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研究

2018-01-03卢景值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创新

【摘 要】 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与高校的德育工作可以互为补充。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路径主要是: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引导志愿服务;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加快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建志愿服务评估体系,推动志愿活动长效运行。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创新

“志愿服务”的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驱动力。大学生志愿者逐步成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以及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这种自发自愿的服务行为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确保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长效发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现状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也迅猛发展,大学生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務的认同度不断提升,城市社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都积极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实践平台,政府部门也愿意提供资金支持,各高校也积极指导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高校社团,并设有专门的管理和指导部门,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这些都是志愿服务活动取得的成果,可是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1、管理体系不健全

日益庞大的志愿者队伍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组织指导管理志愿者工作,就会使工作陷入茫然无绪的状态,出现志愿者成员不稳定、志愿服务活动短期化、服务内容单一。[1]

2、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是共青团的活动经费;缺乏对志愿者权益的保护,志愿者难以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在技能上不能得到提升,还缺乏医疗、意外风险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并且我国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

3、志愿服务内容大部分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上

如社区服务、支教活动、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和社团活动,形式过于简单,缺乏教育内涵,并且这些活动并不能让志愿者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或者在活动中学习到某项专业技能,提高个人能力的效果较差。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创新路径

1、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引导志愿服务

高校的志愿服务模式主要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依托社团进行的。因此,必须积极发挥高校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壮大志愿者队伍,并合理培训并管理这支队伍,让志愿服务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

(1)积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服务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接触更多的社会群体或者个人,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无偿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起奉献意识,激发大学生把自身所学投入到社会建设工作的热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高校社团是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织方,应该积极地承担起组织志愿活动的责任,与多方联合,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有释放的舞台。这就要求社团要积极对外联系,关注社会,寻找适合本社团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场合。[3]此外,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和外界的沟通渠道较少,社团可以积极和校外较有规模的志愿者组织沟通联合,能够获得更多地志愿服务需求信息,让高校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机会选择性地参与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这样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时,社团应该发挥积极的组织管理作用,使得志愿服务工作有序进行,真正践行服务精神。

(2)社团承担宣传义务,弘扬志愿精神。“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年少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志愿服务,是引导青少年践行使命,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时代新风,促进青年健康成长,都具有积极作用。社团组织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应该积极承担起宣传义务,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志愿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宣传工作可以由院校的老师发起,由社团积极组织承办,制定明确的宣传目标与宣传方案,使宣传工作真正弘扬志愿服务的精神,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工作并愿意参与进来。社团可以通过参与过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发起典型活动交流会,通过讲座、演讲比赛等形式展示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核心。除了在校园内部进行宣传,还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媒体作为重要的宣传途径,如微博、博客、微信等。利用信息科技方式,把宣传资料制作成视频短片,上传到各个网站,APP等,面向全社会普及志愿者服务理念、精神、宗旨与活动。在宣传的内容上,可以讲述志愿活动的事件以及得到的社会好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心得等。在宣传中,可以树立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典型形象,由面到点,利用榜样力量倡导志愿精神。总之,宣传的目的是营造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浓厚氛围。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青少年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

(3)加强志愿者培训,树立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训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对即将承担的特殊责任做准备。培训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志愿服务开始之前,社团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该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一方面通过培训,让志愿者学习志愿活动中的工作内容与方法、服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内容相关的知识。通过服务前的培训,让志愿者了解他们即将服务的对象,整个服务活动的具体计划、时间安排、人事管理等。还要涉及更为专业的知识,必须让志愿者通过培训得到掌握,如会议服务技巧、健康护理知识、环境监测与保护等。以组织和举办大型文体赛事的志愿服务为例,学生志愿者往往要直接参加接待、咨询、联络、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培训中必须让志愿者了解到赛事的相关信息,才能在开展服务工作时准确无误,保证会场的秩序和赛事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培训还应达到让志愿者树立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目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不是一项游戏,需要志愿者认真对待,本着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奉献精神,切实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避免形式主义,不能马虎大意,才能保证服务工作的圆满成功。培养默默做志愿者,无私为需求者奉献的志愿精神。并且应该加强礼仪礼节的培训,强调服务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展示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2、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加快志愿服务活动创新

志愿服务是服务于社会的,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前进、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也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新的环境下,青少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也要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提升志愿服务的工作效率,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1)利用互联网组建志愿服务团队,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基本上都能熟练使用微博、博客、飞信、微信等新兴社交软件,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利用这些社交软件,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工作阵地,信息平台和分享空间,传播志愿精神,扩大志愿者组织的影响力,吸纳各个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这些社交软件的群聊功能,能够快速地把有着共同志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如微信群、QQ群、博客群等,这也为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提供了新的形式。以上海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他们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建立了博客群,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服务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服务并参与进来。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在这个博客群里交流志愿服务经验和心得。利用社交软件的交流,使得这一批有着共同精神理念的志愿者能够更便捷地交流,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此外,志愿服务工作通过网络跟外界沟通交流,能够给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公益组织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更好地取长补短。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因此目前在全国实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网络化是十分必要的。更多的志愿者可以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交流志愿服务内容,分享志愿服务成果,互相学习借鉴,更好地完善志愿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2)创建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推动志愿者创新能力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志愿服务工作有着很多可以创新与开拓的领域,参与志愿者工作的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新方式,发现志愿服务的新平台。比如在志愿者活动的宣传上可以借助网络媒体与社交软件的力量,或者是创建自媒体。以如今盛行的自媒体为例,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创建公众号,在公众号里展示服务内容与服务成果,开设公开联系方式,让需要志愿服务的社会或者个体能够通过这一媒介获得志愿者的帮助。还有设立网站等形式也是重要的志愿服务平台,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一平台获得帮助,如大型的公益组织“宝贝回家”,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让更多的家庭实现团聚,每一个寻亲成功案例的背后,都有着志愿者的默默付出。

在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方面,互联网也给出了更多创新的空间,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可以积极发挥创新能力,发现新的服务形式。如可采取公益讲座、进行线上咨询与讨论、“一对一”结对援助等活动形式。同时也能够借鉴其他组织的活动形式,为志愿服务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实现长远发展。总之,通过志愿服务的创新,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获得提升,服务社会。

(3)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长远的目光,积极树立志愿服务组织品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要有品牌意识,树立起具有特色的品牌,利用品牌的力量使得公益活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根据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这个品牌不是商业品牌,而是社会公益品牌。公益事业也需要借助品牌的力量获得长远的发展,这就需要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管理者或者是依附高校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高度的责任意识,创造性地开展服务项目,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体系。树立志愿服务品牌需要公益性社团有一个稳定成熟的核心产品或服务,这就需要大学生志愿者精心运作、积极组织,找到与社会的结合点,发挥志愿者自身优势,树立志愿服务项目品牌,这个项目品牌可以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国有土地、国家公园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残疾儿童救助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确定好一个项目作为品牌项目之后,就是认真做好这一项目的服务工作,以专业化的技能、优质的服务得到社会的支持与认同,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社会关注度,扩大品牌的社会效益。此外,为了取得品牌效应,还需要志愿者组织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形成自身的品牌文化,用先进的理念影响人,使公益项目得到广泛的认同,也反过来促进志愿服务品牌的发展。同时,还要主动宣传品牌项目,树立品牌形象。可以借助网络、电视等宣传渠道,以公益广告、塑造典型志愿者形象等方式进行品牌宣传。

三、创建志愿服务评估体系,推动志愿活动长效运行

1、创建与高校实际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高校志愿者组织在运行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限制着其长效发展。为了长效运行,志愿者团队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运作以及运营维护的有效模式,推动志愿活动的长效运行。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也要结合大学生实际。

高校的志愿者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很多学生在升入大三之后业余时间减少,因此内部结构管理要具有弹性,能够适应这种快速的人员变化,使得志愿者团队不会因为志愿者的变更而降低服务质量。因此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需要勇于创新,首先,在团队内部根据职能分工设置相应部门,每一个部门根据自身的分工开展工作,在这一个部门里有新加入的志愿者,也有学长级别的志愿者,以老带新,让新加入的志愿者学习掌握从事本部门工作应有的技能,这样一旦老志愿者因时间问题退出,新志愿者能够快速补上,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进行。此外,还要有相应的培训制度,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者应该有一套相应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可以结合高校实际灵活選择,如开设讲座或与志愿服务相关的选修课程、参观社会公益机构等,都是培训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技能与服务理念的有效方式。

2、建立合理保障体系,维护志愿者权益

大学生志愿者不求酬劳地为社会付出劳动,是一种利他行为,要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久发展下去,还必须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能够得到一些合理个人需求,如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自我价值的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等,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来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合理权益。

高校的志愿者社团之间可以积极联合,成立保障志愿者权益的专门机构。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抵制或举报侵害志愿者权益的行为,确保保障志愿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强化学校的社会责任,学校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也要给他们普及安全、健康知识,并保障他们的安全与健康。

3、完善评估与激励体系

完善的评估与激励制度能够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激情,更好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志愿服务内容的考核与评估,可以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评估活动的执行情况、活动效果、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对于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实行荣誉奖励,确保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通过考核,也要敢于淘汰掉对志愿服务工作不积极的成员。

施行激励措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层次需求理论,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是无偿的,制定激励措施时就要考虑到志愿者的心理需要,使得激励机制充满人性化,而又能作用于志愿服务的高效进行。比如,情感奖励,加大对志愿者的人文关怀,在志愿者服务团队中积极创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文化氛围,大力倡导团队精神,互助扶持、互相鼓励。人在大部分时候是受情感主导的,情感激励可以从思想上和精神上激发人们自觉地加入到志愿者服务的工作中来。榜样激励,树立先进志愿者典型形象,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荣誉激励,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给予志愿者荣誉、认同以及尊重,会给志愿者带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学分激励,就是把高校学生实际与志愿服务项目结合起来,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经验,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挂钩,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志愿者活动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大學生以自身能力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这种公益的社会活动能够提高当下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积极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能够与高校的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共同提高当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新形势下,志愿者服务工作也要积极进行创新,使之得到长效的发展,为把我们这个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发挥持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翟景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成长[J].现代职业教育,2016(09)101.

[2] 黄科,向宇森.微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现实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6)43-44.

[3] 肖萌.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学理论,2014(36)289-290.

[4] 谭建光.中国社会建设与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党的十八大后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02)43-46+92.

[5] (美)戴夫·埃利斯著.毛乐等译.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第15版)[M]. 科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卢景值(1984—)男,汉族,广东阳江人,硕士,广东西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现状创新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