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2018-01-03万丽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20期
关键词:次数建构教学内容

万丽萍

一、 分析方法说明

视频切片分析法是在课堂录像的基础上,对课堂录像中相对完整的教师教的行为(简称教师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简称学生行为)以秒为最小单位进行分离并记录行为类型、行为时长、行为次数,接着分别对教师相同的行为(如讲解)和学生相同的行为(如回答)进行总频次、总时长、总效果进行统计,最后分别统计教师和学生各个行为的频次和时长占自己所有行为的比重,并将教师和学生二者的行为(主动行为)进行比较分析。

二、 课堂行为分析

(一)切片概况

这次课堂视频来自于一位从教8年的年轻老师的教学实录,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一节《周期现象》。经过几位教师对课堂实录的反复观摩,将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归类整理得出教师和学生的每一类行为频次、行为时长(见表下方注)见表1。

(二)行为分析

1.教师行为与评价

教师课堂各行为时长够成如图1,从教师行为时长看,本节课教师行为时长排在在前三的是“巡堂指导”“讲解”“评价”,其中“巡堂指导”和“讲解”这两种体现教师典型辅助地位的行为时长占54%,再加上“引导”“组织”“提问”等协助学生建构认知的行为时长总和远大于60%,可见本节课中,教师善于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乐于把时间还给学生,实施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本课中教师的“讲解”“评价”行为时长总和达到40%也是不小的比重,因此教师的地位还是很突出的,本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较为明显。从教师操纵PPT用时来看,操作失误次数长达3次, 而授课教师为年轻教师,说明教师对于技术的操作不够熟练,每次操作失误必然耽误一定的上课时间,而教学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打乱,因此对于软件的操作要尽快熟悉。

教师课堂各行为频次分布如图2,上教师行为次数分布看,次数最多的行为是“追问”“讲解”“提问”“承转”,其次是“板书”“应变”“评价”“课堂巡导”,这些行为中除了“讲解”行为外,其他行为均是体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教学新理念。同时,“追问”行为频次居榜首,也反应教师注重疑难点知识的解释说明,结合课堂录像,本节课教师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讲解引导。结合“讲解”行为的时长和频次,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师的各个行为中占主导的行为是“讲解”行为和“提问”行为,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学生行为与评价

学生课堂各行为时长构成如图3,学生显性的主动建构行为“小组讨论”“代表回答”“讨论记录”等行为时长约占36.7%,“倾听阅读思考”“倾听”等接受行为时长约占63.3%,相比较而言,学生的接受学习行为倾向比主动建构学习行为倾向明显一些。另外一方面说明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放心,可能源自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也可能来自于教师自身教学风格决定了老师在课堂上的权威。

学生课堂各行为频次如图4所示,其中学生“集体回答”频次较高,说明师生之间的言语活动较为频繁,结合集体回答的时间较短,说明集体作答的难易程度一般较低。“代表回答”“讨论”等学生外显主动建构的次数较多,但是如果从“代表回答”总数与全班24人总数比较,学生个体作答的覆盖面很大,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关注到绝大多数学生的。

3.综合分析

(1)教學风格分析:从教师的教行为体现教师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同时也不忽视自己对内容疑难点的深度讲解;从学生学的行为来看,学生主动探究的外显行为用时以及行为频次均较高,说明本节课中学生基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表现出一个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角色,但是相比教师的引导行为强度来看,学生主动学习行为在频次和时长上没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学生为主体性还是不够典型突出。因此,本课教师表现出较强的小组合作的教学观,体现数学新课改的积极倡导转变数学教学方式的理念要求,相比而言师生的都体现在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分析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而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基本没有呈现。

①存在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匹配度有待提高。

②原因分析:教师对于学生了解的比较充分,由于基础薄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很多行为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但是又怕学生完成度不高,有点畏首畏尾的感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就是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就该大胆放手。

③对策分析:课堂上充分鼓励学生增进师生情感,通过较为轻松的表情或者动作增进学生的信任,教师应该在每一位个体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上寻求认同感,从学生行为频次统计中看出,不是所有学生都给予了评价。

(2)学生学习行为分析:从师生关系看, 教师和学生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整节课中学生个体回答问题的频次高于集体回答的频次,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被学生认可的。从学生行为时长构成图表中能看出,虽然有60%的时间学生在倾听,但是构成的这些时间的内容使十分丰富,有视频导入,例题讲解,各环节的承接等,倾听的时间虽长,但并不使人反感;另外40%的教学时间都被小组讨论,各类答题占据,教师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合作学习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

①存在问题对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被阻断。

②原因分析:教师害怕学生犯错,总是及时补充学生答案,而不是进一步追问,引导思考。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追问次数和答题次数并不匹配,反而使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的答案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③对策分析: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犯错中成长,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有待改进的地方是:每组讨论结束后没有请小组总结各组的精髓,总结仅仅是教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总结,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缩影。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总结应该涵盖教学内容,方法,情感等三方面。

(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教育经济管理系;2.南昌十四中)

猜你喜欢

次数建构教学内容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建构游戏玩不够
依据“次数”求概率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