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泉州市博物馆藏品看闽南刺绣文化

2018-01-03蔡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闽南刺绣

【摘 要】近年来,泉州市博物馆在对闽南刺绣文物的收集及研究上不遗余力,已累积了相当数量的展品。笔者通过对闽南刺绣服饰在设计与功能上的文化研究来建立闽南刺绣文物藏品体系,并提供相应研究及数据,提升我们在此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

【关键词】闽南 刺绣 服饰文化

衣食住行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也是一个文化的基本象征。而服饰(衣着)的改变,通常是时代变迁最明显的标志。泉州作为一个多元化都市,无论是城市风貌还是人文景观,更迭变换极为多样,因此在服装上所显现的变化也十分丰富。近年来,泉州市博物馆在对刺绣文物的收集及研究上不遗余力,已累积了相当数量的展品。

泉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刺绣文物主要以闽台两地的汉族服饰为主,年代集中于清代晚期和民国时期,用途上以结婚用品和宗教用品最多,内容则包含服装、佩饰、日用纺织品及观赏用绣品等,风格型制上和整个华南地区相近。男性服饰以袍褂为礼服,常服则为衫裤,俗称对襟衫、大裆裤;女性服饰以衫裙为礼服,俗称大绚衫、马面裙,常服则为衫裤。从最能体现审美的花纹样式与足饰上,可以看出闽南传统的妇女服装色彩鲜丽、装饰复杂,材质多偏好丝绸等质地柔软且华丽的材料。民国时期,受流行影响,男性改穿西服、洋装的人渐渐增多,1935年后多以中山装或西装为正式礼服的主流;妇女则流行旗袍长衫,当时官太太打扮的一袭旗袍,无疑是权贵与地位的象征。色彩方面则喜欢采用鲜艳的对比色系,如红黑对比、红金对应、黑白对照等。我们发现这时的服饰已受西方文化中的立体剪裁与强调身体曲线的审美观影响,改联袖为接袖,并应用了西方剪裁体系中的胸褶与腰褶,更强调立体合身的轮廓线条。新中国成立后,受服饰文化及布料来源改变等因素影响,对色彩的喜好逐渐偏向于略带灰色系,刺绣装饰逐渐简化,从日用品为主向宗教类为主转变。

闽南传统服饰有着丰富的图案和象征意义,表现花色的方式有从材质上搭配、刺绣、图案呈现、编结与流苏、缀饰等。色彩方面以节庆、场合、身份为装饰的主要考虑。布料包括棉布、麻布、绸缎等,由于礼服及喜庆目的居多,因此“绸缎之属,来自江浙”。闽南传统刺绣发展到清代后期各类技法已经十分完善,无论是衣饰还是配件上,都有大量的刺绣。各类针法光是名目就不胜枚举,最常见的有锁绣、打子绣、平绣、堆绣、戳纱、纳纱、网绣、铺绣、穿珠、挑花、钉线、盘金、圈金等。

闽南刺绣除了用于服饰以外还广泛运用于头饰、佩饰、足饰等不同的器物上,头饰以童帽和妇女头巾为主,佩饰则十分丰富,包含荷包、香包、眼镜袋、笔墨袋、扇袋等,花样繁复。这些刺绣文物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当时的社会礼仪,上面精美的刺绣和令人神往的故事图案令人爱不释手。例如,荷包造型及做工都十分精细,应当为官员或富贵人家所使用的物品。荷包的设计,正、背两面常用不同的颜色,并以金线、丝线彩绣各类吉祥图案,下垂流苏,精致而富丽。与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文书夹上则常绣有类似北宋汪洙《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交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以鼓励用功读书,求取功名。闽南人自19世纪开始使用玻璃光学眼镜和专用的刺绣眼镜袋。眼镜袋通常为硬质的镜套,上有系带,下有流苏,正面绣以蜻蜓、花卉,花纹疏落有致。

闽南妇女传统服装风格上偏华丽繁复,布料的使用上,棉、麻、丝绸、提花、锦缎都有使用,色彩除老年妇女以青、黑色为主之外,年轻妇女色彩以鲜丽为主,配色手法有刺绣、挖云、织锦、花边装饰等。其中领口、袖口等处的刺绣大都先绣好形状再裁剪下来缝制,因此有许多没有使用的刺绣裁片被收藏。另外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女装袖口外侧通常满布刺绣,但内侧却一般没有刺绣。经过对老艺人访谈后再研究当时的老照片,我们认为这与生活习惯有关。传统妇女举止行仪多规律,行走站立不可大摇大摆,站立或坐时双手必须交叠收至身前,因此外侧袖口经常显露,而靠身体内侧的袖口则内掩,刺绣就简略到没有,显示传统妇女举止行仪与服装形态的关系重大。

闽南妇女传统服装下身衣着的基本形式大体可分成裙、裤两大类,裙子因制作上的差异有不同名称与款式。传统的闽南裙都是围裹裙状,以两片大小、花色、图案相同的布幅制成,以腰带缀连在一起进行包裹(图1、图2)。以吸汗性佳的棉布、麻布作裙腰接连裙幅,直接将裙子连成一长条状,两侧附有布绳,用以固定裙腰,前后侧各有交叠开口。前、后裙门如马面状,因此通称为马面裙。马面裙两侧多百褶形式,这种多褶的裙子沿袭自宋代裙幅宽大的橺褶裙,裙幅越多,橺褶越细,因此有“百迭碎、千褶雪”的形容。马面裙因为制作形态差异又有多种名称:百褶裙,鱼鳞百褶裙(与百褶裙类同,但两边褶子处每隔2~3厘米会缝一固定点,走动时撑开如鱼鳞状),月华裙(又称五彩裙,裙门有刺绣等装饰,两边褶子处以多种颜色拼接,形成多彩缤纷效果),凤尾裙(以绸缎裁剪成剑形条状,再碎逗成裙),满花裙(绣裙,裙门及两侧绣满各种花样的裙子)。马面裙各类型的装饰都十分繁复,有条件的妇女还会配合上衣将马面裙刺绣贴布、织带配色、出芽镶嵌、盘金钉线等来达到华丽高贵的效果。

百褶裙是闽南传统刺绣的绝佳见证,每一褶皆是实实在在地、一针一线缝成的。百褶裙的制作通常是以数幅布料缝制而成,裙子周身遍施褶,少则数十多则超百,每道褶间宽窄相同。制作时先在布料上预算褶的宽度,将褶深、褶面等尺度大小规划好,再以针线在裙身横幅上缝相同宽度的布料,两端同时拉紧并将布料规则地缩叠起来经过长时间的镇压,再以熨斗整烫定型即成为百叠、千褶的固定形状。百褶裙的高端版本鱼鳞百褶裙则必须再将百褶从内侧以针线沿事先预定好的间隔距离缀缝固定,行走时鱼鳞百褶裙的褶随之伸展、开合,犹如水波荡漾、形似鱼鳞般闪现,因而十分醒目。

图3中的印度尼西亚华人龙凤纹金丝戏服,圆领右衽,长袖,直身长袍式。红布质,肩部、襟边、袖口及衣身正背面纹饰繁复,以金丝绣有云龙、飞凤、八宝、蝙蝠、蝴蝶、中国结等吉祥纹饰。所绣龙大头长身、四爪、眼如铜铃,张牙舞爪,神情极为威严,在云海中戏龙珠。所绣凤凰头小、长颈,两爪向后蹬,羽毛打开,似飛舞。该戏服征集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东岸。该地有大量的闽南移民,此戏服是当地华人老戏班(19世纪)所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丝织品且有独立传统服饰体系的民族,但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影响,传统的丝绸刺绣面临没落及失传。泉州刺绣自唐代就已列入贡品之类,现今还有金苍绣等工艺品声名远播。纺织服装产业是泉州的支柱产业,目前泉州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发展目标为:力争2020年总产值达3100亿元以上,将泉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运动休闲产品之都”和“时尚之都”。但目前泉州刺绣所面临的问题,除了相关的研究资源及成果相当有限外,现今留存有关泉州刺绣文物也越来越稀少。若不及时将这些第一手数据调査、硏究、整理的话,将来的研究不但将更为困难,而且对于闽南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存工作,也将是一大损失。

参考文献:

[1]陈乃琛.关于歌仔戏服饰的综合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福建地区妇女服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J].纺织科技进展,2008,(03):73-75.

[3]张静.近现代闽南、江南、皖南地区民间妇女服饰比较[D].江南大学,2008.

[4]张丽军.泉州梨园戏传统服饰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

蔡珊 泉州市博物馆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闽南刺绣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刺绣新生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