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并糖尿病者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分析
2018-01-03吴寿福胡济淼陈伟邱伟伟
吴寿福 胡济淼 陈伟 邱伟伟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糖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7年3—12月在该科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108例,其中高血压病(EH)组58例和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EH+T2DM)组50例,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 EH+T2DM组24 hSBP-SD、24 hSBPCV、24 hDBP-SD、DSBP-SD、dSBPCV、DDBP-SD、dDBPCV及清晨收缩压均高于EH组(P<0.05),而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较EH组低(P<0.05)。 结论 糖尿病组使血压变异性明显升高。
[关键词] 高血压病;糖尿病;血压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9(a)-0026-03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疾病,目前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高,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计为2.7亿人。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大量的文献研究证实,BPV可作为高血压的诊疗指标[1],血压增高对心血管的损害与血压变异的大小密切相关。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机会增加,血压变异性增高,长时血压变异比短时血压变异能更好地代表整体血压变异,与心脏、脑、肾及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2]。影响血压波动的因素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糖尿病患者随血糖水平增高,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损害,该研究回顾2017年3—12月在该科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108例,通过对照高血压病及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血压变异性,探讨血糖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在该科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108例,其中高血压病(EH)组58例和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EH+T2DM)组50例,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继发性高血压。所有高血压病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诊断标准,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4]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一般生化指标测定 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ApoB)、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肌酐(Cr),均采用东芝TB120FR生化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血红蛋白A1c检测试剂盒(HPLC法)测定。
1.2.2 血压变异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使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深圳市博英医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型号BI5000)监测24 h血压,日间每30 min测量1次,夜间每60 min测量1次。观察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和舒张压(24 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和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舒张压(nDBP)以及作为反应BPV的指标: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24 h收縮压变异系数(24 hSBPCV)和舒张变异系数(24 hDBPCV)、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DBP-SD)、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和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和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CV)。
1.3 统计方法
应用 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生化指标比较
EH+T2DM组FPG、HbA1c高于高血压病组(P<0.05)。两组其他生化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BPV指标比较
两组昼夜动态血压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H+T2DM组24 h SBP-SD、24 hSBPCV、24hDBP-SD、DSBP-SD、dSBPCV、DDBP-SD、dDBPCV及清晨收缩压均高于EH组(P<0.05),而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较EH组低(P<0.05)。两组24 hDBPCV、nSBP-SD、nSBPCV、nDBP-SD、nDBPCV、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2。
3 讨论
血压变异性(BPV)指的是个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血压波动情况,是机体内环境动态调节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特征,是可反映血压波动程度的指标。临床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增高与靶器官结构和功能损害、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密切相关,其对预后的影响独立于血压的绝对水平,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大动脉弹性下降和僵硬度增加、内皮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5],刘骏等[6]研究发现BPV较高者5年、10年的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
交感神经活性和迷走神经张力相对平衡是维持血压正常的主要条件,BPV日间随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增高,夜间随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而降低。BPV是作为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各时间点的血压,而且还揭示患者全天血压波动特点和昼夜变化规律[7]。而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受损相当普遍在,其发病率最高达90%;糖尿病患者自由基产生过多,从而氧化蛋白质、脂肪、核酸等而导致细胞内能量代谢、信号传导、基因转录表达失调等异常,故氧化应激是高血糖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关键因素[8]。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导致血压变异性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较单纯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出现高外周血管僵硬度增加,进而使动脉弹性下降、内皮功能障碍,从而使血压变异性改变,使BPV进一步增大,从而增大对心脏、大脑及肾脏、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
該研究中EH+T2DM组患者24 h-SBPSD、24 h-DBPSD、 24 h-DBPCV、dSBPSD、dDBPSD、dSBPCV、dDBPCV高于单纯EH患者,高血压患者中夜间血压下降较EH+T2DM患者更为显著,以收缩压明显,提示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BPV高。考虑其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功能障碍、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密切相关[9]。
故而,在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监测血压水平,还要监测血压变异性各项指标及血压节律变化,对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减少氧化应激,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使BPV降低。
动态血压监测是一项经济实用、操作简单的无创检查,不仅评价血压水平和节律及其变异性,可作为评估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预后不良的指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骏,杜瑞雪,王亮,等.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10):1103-1105.
[2] 张涛,黄巍,彭睿,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糖尿病的相关性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97-99.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10):893-942
[5]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7,22(1):1-11.
[6] 刘骏,杜瑞雪,王亮,等.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5—10年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7,37(7):919-923.
[7] 王倩,陈源源.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7,22(3):169-175.
[8]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69-1177.
[9] 辜晓惠,盛勇.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