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绶墓出土砚台浅析包拯廉政思想及当代启示
2018-01-03卢萍
【摘 要】包拯的廉政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其廉洁自律的为官准则、刚正不阿的处事作风、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更要自觉继承和发扬包拯的廉政思想和优良作风。文章从包拯之子包绶墓出土砚台入手,通过分析其背景和来源,对包拯廉政思想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包拯廉政思想的核心、养成、传承及当代启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较为全面地刻画了包拯清正廉洁的人物形象,突出了包拯廉政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包拯 廉政思想 当代启示
安徽博物院的展柜中有这样一方歙砚,它是宋代的文物,高2厘米,长宽均不超过20厘米,状如长方形,造型简洁。砚台整体呈灰黑色泽,外表十分普通,乍一看仿佛并无所长,只是长方形的砚台配了椭圆形的水池。但它出土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中包拯次子包绶之墓,已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方小小的歙砚,不仅力证了史书所载包拯任端州知州时“不持一砚归”的美名,更是彰显了包拯的廉政思想。
一、包拯廉政思想的核心
包拯,字希仁,人尊称为“包公”,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29岁中进士,为官26载,曾先后任天长县知县,端州、瀛洲、扬州、庐州、池州知州,江宁府、开封府知府,出使过契丹,在刑部、兵部、工部及财政部门任过职,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累官至枢密副使。1062年病逝于河南开封,逝后追赠为礼部尚书。宋仁宗赐予包拯谥号“孝肃”,这正是包拯廉政思想的真实写照,其核心内容——廉洁、正直、为民、勤俭。
(一)清正廉洁,不徇私情
包拯在端州为官三年,本应留有当地的贡品“端砚”作为纪念、传给子孙,然而事实却是相反——他没有带走一方端砚。史实也记载了包拯的“不持一砚而归”: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时,端州盛产一种名砚端砚(端砚、歙砚同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每年端州砚民必须向皇帝进贡定额的端砚,属于朝廷钦定的贡品。历任的端州知州总是在朝廷定额的端砚之外再多加收砚台,然而包拯上任之后,下令不再多收贡品端砚。三年之后,包拯离任,当地的砚工出于对包拯廉洁精神的敬佩,私下制作了一方端砚赠予包拯,包拯断然拒绝,砚工们便偷偷塞在了包拯携带的书箱里。当包拯船行江中时,突然发现了这方砚台,他立即将端砚丢入了江中,坚持不收受任何贿赂。如此不掺杂一丝私心的清廉举动成就了他为官清正的声誉。
(二)不畏权贵,严惩腐败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可以说包拯的廉政思想就蕴含在他这首五言诗里。他认为,只要“清心”,就可以“直道”,以正压邪,刚直不阿。包拯把这首诗作为自己一生为官的准则和座右铭。这样的情结在传世的《包孝肃公奏议集》以及后人整理的《包拯集》中也有不少反映,其中收录的包拯187篇奏章,可以说是他从政期间的一部反贪史。其中有55篇指责了当朝人物,被指名道姓的官员竟高达64人。他仗义执言、直言不讳,曾经“两弹宰相宋庠”“六弹国丈张尧佐”“七弹封疆大吏王逵”。
(三)以民为本,体恤民情
包拯认为“民者,国之本也。国家富有天下,当以恤民为本”。民心向背是国家安危所系。他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总是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陈州(今河南淮阳县)有一年大雪,糧食减产,贪官污吏们却不减免税收,反而提高税收。包拯得知后立刻上奏疏《请免陈州添折见钱》,最终为民众谋得安生。包拯担任转运使及三司使时,也是多次呼吁兴利除弊,解决百姓的困难。他支持陕西的盐法改革,罢黜了秦陇百姓的科率,将河北的部分牧马监地还民耕田,在瀛洲废除了官员的公用回易钱。在他的百余篇奏议集中,有60多篇是为百姓而呐喊。
(四)勤俭自律,守住清贫
俭是廉政的根本,守廉需持俭。据宋人所撰的《包拯传》记载“包拯任陕西,未尝自言也”,包拯在由京东调任陕西转运使时,没有要求官服由绯色的五品服改换紫色的三品服。仁宗认为其精神可嘉,得知此情况后连忙赐给包拯一套三品官服,派人送去。《宋史·包拯传》中也记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包拯生性峭直,“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生活勤俭节约,虽然后来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相当于副丞相,但是吃穿用仍然如同普通百姓般简朴,所以曾巩曾赞誉包拯“仕至通显,奉己俭约,如布衣时”。
二、包拯廉政思想的养成
包拯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官宦子弟,他的父亲包令仪自幼刻苦读书,后考中进士,也曾任惠安知县。少年时代的包拯就耳濡目染,勤奋好学,很早就显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成熟,待人处事严肃认真。南宋朱熹对少年时代的包拯品行就十分推崇,他在与其弟子漫谈“交际之道”时,曾说了这样一事:包拯少年时在庐州城里的兴化寺读私塾,在通往兴化寺的巷子里住着一个富商,有一天富商备好酒菜,特意前来请包拯与一李姓同学前往。李同学觉得盛情难却,准备应邀,包拯却义正辞严地对他说:“他是个有钱人,我们是读书人,他日若取得功名,今天的随便交往,岂不给今后增添累赘吗?”结果两人都没有赴宴。多年之后,两人果然先后担任庐州知府,正因为不欠人情账,办案时方能秉公执法,做人也能光明磊落。
包拯曾在一篇奏章上这样描述自己:“生于草茅,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这也表明他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青年时又得益于恩师刘筠的言传身教,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行为规范。《宋史本传》有这样的文字:拯少时,颇为刘筠所知。刘筠为翰林学士,嫉恶如仇,一到庐州,便在莘莘学子中看出包拯是个出类拔萃的好后生,在为人处世、为官之道上给予包拯很多指点。后刘筠离开庐州,调任京城负责贡举的主考。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参加了进士考试,刘筠深知人才的重要,他把原来以诗赋为主的传统考试标准,改为采用以策论为主的考试方法,原本不擅长诗词的包拯也正是因这项改革中了进士,名列甲科一等。30年后,以包拯、文彦博、吴奎等为中坚,开创了历史有名的“嘉祐盛世”。endprint
三、包拯廉政思想的传承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的这则家训可谓是史上最严家训,这则流芳百世的家训虽只有37个字,但言简意赅,旗帜鲜明。这是包家后代为官者行为规范的“底线”,谁若违反,则开除“家籍”。
通过包拯的“言传身教”以及这种廉政思想的熏陶,包家居官者廉洁、为民者淡泊。包拯的祖孙三代都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洁自律,但英年早逝,留下夫人崔氏和幼子包文辅。次子包绶一直恪守家训,包绶墓志载:“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包绶病逝后,人们打开他的行李,除“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包拯的孙子包永年,曾任崇阳县知县,“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期未满而病卒,终年四十一岁。去世后,发现其“了无遗蓄”,丧葬费用还是两位堂弟资助的。
1973年在清理发掘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时,除出土包拯及夫人、子孙等6盒墓志铭外,虽发现有50余件随葬品,但只是陶瓷器、铜镜、铜钱、银压胜钱等,并没有一件贵重的金器或玉器,包括文中开篇提及的从包绶墓中出土的这枚歙砚,也仅为极其普通的一枚。
四、包拯廉政思想的當代启示
前文提到包拯廉政思想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为民、勤俭”,即便是朝代更迭,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这一核心思想依然对党和国家,甚至是所有中国人都有深深的启示:反腐倡廉、执政为民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正直刚毅、勤俭节约是每一位公民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一)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培养廉洁自律品质
包拯主张“民者,国之本也”,这与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发扬包拯“恤民为本”的优良传统,真正做到为国利民。
无论是包拯任端州知州时“不持一砚归”的清廉举动,还是其敢于同权贵作斗争,在贪污腐败成风的北宋社会保持浩然正气的清廉品质,都值得每一位为官者、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包拯的清廉事迹距今已近千年,千年前他尚能力排众议、坚守初心,作为当代人的我们更应传承这种美德,严于律己,时刻把清廉二字作为为官之道、生存之本,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培养清正廉洁的品质。
(二)树立正直刚毅的美好品德,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无论是包拯升堂杖责其堂舅,还是前文提到包拯年少时拒不接受庐州富商邀约的事迹,都充分说明包拯为人正直刚毅、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当前形势下,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己不正,焉能正人”,包拯正直刚毅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当代人去学习和传承。
包拯为官崇尚勤俭节约,在遗训中更是强调后世子孙当以勤俭节约为己任。如此达官显贵尚能至此,我们当代人更应以他为榜样,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保持这种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包拯的廉政思想至今已传承上千年,无论是民间的津津乐道,还是官方的大力弘扬,都足以说明其魅力所在。这种历经时间的洗礼而得以保存、流芳后世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当代人而言显得弥足珍贵。斯人已去,但只要我们心中对正义、公道的渴望还在,清正廉洁的律己之心还在,奉公守法的做人原则还在,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还在,包拯廉政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会衰弱。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我们充分借鉴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史·卷三一六(本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庐州府志·卷八[M].明万历三年刻本(1575年).
[3]合肥县志(二十四卷)·卷十四[M].清雍正八年刻本(1730年).
[4]肇庆府志[M].清光绪二年刻本(1876年).卷二,卷七,卷八,卷二十二.
[5](宋)张田.包拯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宋)包拯撰,杨国宜校注.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
[7]吴兴汉.合肥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发掘报告[R].文物资料丛刊.1980(03).
[8]孔繁敏.包拯年谱[M].合肥:黄山书社,1986.
[9]程如峰.解开包公墓之谜[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1999.
[10]李玮.包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11]孔繁敏.包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程如峰.包公传[M].合肥:黄山书社,1994.
[13]李良学.李良学讲包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14]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讲话原文[N].人民日报,2016-05-03(01).
[15]中央纪委研究室.反腐倡廉要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
[1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讲话,2013.
[17]罗志军.深刻认识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17(07).
卢萍 合肥市包公园管理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