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搭错车》看流行音乐的传播功能
2018-01-03安景璐
□安景璐
从《搭错车》看流行音乐的传播功能
□安景璐
流行音乐的传播是一种双向传播,一方面音乐作为艺术的表达展现,另一方面将音乐中所包涵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进而得到受众情绪和情感的反应。流行音乐的作品大多数是对社会和现实的思考,是时代的产物和记录,具有重要的传播功能,其作用是值得深思的。本文试以歌舞电影《搭错车》为切入点,探讨流行音乐传播的功能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流行音乐;《搭错车》;传播功能
流行音乐是一种大众文化,学者任飞认为流行音乐是指旋律歌词简洁易懂,题材贴近现实生活,文本具有开放性、商品性的,借助于各种媒介被广泛传播的一种属于大众文化的音乐艺术形式。①黎锦晖被认为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1927年他创作的《毛毛雨》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从此揭开了音乐“现代性”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注重自我表达的“校园民谣”作为流行音乐的新形态,以其自带的“书卷气”和“沧桑感”在社会上迅速流传开来,以罗大佑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通过流行音乐的创作来表达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同样是港台影视歌曲最为黄金的年代,那时候电影与音乐有着很高的契合度。②1983年,由虞戡平执导的歌舞电影《搭错车》上映,电影插曲《酒干倘卖无》《一样的月光》《是否》等歌曲获得了第二十届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奖、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奖等多个奖项,并传唱至今。这就说明,我们在探讨研究《搭错车》时绝不能将内容与音乐割裂开来。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和效能。③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组织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或应该完成的任务称为组织功能,一般包括告知、表达、解释、指导功能。传播流行音乐的过程,就是完成媒介组织任务的过程。在电影《搭错车》中,流行音乐便承担起了传播电影制作团队和词曲创作者的思想、愿望、希冀的任务。
一、告知功能:直面社会问题,是社会现实的记录和反映
流行音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典的作品样本中,同样体现在其传播功能和文化价值上。20世纪80年代“校园民谣”的目的不在于对商业的追求,而在于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自愈”类型的音乐表达了罗大佑等人的家国情怀,这在《搭错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搭错车》中的音乐是有深度、有思考、有气度的作品,是以时代为背景而创造出的精品。
第一,《搭错车》以台湾信义路眷村为背景,以一对父女的故事为线索,反映了许多现实问题。哑叔是一位在战场上被割破喉咙的退伍老兵,生活贫困,以收购空酒瓶为生。“喇叭”是哑叔说话的一种方式,喇叭的旋律正是影片的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的意思便是“有酒瓶子卖吗”,这反映了当时哑叔这类人生活的艰难和老无所依。在穷困潦倒的环境中,人性不失善良。由此可见,“酒干倘卖无”讲述的更是那个时代一整群人的伤悲。
第二,电影中的一个悲剧高潮是阿明的死亡。阿明为了抵抗“强拆”,在搏斗过程中被木头戳中致死。阿美渴望“红”和“出名”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哑父房子的问题。《一样的月光》的歌词“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高楼大厦到处耸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表达了人们对“强拆”的控诉和对“居无住所”的恐惧,从侧面体现出台湾民众对过速开发的忧虑反思,也从侧面诉诸对人性之善的追求。
第三,电影中阿美小时心地善良,却在经纪人的诱导下,逐渐忘记了初心。她没有勇气向公众承认哑叔是自己的父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朋友和亲人。舞台越闪耀,她就越孤独。如插曲《变》中的“当意念改变/如过眼云烟/在季节变换的天空里”,以及《一样的月光》中的“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都大声呼喊出了心中的疑惑。这也集中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的心声,他们结束童年时光,步入社会,对自身和社会产生思考。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他们进入了一种纠结、迷茫的状态,这反映了道德伦理与物质生活之间的冲突。
第四,《搭错车》还反映了老无所依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在如今这个时代仍然十分突出。《酒干倘卖无》中的“没有天那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唱出了哑叔的孤苦无依,满嫂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充满着悲伤与无奈。即使时代变迁,养老问题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音乐的意义在于反映社会环境,在这一点上,流行音乐的传播功能更是持久性的。
二、表达功能:叙事性表达,起到辅助叙事的作用
有人说因为歌曲而不能忘记这部电影,也有人说,因为电影而不能忘记这些歌曲。在《搭错车》中,流行音乐的传播具有叙事性的表达,起到了辅助叙事的作用,拥有了更深厚的意义。
《搭错车》把流行音乐的叙事性艺术发挥到了极致,音乐的词曲与电影的情节内容巧妙结合,辅助情感的表达,渲染电影的气氛。阿美与时君迈定情之歌《请跟我来》诉说了二人感情的萌发和甜蜜,阿美的成名之作《一样的月光》倾诉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心中的疑惑,阿美含泪演唱的《变》表达了对感情和名利难以取舍的愧疚与无奈,《酒干倘卖无》更是唱出了整部电影的灵魂。流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符号的象征,具象地表达出抽象的情感,虚实的结合更让受众感受到电影带来的心灵震撼。
这部影片之所以不朽,在于影片成就了音乐,音乐了铸造了影片,二者相得益彰。在这部作品中,流行音乐的功能不是单薄的,而是敞开的、包容的,不仅仅是记录着社会和时代,而且将其所要展示的内容更立体、更完整、更充分地进行表达。因此流行音乐深受受众的喜爱,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解释功能:呼唤道德和亲情,“人生不能搭错车”
有效的传播不仅是要告知和表达,而且要帮助受众理解信息所涵盖的内涵。电影的叙述是复杂的人物、情节、场景的交织,流行音乐在其中起到了解释的作用,在渲染气氛的同时更能增强受众对故事的理解力。时代变迁往往会引起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的变化,可以说影片潜在的主题是在呼唤道德和亲情,这也是最煽情的地方,《酒干倘卖无》就恰当地做出了解释。
《酒干倘卖无》唱出了伟大的父爱——哑叔为了抚养阿美放弃了自己的感情,即使生活很是艰难,却不忍丢弃一个生命;唱出了亲情的悲欢离合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在满嫂的家被大火烧尽之后,伴随着《酒干倘卖无》,阿美独白“苦难通常使一个让人忘记昨天,而踏实地活在今天的劳累中。日子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唱出了对不忠不孝的悔恨——电影最后,阿美饱含深情地唱出了对父亲的怀念,其中“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就是对父爱伟大的赞美,呼唤人性以及道德。
阿美是时代的宠儿,她获得了鲜花、掌声、名利,无形之中这些成为她人生的全部,但她却失去了最真挚的感情。舞台上的阿美唱毕一曲《变》之后,旁白道:“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的,我应该兴奋感动,但是没有人知道在这一刹那间我却更加孤单寂寞。”也许初次接触这部电影我们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阿美背弃家庭、爱人、朋友的行为,但阿美的人生也是身不由己,光鲜亮丽的她也一样备受煎熬。归根结底,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是:也许哑叔将弃婴阿美带回家是“搭错车”,也许阿美结识时君迈是“搭错车”,但是自己对人生的选择和把握不能“搭错车”。
四、指导功能:宣扬人文关怀,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在物质生活极大进步的现代社会,更需要有“温度”的作品。有“温度”的作品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的象征和体现,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是如此。一方面,流行音乐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是一种流动性的艺术,这就决定了流行音乐所倡导的思想容易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其传播的意义和功能是具有绝对影响力的。在笔者看来,《搭错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人文关怀”的倡导。
哑叔抚养阿美而放弃自己的生活,邻居对哑叔的关心帮扶,满叔虽嗜赌如命却惦记亲邻,阿明的仗义,芝兰也曾努力地试着去喜欢阿美,甚至在二十年之后重新回到信义路看望哑叔……电影对平民的描写是细微的、立体的、完整的,赋予了他们人性的善良和淳朴。影片结尾,阿美深情演唱《酒干倘卖无》时,经纪人于光泰也默默地低下了头,这也在侧面体现出音乐对人的感染力。
侯德健具有中国传统“士”的气质,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他的音乐视角总是很开阔的,很“真”,多了一份人文关怀。④音乐中“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等都在呼吁人文关怀,这个社会需要忠厚善良,少一些急功近利和焦躁,社会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进步,这也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立意。其中,流行音乐传递的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精神文明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
五、结语
近年来,流行音乐中又掀起了“民谣风”。一把吉他、不加藻饰的歌、舒缓的旋律,总是能触碰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流行音乐,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它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
有评论写道,这部影片“可以让你的脚步慢两拍,等等你的灵魂”。时代的流行音乐被很多人认为是亚文化的存在,但在笔者看来绝不能忽视其所涵盖的主流思想。这种思想使得更多先进的价值观被接受,促进受众的理解,影响了更多的人,这也是流行音乐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流行音乐的作用和功能并不是单薄的,相反,它包含着创作者的情感以及时代的气息,其传播力和作用力是值得重视并加以利用的。
注释:
①任飞.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山东大学,2012.
②成长.评论:音乐和电影到底谁搭谁的车?[EB/OL].
http://ent.sina.com.cn/y/yneidi/2015-05-08/doc-iawzuney5183167.shtml,2015-05-08.
③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
④火车怪客ESKARE.划时代的高亢之音——《搭错车》的电影音乐[EB/OL].
http://movie.mtime.com/18865/reviews/7619543.html,2013-06-04.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