘,个人品德低下
当前,人们普遍感到人情冷漠,缺乏关爱;封建迷信和黄赌毒依然存在;个别商贩不讲信用、坑蒙拐骗;网络侵犯商家利益、公民隐私,虚假宣传;偷盗、诈骗和抢劫等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2、缺乏涵养,社会公德缺失
休闲广场、旅游胜地等公共场所,个别人员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个别商贩出店占道经营;公交站点个别乘客争相拥挤,争抢座位,不给老人孕妇让座;一些行人过马路闯红灯,翻越隔离栏,不走人行道;一些私家车乱停乱放。
3、唯利是图,职业道德丧失
个别医生看病只为赚钱而无视病人需要;个别法官律师表面义正言辞,因利益驱使却颠倒黑白;个别教师师德缺乏,给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个别公职人员依旧吃拿卡要,谋取私利;个别企业制假售假,谋取暴利。
4、丢弃责任,家庭美德沦丧
有的人不孝敬父母,不尽赡养义务,让老人含泪而终;有的对子女疏于管教、溺爱纵容,不尽抚养义务;有的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却“彩旗飘飘”;有的以等价交换原则处理亲情及亲属关系。
5、崇洋媚外,爱国精神淡化
羡慕国外的教育方式,扎堆出国留学;一些专家受高薪诱惑投奔国外不愿回国奉献;一些人手表、化装品、家用轿车等奢侈品必买外国产品;赴日本、韩国抢购商品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既为我们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供极好机遇。但在与西方道德文化的碰撞中,也影响着我国道德体系的规范作用,使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
2、世俗化思想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获得了独立经济地位,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膨胀,为追求一己私利不惜违反人伦道德,不惜敗坏社会风气。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
3、德育教育的边缘化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大多关注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率,道德教育只是点缀或为应付检查而已。家庭教育也多以孩子学习成绩为主,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较少。许多电视节目只注重收视率高的选秀节目,媒体也倾注于各类明星的宣传报道,造成了学生渴望成名,崇拜明星,而对各类先进典型人物知之甚少。
4、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近年来,网络谣言不断滋生,造成了许多不良社会影响。食品安全状况虽逐年好转,仍存在超标、检测及环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这不仅仅是部分公民道德的缺失,更大原因在于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特别对失德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失德者敢于顶风作案。
5、个别公职人员官德低下
官德是一个国家整个社会道德的核心,官德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稳定与整个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力度,但个别官员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腐化堕落等不道德现象依然存在,而官员道德品质低下会滋长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政府公信力,引发道德沦丧的从众心理。
三、加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加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紧贴当前思想道德建设实际,着眼突出问题,创新形式载体,把握关键环节,完善制度机制,不断激发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切实提高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
1、区分不同对象,抓好“四德”教育
(1)抓好学校德育教育。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阵地,也是每个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抓好了各类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能为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奠定基础。学校要把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让各类在校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下健康成长。
(2)抓好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抓好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把职业道德作为员工上岗与聘用的必要条件,对优秀者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对违反者给予处罚。政府要发动全社会特别是消费者对企业予以监督,可以设意见箱、监督岗、监督电话,让广大居民群众、客户参与评价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同时,政府应努力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市场政策的统一和要素畅通,并从政策上堵塞企业短期内可能获得暴利的漏洞,引导企业信用自律。
(3)抓好家庭美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从家风抓起,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好妻子”、“好丈夫”、“好公婆”等家庭好角色评选活动。把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新《婚姻法》融入家庭美德建设中,引导家庭弘扬“五情”(夫妻恩爱情、父母养育情、兄弟姐妹手足情、婆媳体贴情、邻里互助情),崇尚“五心”精神(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实现“五进”家庭(思想教育进家庭、家庭美德进家庭、法律知识进家庭、科学知识进家庭、文化艺术进家庭),促进更多的家庭崇尚文明,弘扬新风。
(4)抓好社会公德教育。要运用多种形式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各级宣传、教育、文化、科技、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应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把道德教育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结合起来,规范制度,完善措施,扎实推进。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必要提示,成为人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依据,增强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构建文明的社会环境。
2、創新形式载体,营造浓厚氛围
(1)利用多种媒体,搞好立体宣传。坚持全媒传播、立体呈现,形成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媒体、重点网站、微博微信等齐头并进,全方位、高频次、立体化的宣传态势。在继续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宣传阵地作用的基础上,依托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工作。利用自办报纸、宣传展板、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在地铁、公交站点、广场、商场、饭店、宾馆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地方,张贴悬挂“24”字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以强化道德认同。依托各级、各类“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教身边人的形式,广泛宣传道德模范事迹。
(2)开展文化活动,让群众寓教于乐。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采取接地气、进基层等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通过“文艺轻骑队”、“农家说唱队”、“乡剧演唱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喜迎“我们的节日”、道德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载体,开展规模适度、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及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导向作用。先进典型是最直观的导向,引导和激励着人们崇德向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各级政府应每年组织开展评选“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最满意公务员”、“道德模范”等推荐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最美志愿者”、“最美环保人”、“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医生”、“最美教师”、“最美消防员”、“最美农民工”、“最美企业家”、“最美农民”等先进道德典型评选活动。同时,在树立典型时应严格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典型形象当之无愧、名副其实,从而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3、把握关键环节,形成长效机制
(1)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和优良传统教育,把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作为干部品德的主要板块,并细化每个板块的考核指标,真正把“德”的要求落到实处。对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要及时提拔任用到合适岗位上来,形成鲜明的“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对那些信念动摇、精神颓废的干部,对那些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的干部,对那些在关键时刻逃避责任、引起民愤民怨的干部,要及时作出组织处理,决不能让“问题干部”消解思想道德建设的正效应。
(2)完善道德典型激励机制。一个道德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种导向。党的十八大以后,很多地方起草并通过了“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保障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大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关心和帮助,不仅要给予舆论上的推崇和道义上的支持,还应当给予物质上的激励、政策上的优惠和生活上的关心,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氛围。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和鼓励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奖励见义勇为、乐善助人者,保证他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上得到应有的补偿,在人格方面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更多的普通人敢于向先进典型看齐,乐于向模范榜样学习。
(3)建立失德行为惩戒制度。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的确立,既离不开宣传教育,也有赖于制度规范。现实中,社会诚信的缺失,假冒伪劣的横行,都有制度纰漏的原因。目前,教育部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借鉴此办法,对公民违反道德的行为予以处罚。比如,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十字路口、公交站点、休闲广场设立LED显示屏,对随地吐痰、扔垃圾、闯红灯、抢座位、不给老人孕妇让坐等行为进行曝光。同时,建议国家建立各类企业、组织、个人信用的征集和公开机制,建立统一集中或政府、行业、信用中介机构三个层次的资信数据库,及时有效地向全社会提供和发布信息,将个人失德行为纳入《个人征信体系》,情节严重者要加大惩处的力度,让违反道德者付出成本,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正确认识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新形势[n].人民日报,2011-09-23.
[2] 杨冬丽.官德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路径 .人民论坛,2014-05-05.
[3] 曹波.浅析我国公民道德滑坡现象[j].才智,2012.04.
[4] 周程红.谈家庭美德 .http://www.doc88.com/p-942523478716.html.
[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作者简介】
唐剑青,任职于中共宝鸡市金台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