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文化勾形玉器造型探析

2018-01-03许丽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期
关键词:红山文化

【摘 要】红山文化勾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器物,虽数量不多,但因其独特的形制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器物大多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该地区有悠久的鹰类崇拜传统,这种形制特殊的玉器,其造型来源也应与当地的鹰类崇拜有关。

【关键词】红山文化 勾形玉器 鹰类崇拜

通常我们所说的勾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中一种主体部分形似弯钩状、部分带有柄状的器类,1980年最先发现于那斯台遗址,报告中称之为“钩形器”。1993年杨美莉先生首先提出“勾形器”这一名称,并为大多书学者认同。本文拟对目前发现的勾形玉器进行分析研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研究历程

勾形器是红山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器类,自发现以来因其独特的造型引起学者的广泛讨论。因这种勾形玉器的主体部分与勾云形玉佩的卷勾有一定的相似性,部分学者将其划入勾云形玉器的一类进行探讨。1993年,杨美莉女士在《新石器时代北方系环形玉器系列之一——勾云形器》一文中率先提出“勾形器”这一名称,并将其划归为勾云形器的一类。1995年,尤仁德先生的《勾云形佩及相关器物探研》一文将勾云形玉器分为三类,将勾形器定为勾云形玉器的简化型。1996年,李恭笃、高美璇的《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研究》将勾云形玉器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A型、B型、C型和D型,勾形器被划为D型。1996年,郭大顺先生在《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研究——辽宁文明巡礼之四》中将勾形器作为勾云形器的一类进行分析,并又将其分为刀形和戈形两种类型,并认为勾形玉器具有與后世铜戈或钺相近的一些特征。1998年,杜金鹏先生在《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探讨》中将勾形器归为戊类勾云形器,并指出此类器实际上是勾云龟形器的勾脚部分,杨晶《关于勾云形玉器的相关问题》将勾形器划为勾云形玉器的第三种类型。

还有一些学者将勾形器作为红山文化玉器的一种特殊类别进行单独分析,如周晓晶在《关于红山文化抽象变形类玉器的解读——以玉猪龙和玉勾云形器为例》中将勾形器称为玉勾刀形器,并认为它是勾云形器的四角弯钩之一,因其加了柄部,使之更接近于一种工具或武器。2004年,李新伟在《中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兼论中国东部史前复杂社会的上层交流网》中认为勾形器是天柱的象征。

二、红山文化勾形玉器的整理

红山文化勾形玉器目前发表的有8件,为采集品、出土品和传世品。

(一)采集品

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采集1件(图1,1)。条形似柄状,前端略弯呈钩状,中段向里面隆起并琢出两条平行的凸形纹,尾端两面对称减薄并钻有一孔,周边均呈薄边,在靠尾端的一面还有一弯月形刻痕。长6.8厘米,宽2.5厘米,厚1厘米[1]。那斯台遗址中也采集到一件红山文化的勾云形器,它与此件勾形器质料大体相同,风格大体相近,由此推测那斯台遗址采集的勾形器为红山文化玉器。

内蒙古林西县南沙窝子遗址采集1件(图1,2)[2]。该遗址为中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1933年调查发现,是相当于红山文化和早于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存。这件勾形玉器虽是采集品,却明显具有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当属红山文化无疑。玉器为淡绿色,长约17厘米。卷勾部分宽而较短,边从两侧磨出薄的刃,且一侧边多出一个尖锐的齿状突。

海金山遗址采集1件(图1,3),形如角,下端宽,两侧各钻一孔,上端渐收,一侧卷起如勾。长2.7厘米,下部宽2.3厘米,厚0.3厘米[3]。海金山遗址是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一处出土遗物单纯的红山文化遗址,桂叶叶形石耜、梯形弧刃斧、双孔石刀、石锄等都是典型的器物,彩陶花纹与器型也与赤峰红山后遗址所出相近,因此海金山遗址所出的勾形器(原报告称角形玉佩)也当属红山文化。

(二)出土品

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1件(图1,4)。一端似C形卷曲,另一端短柄,柄端有孔,通长7.1厘米,宽2.5厘米,厚0.7厘米,边缘与两面碾刻甚浅[4]。殷墟妇好墓出土1件(图1,5),呈黄绿色,长9.1厘米,宽1.9厘米[5]。这两件勾形器虽出土于较晚时期的墓地,但造型与工艺和红山勾形器有着明显的相似性,故在此将其归为红山文化。

(三)传世品

辽宁博物馆总店藏品2件。一件为青绿色,长9.5厘米,宽3.1厘米。呈扁圆形,体如带柄,弯背,小刀形,弯度较明显,勾形器两面随形磨出同玉佩相同的浅凹槽,并磨成稍凸起的棱线,在中间磨出两个齿牙和一个凹槽相隔开,靠近顶端磨出一棱线并钻有一孔(图1,6)。另一件青绿色,长9.5厘米,宽2厘米(图1,7)[6]。这两件勾形器与那斯台遗址所出勾形器在制作工艺及风格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应属红山文化玉器。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1件(图1,8)[7]。乳白色,高16.8厘米,卷勾部分较短,且卷勾拱起部分多出一个凸起,柄部没有钻孔。此件器物与林西县南沙窝子出土的勾形器在制作工艺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且与那斯台遗址采集的勾形器有相近之处,因此将其归为红山文化玉器。

三、红山文化勾形器的分类与研究

目前有部分学者将勾形器划分为勾云形玉器的一类。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器类,他们认为勾形器的主体部分与勾云形器的卷勾有一定的相似性。笔者认为勾形器是一种类似于勾云形玉器的特殊器类,它的造型来源可能与先民对鹰类的崇拜有关,至今,在蒙古族准噶尔、杜尔伯特、辉吐古特等卫拉特等部族中都还流传着“瘤树为母、猫头鹰为父”“天之外甥”的族源传说。

从目前发表的红山文化勾形器来看,其造型有着些微的差别,根据其外观造型可将其分为A、B、C、D四类:

A型,呈弯钩状,下端宽,两侧各钻有一孔,代表为海金山遗址采集的1件。该器物与鹰类等猛禽的喙有一定的相似性,为弯钩尖喙,其造型特征可能与该地区的鸟类崇拜有关。萨满教认为鹰是萨满化身的神物象征,最初的萨满是由鹰与人类所生[8]。该地区也出土了类似于与鹰类崇拜有关的器物,如那斯台遗址出土的一件鸟形玦,嘴部弯钩明显,具有明显的猛禽类特征(图2)。endprint

B型,一端为柄状,一端弯曲呈钩状,两面磨出稍凸起的棱线,中段磨出两条棱线与一凹槽,柄部底端钻有一孔。如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的1件,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的1件,辽宁博物馆总店收藏的2件,殷墟妇好墓出土的1件。从外形来看,这几件勾形器有着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整体由短粗向瘦长发展,且卷勾部在器体中所占比例大于柄部或与柄部相近。与A类型相比,卷勾下部出现了类似于柄部的部位,若说卷勾部为鹰类猛禽的喙部,则柄部则类似于它的颈部,而两部中间的凸起的棱线则象征着鹰类颈部凸起的颈羽。

C型,卷勾边从两侧磨出甚薄的刃,且一侧边多出一个甚尖锐的齿状突,柄部底端没有钻孔,主要为内蒙古林西县南沙窝子遗址采集的1件。与A类型相比,器体明显增长,卷勾部所占比例显著减少,柄部加长,卷勾部多出一个齿状突,且柄部底端没有钻孔,表示此器物不做穿绳用以佩戴或装饰。从造型上看,該时期的先民将原本具象的鹰类进行了神话,表现鹰的脖颈部分的柄部进行了加长,多出的卷勾部所凸出的齿突则形成鹰的下喙。

D型,柄部较长,而卷勾部较短,且卷勾拱起部分多出一个长条凸起,柄部无钻孔,如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该藏品勾面部分磨出了一道浅凹槽,用以表现鸟类的喙,鸟类头上的顶羽则用一道凸出的长条形凸起表示。牛河梁第二地点出土的一件龙凤佩(图3),凤的勾喙处也是一道磨出的浅凹槽,且有顶羽。由此看来,这件勾形玉器与牛河梁第二地点出土的龙凤佩中的表示凤的部分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红山文化勾形玉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A型有卷勾却无柄:B型数量最多,每件器物形制稍有差别,但相差不大,说明这是勾形玉器的主流形象;C型卷勾处多出一个齿牙;D型则是卷勾拱起处多出一个长条状凸起,C型与D型柄部皆无钻孔。从这四种类型的勾形器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演变顺序,这还需要之后的考古发掘以待证明。

四、结语

红山文化勾形玉器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该地区渔猎采集经济发达,出土了大量与鸟类有关的器物,如那斯台遗址出土的各种鸟形饰件,说明该地区具有传统的崇鸟习俗。而从该地区流传的关于萨满的起源传说,先民对于鹰的信仰从很早就有了,从出土的各种鸟形饰件来看,大多都具有猛禽类的特征,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勾形玉器的卷勾状部分所表现的形象与猛禽类的喙有一定的相似性,弯钩尖喙,其造型可能来源于当地的鹰类猛禽。由此可知,勾形器的产生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崇鸟习俗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J].考古,1987(6).

[2]李恭笃,高美璇.红山文化玉雕艺术初析[J].史前研究,1987(3).

[3]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翁牛特旗发现两处新时期时代遗址[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0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文物出版社,1980.

[6]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2.

[7]江伊莉.玉器时代:美国博物馆藏中国早期玉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1989.

许丽君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红山文化英译立项研究现状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红山文化两大人物造像系统功能分析
赤峰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
“红山文化”盗墓笔记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